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牛姓

中华姓氏之一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同义词牛氏(牛氏)一般指牛姓(中华姓氏之一)
牛姓,传统汉族姓氏
牛姓,在2017年百家姓排名中为第113位。[1]
牛姓出自子姓,得姓始祖是周代宋国君主宋微子后裔牛父[2]
牛姓人口约22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18%。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约占全国牛姓人口的51%;其次为安徽、山东、甘肃、湖北四省,约占全国牛姓人口的27%。河南最多,约占全国牛姓人口的27%。牛姓客家人较少,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有少数牛姓客家人。
中文名
外文名
Niu
得姓方式
以国为氏
得姓始祖
牛父(宋微子后裔)
主要郡望
陇西郡
牛姓名人
牛兴祖、牛群
姓氏起源地
商丘

历史发展

播报
编辑

得姓始祖

牛姓的得姓始祖是周代宋国君主宋微子后代、宋国司寇牛父
牛父。牛姓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皇帝商汤的后裔。周武王灭纣后,封商朝贵族微子商丘(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微子之后有牛父,官任宋国司寇(掌管刑狱)。宋武公时,游牧民族西戎长狄人屡次犯宋,牛父曾率军败敌于长丘。后在一次作战中,不幸壮烈殉国。因其为国而死,后世子孙即以其字为氏,称牛姓。他们尊牛父为牛姓的得姓始祖。[2]

姓氏起源

  • 源于牛国
出自西周时期“牛医先生”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牛姓渊源
周文王的重孙遇见一名牛医,他精通韵律,遂拜其为先生,赐封之邑叫牛国。这位牛医后晋升为太常卿,职任协律郎,以牛国国名为姓氏,称牛氏。传至该支牛氏先祖牛孝时,曾参与制定雅乐,他按照君主旨意改造了前世的金、石乐器,编制了武舞之乐以赞颂君王功德,舞乐编成后,君主对此非常满意。后来牛孝还时常创作出新的乐曲。[3]依《灵台牛氏家谱》的记载,说明了该支牛氏家族的起源,而且应当是牛氏渊源最早的一支,是为牛氏之始。
  • 源于子姓
出自商王朝开国帝王成汤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该支牛氏始祖为西周初期宋国君主微子启。
商时纣王残暴奢侈,荒淫无道,微子多次规劝,他都充耳不闻。眼见国家行将灭亡,微子十分痛苦,于是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箕子)。父师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听了父师的劝告,便毅然离开王宫。传说微子离宫出走时,在正午时分,便将“午”字出头为“牛”字作为姓氏。[4]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以及《唐书·世系表》等的记载,周王朝建立以后,周公旦封商朝皇族微子启(纣王庶兄)于商丘(今河南商丘),以奉汤王之祀,建立公爵宋国。有“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之记载。
  • 源于官位
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牛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牛人,是西周时期所设官位,专职负责饲养国家牛畜,然后按典制贡送诸侯,保障诸侯的肉食、祭祀之用。牛人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职位上大夫。在牛人之下还设有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四人,丞四人,徒十二人,役若干,是两周时期很重要的官职。
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
这个“公牛”,绝不是指雄性公牛,“公”是一种中央政府的官称。
到了南北朝的北周政权,模仿周制亦设置典牛中士一人,其职能就是如同牛人,官秩正二命(正八品)。
在牛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牛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牛氏,世代相传。
  • 源于改姓
