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城

百度百科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外城,词语,内城叫“城”,外城 叫“廓”。城廓之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形制。 [1]

      《墨子·非攻篇》、《孟子·公孙丑篇》、《战国策》中都提到:“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传说在夏代,“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与廓是有区别的,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夏代已有阶级分化,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

中文名
外城
外文名
outer city
所属专业
城市规划
同义词

目录

  1.       1规划思想
  2.       2典型规划
  3.       ▪燕上都
  1.       ▪淹城
  2.       ▪曹魏邺城
  3.       ▪隋唐长安城
  4.       ▪北宋汴梁
  1.       ▪元大都
  2.       ▪明代南京城
  3.       ▪明北京城

规划思想

播报

      编辑

      全击《周礼·归棵浆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狱询懂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谅酷举厚付涂九轨,左祖右社,前酷谅匪狱朝后市,市朝一夫。”

      解释:匠人营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横街,九条纵街,每街宽都可容纳九辆车子并行,(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棵棵,右设祭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和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

      笑霸重影响:《周礼·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周代承制城市此建设空间布局对中国古代城市有很大影响,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都遵循“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如都城的规模,形制要按礼制的等级,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

典型规划

播报

      编辑

      燕上都

      燕上都在蓟(北京附近)河北易县东南,易水岸边,是现存战国最大的城市遗址。城市位于两河所夹的河滩地带,分为内城(城)和外城(廓)两部分,设有城墙,城墙为版筑夯土墙,底厚6~7m,高4~7m,最高处10m。内城东侧设有城壕,内外城之间设城墙和运粮河,还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城内还有一些利用天然土台筑成的夯土台,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东北部区域以及内城北城墙的外围;考古发现,居住主要分布在内城和外城的南部,临中易河;手工作坊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中部和北部,墓区位于内城的西北角。

      淹城

淹城平面示意图

      在现今江苏省常州市南,离市区约7公里,是西周时代淹国都城。

      有三重城墙,分王城、内城、外城。王城呈方形,周长0.5公里,内城不规则圆形,周长1.5公里,外城不规则圆形,周长3公里,城墙均用土筑。

      三道城墙各只有一个旱路城门,并且三个城门不开在一个方向。三条护城河,水面宽阔。 一条道路通向内城,内城地势高,可能是王宫遗址。

      曹魏邺城

曹魏邺城平面复原图

      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前朝后市,统治阶级与一般市民严格分开,集成了古代城郭的形制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别,不同点是,分工更为明确,不像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那样宫城被闾里包围或相参,而是严格分开,体现了等级的森严。

      整个城市布局体现了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道路正对城门,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影响很大,如唐长安。

      改正了东都洛阳的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隋唐长安城

      1) 城市总体布局

      ①隋唐长安市在曹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新建的都城,在规划布局上总结了过去的优良传统,按照一定意图去建造,成为我国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

唐长安城想象复原图②城市呈规则方形,东、南、西、北各设三城门。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以宫城正门承天门为起点,经皇城南面正门朱雀门和朱雀门所对的朱雀大街,一直延伸到外城南面正门明德门;两条横轴,在朱雀门和承天门处与纵轴线丁字相交。

      ③皇城在城市居中偏北部,内设文武官署、社稷坛、宗庙、官营手工作坊以及驻军;皇城外东、南、西三面是居住坊里,北面是禁苑。

      ④宫城位于皇城的北面,主要宫殿坐北朝南,有“南面为王”的含义,也便于控制全城。宫城与皇城之间有很宽的道路相隔,宫城由太极宫、东宫、庭掖宫组成,主要宫殿座北朝南;宫城外东北建大明宫。皇城的东南外还有供王子居住的兴庆宫。

      ⑤外城在皇城和宫城的东、南、西三面,三包围着皇城和宫城。

      2) 城市特点

      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整的典范。

      ①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

      ②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方格道路网,宽度超过了实际需求。

      ③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各阶层严格分开。

      北宋汴梁

      1)后周柴荣对开封颁布的诏书:

      ①扩大城市用地的范围,在旧城之外,加筑罗成(外城),新扩建部分相当于原来城市用地的4倍。

北宋开封汴梁

      ②改善交通状况,扩宽道路。

      ③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

      ④提出防火、绿化的措施。

      这个诏书是我国古代由帝王办法的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文献。它没有把主要力量放在宫室修建上,也没有受旧的城市规划制度的束缚,而是为了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提出的要求,和以往的都市规划大不相同。

      2)布局特点

      ①平面形状不方正规则,三套方城、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大内—皇城,子城—里城,罗城—外城;

      ②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道路宽度比唐长安小,但密度大,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③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也有晓市夜市,瓦子出现;

      ④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商住混杂;

      ⑤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元大都

元大都城市选址在金中都北面偏东处建城。城市形态呈近正方形,北面两门,东、南、西三面各三门,四角建角楼;城外设瓮城、吊桥,城桓周围环绕设护城河。

      有三重城桓,形成外城、皇城(内城)、宫城。皇城位于城南中央,宫城在皇城内偏东部、全城的中轴线上。社稷、太庙分别位于皇城西、东,市位于皇城的正北面鼓楼一带。

      明代南京城

      明代的南京城包括外城、应天府城、皇城三重。

明代南京城

      皇城在城东南部,皇城呈方形,布置完全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而又加以发展,宫城位于皇城之中,呈方形,左右有太庙和社稷坛,位于宫城南面大门的东西两侧。

      应天府城即为现在的南京城,由于地形限制和防御要求,城墙修建成不规则形。应天府城内分为宫城、居民市肆和西北部军营三区。

      外城主要是从防御需要出发,在应天府外围,利用部分天然土坡筑城。外城与应天府城之间是耕地和村落。城桓十分坚固。

      明北京城

      1)明北京的特点

明代北京城①规划思想:明北京城城市布局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典型两重性。一方面,作为都城,上层建筑部分按传统宗法礼制思想布置,继承发扬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另一方面,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却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②总体布局: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完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城制。

      ③布局艺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④道路系统:沿用元大都的基础,干道规整,街区内部以胡同作为联系通道。宫城居中给城市交通带来一定的不便。

      ⑤商业布局:商肆分布与元大都不同,元大都商业中心偏北,,明北京由东城南扩建,在其中形成繁杂的商业区。

      ⑥居住布局:居住区在皇城四周,没有严格的里坊制,采用长条形胡同划分居住地段,全城呈现在一片绿荫中

清代北京平面图2) 清北京的特点 [3]

      ①清北京的城市范围,宫城,干道系统均未更动,唯居住地段有所改变;

      ②沿用明代基础,将内城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兵营;

      ③大量修建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群;

      ④商业进一步发展;

      ⑤信封喇嘛教,增加了不少喇嘛庙,如雍和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