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着力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理论】着力提升乡... 2024年05月17日

      着力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李东坡

      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民生福祉、关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事关美丽甘肃、美丽西部和美丽中国建设,是推进西部发展的重要抓手。新时代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从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和需求出发,不断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以优质乡村生态建设切实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

      开展综合治理,筑牢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屏障。新时代着力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要开展综合治理行动,以良好的自然生态涵育乡村人居环境,以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开展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行动,要科学引导群众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切实筑牢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屏障。要加大气力对黄河流域进行生态保护,对祁连山进行生态修护和生态治理,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突出保护乡村山体田园、河湖湿地、原生植被,维护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要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极小种群保护;要大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有效运用科技治沙、工程治沙、立体治沙办法,在草原沙化治理、退牧还湿、草畜平衡上持续用力,守护好这片最美湿地,守护好中华水塔;要推进乡村小微湿地保护,开展乡村小溪流、小池塘等小微湿地修复,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聚焦重点任务,解决乡村生态环境保护难题。新时代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学习推广全省各市区县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以乡村生态治理、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绿色发展为重点,不断巩固拓展乡村生态环境整治成果,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美丽甘肃、美丽西部、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当前西部地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取得重大成效,进一步提升甘肃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应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工作重点、难点、困点和堵点,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要坚持强化农村空间分区管控;坚持分类施策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坚持多措并举加强畜禽污染防治;坚持建管并重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要始终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力守护陇原蓝天碧水净土。重点开展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大生活污水、黑臭水体和生活垃圾治理力度,积极开展养殖业和种植业污染防治。突出在重点区域实施水污染系统治理,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紧盯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聚焦重点流域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

      完善保障措施,系统施治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需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制定和完善保障措施,系统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首先,要进一步强化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组织领导体系,贯彻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基层单位严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在农民心中落地生根。通过建立健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各部门之间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压实责任,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建立健全。其次,要重视和完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评估机制,做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的客观真实评估,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乡村振兴考核的重要内容,针对评估结果建立健全相应奖惩制度。再次,要坚持多主体参与,积极引导全民参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过程。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引导村级组织将爱护环境纳入村规民约,形成关爱身边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通过创新宣传形式和加大宣传力度,激发村民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形成“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格局。最后,要完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配套政策,坚持地方财政为主、各种补助为辅的资金投入体系。将涉及地方能动、自主支配和有效征管的环境税权更多地分配给地方政府,提升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的“绿色化”程度,并建立体系完备、动员性强的奖惩机制,打好“税收+财政”“奖励+惩罚”组合拳。切实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关联,从严从细抓实反馈问题整改,有力有效提升乡村生态治理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新期待。

      作者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记者热线:0931-7550315 编辑热线:0931-8151739 邮箱:mrgstx@163.com

甘肃日报客户端

每日甘肃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