出自尞姓回姜市龙凶体泪永复为牛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隋书》及《路史》记载,隋朝时期的牛弘,其父名为尞允,曾在北魏朝廷做侍中时,被赐恢复祖姓牛氏。古代尞、寮、了三字通假,故尞氏也称寮氏、了氏。另外,还有记载说三国时期,魏国名将牛金被司马懿毒杀,其家人避难逃亡,因祖先名为宜僚,遂改姓尞氏。至尞允被赐复本姓后,也都随着一起改回为牛氏。
  • 源于民间
属于以职业技能为氏。
农家与牛为伴,终日不离,有的就以牛为姓;在北方有一种说法,砸锅牛是一家;还有一种说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为生,故以职业为姓氏,称牛氏,世代相传。
  • 少数民族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牛姓图腾
据史籍《满汉大臣传》、《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忙忽惕氏,亦称忙古德氏、忙努德氏等,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前八世祖篾年土敦第七子纳臣把阿秃儿之子忙忽台所组建的忙忽惕氏族部落,其后人以忙忽惕为姓氏。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莽努特氏和莽格努特氏皆多冠汉姓为牛氏、何氏等。
源于纳西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清时期,在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区,有数位土把总,皆为牛氏,是纳西族酋长在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牛氏者,其后裔子孙世代称牛氏。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蒸连氏。[5]
⑴.满族哈萨喇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和速嘉部,满语为Hasala Hala,汉义“快走的牛”,世居伯都讷(今吉林松源)、沈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归镶黄旗包衣管领,后冠汉字单姓为牛氏。
⑵.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骟牛”,世居兰河山(今小兴安岭西南侧),后有冠汉姓为牛氏者。
⑶.满族牛佳氏,满语为Ni洪禁乌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地广泛。后良和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牛氏。
⑷.满族牛伦氏,亦称纽罗氏、钮抡氏,满语为Niolun Hala,汉义“彩虹”,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齐齐哈尔(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后多冠汉姓为牛氏、努氏等。
⑸.满族牛王吉颜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酿剜部,金国时期称女真耨碗部,满语为Niowanggiyan Hala,汉义“绿色”,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所冠汉姓为牛氏、钮氏等。
⑹.满族乌雅氏,亦称吴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延,在金国时期称女真兀颜部,满语为Uya Hala,汉义“猪”,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德尔吉穆湖(今黑龙江虎林东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区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牛氏、吴氏、乌氏、穆氏、包氏、鲍氏、黄氏、邵氏、朱氏等。
⑺.满族乌勒锡氏,亦称吴尔锡氏,满语为Ulsi Hala,汉义“掌管喂养祭祀牛羊的小官”,世居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牛氏、吴氏等。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藏族、土家族、东乡族、回族、朝鲜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牛氏,世代相传。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繁衍播迁

