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上下其手

[shàng xià qí shǒu]
汉语成语
收藏
0
0
上下其手(拼音:shàng xià qí shǒu)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1]
“上下其手”的原义是楚国的穿封戌在攻打郑国时俘虏了郑国的守将皇颉,王子围欲与之争功,请伯州犁为其裁决,伯州犁有意偏袒王子围,以手高举和向下的动作示意皇颉承认自己为王子围所俘。后比喻玩弄手段,暗中作弊。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宾语;含贬义。[2]
中文名
上下其手
拼    音
shàng xià qí shǒu
注音字母
ㄕㄤˋ ㄒㄧㄚˋ ㄑㄧˊ ㄕㄡˇ
成语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语法结构
动宾式
语法属性
作谓语、宾语

成语出处

播报
编辑
楚子雅页抹、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遂侵郑,五月,至于城麇。郑皇颉戍之,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围。正于伯州犁。伯州犁曰:“请问于囚。”乃立承促习定囚。伯州犁曰:龙匙提“所争愚体热,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回。”甩迁汽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戌怒,抽戈逐王子围,弗及。楚人以皇颉归。(《左传·襄公二十六年》)[4]
后人据此典故概括出成愉套语“上下其阿芝雄兆验手”。[4]

成语故事

播报
编辑
楚康王十三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当时楚国国力强盛,弱小的郑国实在没有能力抵抗。楚国的军队开到了郑国的城糜,郑国的将领皇颉奉命戍守此地。他见楚军远道而来,人困马乏,便率领军队出城偷袭,准备打楚军一个措手不及。但他没有想到,楚军将领穿封戌骁勇善战,自己根本不是他的对手。穿封戌带领楚军顽强抵抗,不久,郑军大败,穿封戌还活捉了皇颉。[2]
战事结束后,穿封戌带着皇颉回国领赏,谁知就在回国的路上却杀出个公子围来,他硬将皇颉给夺了去。公子围是楚王的弟弟,平时很受楚王的宠爱,行事蛮横无礼。他看到穿封戌立了大功,就想通过这种手段抢穿封戌的功劳。穿封戌不服气,就向楚王告状。楚王也不知道谁是谁非,就把这件事交给伯州犁来处理。[2]
伯州犁把穿封戌和公子围都找来,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意见,结果二人都说自己有理。其实伯州犁一问心里就明白是谁捉住了皇颉,但因为公子围是楚王的弟弟,他心里就想袒护公子围,于是他就对这两个人说:“这件事情最 好问问俘虏自己,因为俘虏最清楚是谁把他捉住的。”伯州犁命人把皇颉带来,开始向他说明原委。伯州犁对皇颉说:“ 你仔细听清了,穿封戌和公子围两人都说是自己活捉了你,到底是谁俘虏了你,你心里最清楚。你是一个聪明人,你要如实回答。”接着伯州犁向上高举只手,恭敬地指着公子围对皇颉说:“这是公子围,我国国君宠爱的弟弟。”然后,他把另一只手放低,指着穿封戌说:“他叫穿封戌,是城外的一个县官。你清楚这两个人都是谁了吧,你说说,究竟是谁俘虏你的?”皇颉因被穿封戌俘虏,本来就很恨他,此外为了自己的安全,也不敢得罪公子围,便指着伯州犁拾高的那只手,说自己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2]

成语寓意

播报
编辑
伯州犁明明已经知道是非功过,却畏于公子围的权势,上下其手,软硬兼施,将是非黑白颠倒过来,可见其玩弄权术的手段之高。这样的人若得势,后果是非常可怕的。但权术玩弄得再高明,也逃脱不了时间的法眼。“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真相终有一天会水落石出。人应该做一个正直、事实就是的人。[2-3]

成语运用

播报
编辑
  • 成文用法
“上下其手”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1]
  • 运用示例
唐·周矩《为索元礼首按制狱疏》:“何以核之?陛下试取所告状,酌其虚实者,付令推之,微讽动以探其情,所推者必上下其手,希圣旨也。”[1]
清·李伯元《文明小史》第二十九回:“那时刑部堂官,是个部曹出身,律例盤得极熟,大约部办也拿他不住,不能上下其手。”[1]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四回:“因此他一到工上,先把前头委的几个办料委员,抓个错,一齐撤差,统通换了自己的私人,以便上下其手。”[1]
现代·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亏得尚有‘巧妙不同’一句注脚,还可上下其手一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