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求是理论网 2024年06月01日 09:00:00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李晓红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我们准确把握生产力发展规律、深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生产力质态的每一次演进和发展,都是以重大科技创新为主导,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引发生产力产生质变,推动新的产业变革和社会变革。古往今来,人类创造的科技成果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纵观历次工业革命,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带来了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进一步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当今时代,世界主要国家都把科学技术看作振兴经济、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要素,科技竞争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焦点。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生产方式、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催生出全新的生产力质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人才、创新只有通过产业结合在一起,才能有力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通过智能化、定制化生产满足了市场多元化需求,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生物技术的突破,为生命健康、现代农业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数据要素的市场化价值化,正在形成以数据为关键驱动力的生产实践新空间,使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市场活动更加活跃。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是基于对全球科技创新趋势、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以及社会结构变化等多维度的深刻洞察,对于把握未来发展机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近年来,我国坚持创新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工程科技含量持续攀升。2023年11月14日,中国海油宣布我国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气田Ⅰ期开发项目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海上深层复杂潜山油气藏开发迈入新阶段。图为工作人员在渤中19—6气田作业。 新华社发 杜鹏辉/摄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是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深刻变革,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不断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兴产业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太阳能、锂电池、高铁等领域实现了赶超领跑;未来产业在未来能源、未来制造、未来材料、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领域积极布局,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转变。面向未来,只有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才能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向科技创新要方法要答案,积极破解发展难题,争取发展主动权,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从传统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数量扩张转向质优量增,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安全和韧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

      科技创新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变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突出了创新的主导作用,明确了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阐明了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引发生产力跃升、生产关系调整和创新资源配置的关键。

      科技创新是向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内在驱动。新质生产力依靠科技创新驱动,通常表现为更高的效率、更好的质量、更强的创新能力和更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它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革新。新质生产力并不是对传统生产力的纯粹否定和简单替代,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生产力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效率提升,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支持,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进而推动生产力全面提升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相互适应。科技创新作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深刻影响并重塑生产关系。科技创新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引发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劳动形态的演变,进而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科技创新引发生产关系各个要素进行优化组合,需要不断健全完善与之相匹配的法律框架、监管政策和保障机制,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性、促进科技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分工协作和生产组织的现代化等,共同激发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优化的动态适应。

      科技创新需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依靠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由市场需求主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化,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涌现。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强化监督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顶层设计、战略规划、政策供给等方面加强统筹布局,充分释放市场活力,促进更加有效的市场形成。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新型举国体制高效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让政府在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更好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近年来,我国推动建设一系列工程项目,不断拓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积聚起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图为2024年5月3日17时27分,搭载嫦娥六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科技创新需要统筹好高水平自立自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但我国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不强、一些高端产业链安全韧性不足、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是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时代使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动寻找科技创新突破口,主动寻找未来科技发展先机,切实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科技自立自强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而是坚持以自立自强引领创新发展、以开放合作促进互利共赢。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拓展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建设要素融通的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加快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力。

      三、大力推进工程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是科学原理和产业发展、工程研制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出大国竞争、场景驱动、数实融合、范式更新、组织升级等新特点新趋势,要发挥工程科技的创新性、集成性、辐射性和带动性作用,牵引基础科学发展、示范带动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新动能,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向重大场景转化效能,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动能。围绕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提升产业链韧性。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和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共享。加快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加快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动新兴产业成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强引擎”。丰富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成果转化优势和对创新效率的正向牵引作用,构建未来产业生态。

      发挥工程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工程科技具有选择、引导、带动基础研究和推动产业变革双向引领的显著特点,已经呈现出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驱动和支撑作用。要聚焦国家战略需要,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转化融通发展。重视工程科技的系统工程思维在基础研究领域整体谋划布局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大科学计划的组织实施,系统推进基础研究的任务布局、平台建设、资源配置和组织管理,引导基础研究主体分工协作,促进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有机结合,以提升基础研究整体效能。充分发挥我国完备的工业体系、巨大的市场空间、丰富的应用场景和高效的组织体系等诸多优势,以工程科技创新推动技术变革,以大工程建设、产业应用、市场需求等为导向,推动新技术、新产业的汇聚融合,重构发展方式、重塑竞争格局。

      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打通产学研用链条的堵点。统筹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提高协同创新效率,打造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联合体,促进多元主体融通创新。推动建立各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技术交易市场,完善和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加速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打通“科技—产业—金融”链条,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支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更多地投向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加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及市场失灵领域的顶层谋划,统筹科技资源、支持政策,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以国家的有组织科研提升关键领域竞争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定位合理、优势互补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机制,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整体性建制化优势。加快制定人工智能等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综合规划,明确体系布局、发展蓝图、重点任务,确保各项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的“指挥棒”作用,通过评价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提升宏观政策效能,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力度,持续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科技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加强全球科技创新协作,推动科技创新人员和资源等自由流动,构建开放自由的国际科技合作生态。立足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与工业化等优势领域,持续拓展资源网络,高效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创新主体深度协作、互学互鉴,推进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面对气候变化、卫生健康、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重大挑战,共同突破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科技难题。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推动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科技治理,全面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作者: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 校对 - 乔雪 何晨琛 审校 - 徐勇林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