  • 先秦至隋唐时期
先秦时期牛姓人物除牛父外,文献记载还有公元前548年射杀吴王诸樊的楚国巢城守将牛臣,赵烈侯时期的贤士牛畜,赵武灵王时期带兵出征中山国的将领牛翦,以及秦国大儒牛缺。
西汉牛姓人物见诸史册不多,《汉书·百官公卿表下》载有牛抵、牛商二人。汉孝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齐相牛抵,为御史大夫。”汉成帝鸿嘉三年(前18年),“牛商,字子夏,由张掖太守为右扶风,四年免。”张掖太守牛商是牛姓在西北活动的最早史书记录。
东汉初年,牛邯任护羌校尉,家居陇西,牛崇为陇西主薄,牛姓由此成为陇西望族。东汉时期牛姓见诸史书的还有牛嘉、牛霸、牛真、外黄县令牛述,以及董卓女婿中郎将牛辅、曹魏后将军牛金等人。
汉献帝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率领数万人进攻江陵,曹仁遣部曲将牛金带领三百人迎战,牛金因此役作战勇敢而崭露头角。后在魏明帝太和五年(231年)、青龙三年(235年)、景初二年(238年),牛金又先后随司马懿征蜀与平定辽东公孙渊反叛,因战功显著,后官至后将军一职。曹魏正始十年(250年),曹爽被诛,政归司马氏。因《玄石图》“牛继马后”谶语,牛金为司马懿所猜忌,在酒席上被其毒杀。
司马懿本以为把牛金毒杀其子孙政权就无事了,没想到后来琅琊王司马觐的王妃夏侯氏与牛姓小吏私通而生后来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司马睿为牛氏之后,在《晋书》、《宋书·符瑞志》等史书均有记载,故后人遂戏谑地称司马睿为牛睿。《晋书·元帝纪》载:“初,《玄石图》有‘牛继马后’,故宣帝深忌牛氏,遂为二榼,共一口,以贮酒焉,帝先饮佳者,而以毒酒鸩其将牛金。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亦有符云。”《魏书·列传第八十四》则直接称司马睿为晋将牛金之子。
牛金作为牛姓著名人物,隋唐时期牛弘家族、泾阳牛肃家状及上党地区许多赠乘洒牛姓碑刻都记载为牛金之后。壶关沙窟村世代流传某朝牛氏高官因被猜疑谋反被杀,其位于村西古圣山正南的祖坟被毁,祖坟正南方也被士兵挖掘一条数丈宽的深沟,风水被破。根据沙窟村出土的大量唐代牛姓墓志记载为牛金之后分析,很可能与牛金罹难事件有关。
西晋永嘉之乱后,大量汉民南迁,中原等地陷入北方蛮夷统治之下。作为西州豪族,牛姓等关陇势力深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所倚重, 故后赵武帝石虎“以韦杜牛辛皇甫胡梁七姓衣冠华胄,不在戌后限。”公元384年,西州豪族尹详、赵曜、王钦卢、王钦卢、牛犨、狄广、张乾等率五万余家,推姚苌为盟主,建立后秦政权,牛犨被封为参军。其后陇西人牛寿又率汉中流人归姚兴。
北朝时期,随着政权更迭与政治中心转移,不少牛姓因官播迁,其家族大都定居在上党一带,如此地出土的多方唐代牛氏墓志均记载为陇西人、陇西成纪人或陇西狄道人。隋唐时期,从陇西一带迁来牛氏除在上党地区生活外,大都定居在政治中心洛阳、长安一带。另外也有不少牛姓居于其它地方,如牛肃家族定居在河内,牛寿家族定居在河北大名等地。
宋代《古今姓氏书辨正》一书载牛金之子牛元定逃难到安定,后改姓寮氏。北周末年,工部尚书寮允复姓牛氏,其子牛弘深受隋文帝、隋炀帝厚爱,官吏部尚书、上大将军、右光禄大夫等职,进爵奇章郡公,史称“大雅君子”。唐贞观二年,牛弘次子牛方裕因参与弑杀隋炀帝,被流放到岭表。贞观七年唐太宗又下诏把这些弑君罪臣“其子孙并宜禁锢,勿令齿叙”,牛弘家族再次蒙难。
唐天宝年间,宰相牛仙客因武皇时期出现的“牛姓干唐祚”谶语被周子谅参劾,唐玄宗因此大怒把周子凉杖杀。唐代后期,牛弘之后牛僧孺再任宰相一职,因“牛李党争”缘故,李德裕一党又刻意编撰《周秦行记》、《牛羊日历》等文诋毁牛僧孺,此谶语被再次提及。“牛姓干唐祚”谶语为“首尾三麟六十年,两角犊子恣狂颠,龙蛇相斗血成川”。当时有好事者解云:“两角犊子,牛也,必有牛姓干唐祚。”故周子谅弹牛仙客,李德裕谤牛僧孺,皆以应图谶为辞。然“朱”字“牛”下安“八”,八即角之象也。从历史真实情况来看,此谶语预示唐末朱泚、朱温之乱。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正应谶语之验。
