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新学网

      【教材内容】

      《再见了,亲人》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需2课时)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课文感情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

      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学情分析】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以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教学时,可让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理念】

      让学生从朝鲜人民和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学习重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

      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

      2、指名学生描述。

      3、师小结:

      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指名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

      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八年来,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别之际,他们无限深情地喊着(师指课题,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⑴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

      ⑵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⑴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耗”(hào)等生字读音。

      ⑵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并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

      4、速读课文:

      ⑴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

      ⑵指名学生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

      四、激朗读,引发悬念

      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明白了什么?

      2、江报、交流(师相机出示送别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小结:

      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

      “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可是他们却希望──

      (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

      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

      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4~6段,熟读1~3段。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导课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全班齐背4~6段)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

      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⑴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③总结:

      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⑵出示句子:

      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如果讲到其他句子,教师随机教学。)

      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总结学法:

      ⑴放声读,划句子。

      ⑵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

      ⑶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小黑板出示)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例如:

      ⑴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

      (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⑵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⑶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感情朗读1~3段)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

      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3、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谁)为了___(谁)浴血奋战,___(谁)为了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凝成了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

      5、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四、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