华为的冬天怎么过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tech.sina.com.cn提供.

·调查问卷·

您认为华为目前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接班人问题
专利纠纷问题
员工士气问题
激励制度问题
上市融资问题

您认为华为能够度过目前的尴尬境地吗?

不能

>>华为目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您如果有什么好的建议,请在此为任正非支招。

>>任正飞: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

华为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从事通信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2000实现销售额220亿元人民币,2001年销售额255亿元。目前员工22000余人,其中85%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 华为公司每年将销售额的10%以上作为科研投入,产品研发的科研人员达10000多人。

往期回顾

本期制作:布衣

   
 

    编者按:

华为为3G投入了40多亿元,共有3500多3G工程师,至今没有任何产出。“3500精兵养了好几年,却一直枕戈待旦。再这样下去,即使资金链不出问题,人也该散了!”高速成长期结束,华为诸多问题暴露出来,作为国内高科技的领导企业,一个非公众公司接受着公众的考问……

最近,华为变得更开放,主动接受参观采访,华为的信心来自哪里?就在本期科技观察制作完毕之际,华为对明年的经营公开发表预测,预计2004年营收将增长43%,出口可能上升一倍。华为似乎已经走出了冬天。>>[发表评论]

 ※ 专利:思科的诉讼扯开了一个口子
 

   1月23日思科公司正式起诉中国华为公司及华为的美国分公司,要求华为停止侵犯思科知识产权。思科的诉状:抄袭思科IOS源代码;抄袭思科技术文档;抄袭思科公司“命令行接口”;侵犯思科公司在路由协议方面至少5项专利。[思科起诉华为侵权专题][发表评论]

    虽然华为很快宣布与3COM组建合资公司,通过3COM在北美销售路由器等数据通信产品来保住市场,但高悬的专利之剑无疑已成为华为海外拓展的最大障碍。

  而在TD-SCDMA领域,华为之所以选择西门子作为合资对象,知情人士称,主要还是因为西门子拥有比任何其他厂商都要多的核心专利。因为华为显然不愿意把TD-SCDMA的目标仅仅锁定在国内市场上,类似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人口相对稠密的国家,都是潜在市场,组建上述合资公司,显然是规避潜在的专利纠纷的最佳捷径。

    但华为的麻烦还不仅在此,在海外,华为被指责为“抄袭者”,而在国内,华为却为如何保护自己的专利以及商业秘密绞尽脑汁。按照华为负责研发的常务副总裁费敏的说法就是:“上面是盖子,下面是漏斗。”[发表评论]

 ※ 员工:涉嫌窃密遭拘捕

 ※ 激励:“虚拟受限股”的期权激励制度动摇

    “做个两三年,出去开个公司,转手卖个几千万,华为的技术骨干还有谁愿意留下来一年到头苦干?”华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层表示,沪科把自己出售给UT斯达康是一个非常坏的“示范”。200万元人民币外加1500万美元UT斯达康股票期权这一收购价。一旦这笔交易得以顺利完成,就意味着这三名嫌疑人每人将获得4000万元人民币的收益。[发表评论]

    要知道,现在港湾网络的创始人,当年被称为“华为第一天才”的李一男,在华为整整呆了七年,是华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总裁、最年轻的董事会成员。他在2000年底离开华为时,也仅仅获得了1000万元左右的分红,只及这个数字的1/4。

    恰在今年5月27日,华为公司原创业元老刘平,也因期权价格问题,在深圳对华为提出法律诉讼,华为以“虚拟受限股”为核心的期权激励制度,也再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发表评论]

 ※ 上市:市场形势吃紧 上市对华为更显重要

   关于华为的上市进程,一直是传言颇多而且真假莫辨,但随着市场形势的吃紧,上市对于华为而言,已经越来越具现实价值。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增速的减缓对公司现金形成压力。一位华为高层人士就半开玩笑似地对《财经》说,要是3G政策还没有进展,每年要投那么多钱,还不如干脆卖掉算了。[发表评论]

    在华为看来,中兴和UT斯达康之所以上升势头迅猛,除了业务结构之外,很大程度上也受益于资本市场。以中兴为例,2001年3月份,通过增发5000万股新股,成功募集到了16.35亿元的现金,使资本负债率从70%降低到57%,并随即展开了咄咄逼人的攻势。

  虽然今年以来,电信市场已经回暖,但正如华为一位内部人士所言,以前那种“暴利时代”再也不会回来了,企业必须适应一种长期界于“暴利”和“微利”之间的生存状态。在这样的一个市场中,华为要继续上台阶,完全依靠自身的资金积累就远远不够。毕竟,华为的家底仍然不够厚实。以去年年底手头拥有的现金来计,华为只有摩托罗拉的1/8左右。

  正因如此,虽然华为至今仍未确立上市的主承销商,但是大部分业内人士相信,华为上市只是时间问题。[发表评论]

※ 接班人:谁来接管任正非的权杖
 

    “没有人能接任正非的班,在华为树立起像任那样的威信。”电信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中国区总经理王煜全说。[发表评论]

  这当然不是任正非愿意看到的结果。但热衷研究未来学的他也没有给外界勾出一个华为未来人事构图的一个粗浅轮廓。华为的接班人问题,事实上比任正非本人还要神秘。可以肯定的是,华为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慢了一拍。业界通常倾向于拿华为和同为中国电子百强翘楚的联想就利润比较来说事,但在接班人问题上,后者要显得更为未雨绸缪——早在2001年,57岁的柳传志已将权杖交给38岁的杨元庆,自己退居幕后。据说,柳向杨元庆谈论接班事宜至晚在1998年底,郭为甚至已经记不起来。

  任正非今年已经59岁,仍未有一个明显的继承者。

  很难得知任是否有“过了XX岁一定要退休”的念头。但经验表明,培养一个合格的企业接班人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即便在那些以稳健著称的大公司,姗姗来迟的接班人计划也往往会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内耗和动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