除安定牛弘家族外,唐初名将牛进达家族也是比较显赫的。牛进达,名秀,祖籍陇西,濮阳雷泽(今属山东鄄城)人。牛进达出身名门,曾祖父为东魏韩州刺史、上柱国、平原县公牛定,祖父为北齐镇东将军、淮北太守牛双,父为隋清漳县令牛汉。牛进达本为瓦岗军将领,瓦岗军失败后,与秦叔宝、程知节等依附王世充,后又投到秦王李世民帐下,成为秦府心腹将领。贞观年间,曾随唐太宗远征高丽,并且先后与侯君集等带兵进击吐蕃、平复高昌,立下显赫军功。据《唐会要》记载,牛进达最后官拜右武卫大将军、琅玡郡公,死后追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谥曰“壮”,并陪葬昭陵。[6]
  • 宋元明清时期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乱因素,许多门阀士族走向没落。史书记载黄巢之乱,牛蔚与其子牛徵避难山南,牛丛逃到西川,后又因襄王之乱,避地太原。牛藂之子牛峤与牛蔚之孙牛希济后均流亡四川,为著名的“花间词人”。
五代及宋元时期,除部分迁居到南方外,牛姓在北方广为分布,尤以山西居多。此间许多牛姓在史书上留名,其中以五代时期后梁名将牛存节和南宋抗金将领牛皋、抗元将领牛富最为著名。
自唐代至宋元时期,上党地区的陵川、壶关一带牛姓人口开始急剧增加,其中取得进士功名多人,仅陵川史志记载就有唐代咸通进士牛处中,金代承安进士牛之翰,元代进士牛元伟、牛宗凯、牛潜。元代时期沙窟村牛姓人口繁盛,在村东北还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家佛堂”。从沙窟村西七佛庙至元年捐资碑不少村庄有牛姓分析,元代壶关牛姓已经分布很广,故在明清人口大调整移民时期,上党牛姓不仅大量向中原地区移民,更有不少在山西本地移民,尤其是邻近的高平、晋城一带。
明清时期,由于时局变化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大量牛姓分迁到全国各地,出现牛氏家族广为分布、历代互迁的多元化杂居现象。如河南一带牛姓多传为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河北、山东北部牛姓多为永乐“枣强迁民”,保定博野牛氏传为“小兴州移民”,即墨牛氏为“小云南移民”,颍州牛氏为山东“枣林庄迁民”,安庆、湖北一带牛氏多传为江西“瓦屑坝迁民”,贵州、甘肃等不少牛氏传为明代南京“珠玑巷移民”,四川一带牛氏大都传为“湖广填四川”移民,以及清代以来的“闯关东”东北移民。从这些移民传说来看,北方牛姓基本都属于“打锅牛”或“破锅牛”,只是称呼不同。而南方江西、湖南牛姓因为迁移历史较早,则多以牛弘、牛僧孺为始祖。
从明初山西迁出牛姓基本都为打锅牛情况来看,宋元时期打锅牛传说已经在山西广为流传。明清之际,大量打锅牛姓从山西分迁到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今北方牛姓基本都为打锅牛,名称有“打锅牛”、“破锅牛”、“锅茬牛”等多种称谓。除牛丞相打锅传说外,另有三兄弟、四兄弟、五兄连才弟、八兄弟、九兄弟、十八兄弟等多种兄弟破锅传说。
除壶关沙窟村流传的牛丞相打锅传说,河南、山西两地还流传“九牛撞金殿”、“猛牛扑帝王”两个打锅传说。“九牛撞金殿”讲一牛姓家族“一人生九子,九子各生九子”,形成百牛雄踞之势,因皇帝夜梦九牛撞金殿,故而家族被迫打锅分离。“猛牛扑帝王”讲某朝皇帝夜梦一猛牛“肋插双刀”或“牛生双尾”扑向自己,因此牛丞相被怀疑谋反,子孙被迫打锅逃离。“猛牛扑帝王”传说也与“朱”字有关,明显为“牛姓干唐祚”谶语的民间演绎。综合考虑,牛丞相打锅传说应该始自唐代,但打锅来源则有可能上溯到三国牛金罹难事件。牛丞相打锅传说可能为“牛姓干唐祚”谶语加牛金、牛弘家族罹难故事演绎而成的民间传说,由于时间、地点、传说者不同进而演化出多种版本,此为民间传说流传的共性特点。宋元明清时期,各地牛姓出现了不少名门望族,如南宋都昌进士牛斗南家族,元代襄陵牛光祖家族、定襄横山村牛荣家族,明代河北献县进士牛鸾家族、曲周进士牛山木家族、兖州郡马牛黉家族、清代章丘进士牛天宿家族、汜水武状元牛凤山家族、通渭进士牛树梅家族等等。[6]
如今,牛氏族人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省为多,其人口约占全国牛氏人口的40%左右;另外,山西省亦多牛氏,这两省牛氏约占全国牛氏人口的55弃少舟%左右。

传统文化

播报
编辑

郡望堂号

  •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水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水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 堂号
陇西堂:实际上和牛姓望族郡号通用,陇西是牛姓繁衍发展中心,后世牛姓人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打出这个堂号,便会相认是同宗,最初都来自“陇西”,相互交谈,倍感亲切,有事相助,尽心尽力。
太史堂:源自唐朝诗人牛凤及,撰有《唐书》。牛凤及是牛弘的曾孙,官至中书门下侍郎,撰《唐书》,一百一十卷。因一生主要功绩是修国史,故堂号叫“太史堂”。既是纪念性的专用堂号,自然有歌功颂德之意。
此外,牛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大雅堂”、“惟明堂”、“燕翼堂”等。[7]

牛姓典故

牛姓,唐《元和姓纂》曰:“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战国时赵有牛翦、秦有牛缺等名人。东汉时期,牛邯担任护羌校尉,牛姓遂成陇西望族。十六国后赵石季龙“以韦杜牛辛皇甫胡梁七姓衣冠华胄,不在戌后限。”北朝时期,陇西大量牛姓因官播迁到山西、河南等地。唐宋以来,山西牛氏日渐繁衍壮大,尤其在晋东南地区广为分布。
三国曹魏后将军牛金因“牛继马后”谶语被司马懿毒杀,子孙逃离。宋代《古今姓氏书辨正》记载牛金之子牛元定逃难到安定,改姓寮氏。据一些史籍、碑刻记载,唐代许多牛姓家状都记载为牛金之后,如牛弘家族、牛肃家族,以及上党一带牛氏。山西壶关沙窟村近年因盗掘出土许多唐代牛姓家族墓志,这些墓志大都记载其先祖为牛金,官任上党太守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沙窟村一张姓村民建房时牛金墓及墓碑据说被发现,墓碑被村民移作他用后下落不明。从山西明初迁出牛姓基本都为打锅牛情况来看,宋元时期打锅牛传说已经在山西广为流传。今沙窟村流传牛丞相因皇帝巡游被馋抄家打锅一说,依据本村牛姓以牛金为始祖来看,其打锅传说可能与牛金家族罹难有关。
北周末年,工部尚书寮允复姓牛氏,其子牛弘曾任隋吏部尚书等职,敕封为奇章公,史称“大雅君子”。唐贞观二年,牛弘次子牛方裕因参与弑杀隋炀帝,被流放到岭表。贞观七年唐太宗又下诏这些弑君罪臣“其子孙并宜禁锢,勿令齿叙”,牛弘家族再次蒙难。唐天宝年间,宰相牛仙客因武皇时期出现的“牛姓干唐祚”谶语被周子谅参劾,唐玄宗因此大怒把周子凉杖杀。唐代后期,牛弘之后牛僧孺再任宰相一职。因“牛李党争”缘故,李德裕一党又刻意编撰《周秦行记》、《牛羊日历》等文诋毁牛僧孺,此谶语被再次提及。
“牛姓干唐祚”谶语为“首尾三麟六十年,两角犊子恣狂颠,龙蛇相斗血成川”。当时好事者解云:“两角犊子,牛也,必有牛姓干唐祚。”故周子谅弹牛仙客,李德裕谤牛僧孺,皆以应图谶为辞。然“朱”字“牛”下安“八”,八即角之象也。从历史真实情况来看,此谶语预示唐末朱泚、朱温之乱。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正应谶语之验。
壶关流行的牛丞相打锅传说外,河南山西两地还流传“猛牛扑帝王”、“九牛撞金殿”打锅传说。“猛牛扑帝王”描述为“牛肋插双刀”或“牛生双尾”,也与“朱”字有关。清末以牛凤山为代表的众多牛氏族人因把牛川奉为打锅牛始祖,顺理成章地解释此“朱”字应代表朱元璋,由此衍生出许多新的典故和传说。但实际上,“猛牛扑帝王”、“九牛撞金殿”传说与“牛姓干唐祚”谶语关系更大,牛丞相打锅传说可能为“牛姓干唐祚”的民间故事版本,另外再加上牛金、牛弘家族罹难故事变化、演绎而成。由于时间、地点、流说者不同进而演化出多种版本,此为民间传说流传的共性特点。今山西潞城贾村流传“八角牛”传说,“两角犊子”,“八角牛”也,此可能为“牛姓干唐祚”谶语的另一个民间版本,与牛丞相打锅传说异曲同工。
综合考虑,牛丞相打锅传说应该始自唐代,但打锅来源则有可能上溯到三国牛金罹难事件。
元代打锅牛姓已经遍布山西全省,尤其晋东南地区牛姓更为集中,出现了许多名门望族,如定襄牛荣家族、襄陵牛光祖家族、陵川牛潜家族。另有多位牛姓考取进士,如仅陵川一地就有牛潜、牛元伟、牛宗文三名牛姓进士。
明清之际,大量打锅牛姓从山西分迁到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今北方牛姓基本都为打锅牛,名称有“打锅牛”、“破锅牛”、“ 锅茬牛”等多种称谓,除牛丞相打锅传说外,另有三兄弟、四兄弟、五兄弟、八兄弟、九兄弟、十八兄弟等多种兄弟破锅传说。千百年来,“打锅牛是一家”祖训一直在打锅牛家族传唱,族人见面往往先问一句“打锅不打锅?”回答“打锅”的就是一家人。相识后常常以“本家”、“一家子”、“老本”等亲切称谓,给予热情招待,成为牛氏家族独有的风俗习惯。
清代乾隆初年,广为流传的18打锅牛传抄谱在河南济源石露头村始正式出现,乾嘉年间此谱在周边地区得到初步传播。道光、同治年间,由于汜水武状元牛凤山父子寻宗修谱影响,此谱开始在河南及其周边广大地区流传。因为把打锅牛与18打锅牛混为一谈缘故,很多打锅牛家族认作18打锅牛,造成牛氏家族乱认祖宗与家谱传抄的滥觞现象。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网络、书籍等影响下,18打锅牛家谱传播更为迅速,更多的打锅牛氏认到18打锅牛。此风如不及时纠正,将对牛氏家族造成难以估量的文化劫难,后果不堪设想。[8]

牛氏世系

牛姓是中国十大古姓之一(姒 虞 嬴 子 风 金天 偃 高阳 陶唐 牛),牛姓远祖,可一直追溯于中华人文始祖——黄帝。黄帝生玄嚣,玄嚣生极,极生帝喾。帝喾即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五帝”之一,称高辛氏。高辛氏子曰:后稷、契、尧、挚(同父异母),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禹则传位于其子启。禹为中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其生存年代约在公元前22世纪末至21世纪初。
尧之生存年代约在公元前23世纪(据传其仅当政时间即达100多年)其兄契在舜帝时,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为司徒,管理臣民,封于商,赐姓子氏,其14世孙成汤,率天下诸侯打败了荒淫无道的夏代最后一个君主桀,从而建立了商朝。商历31帝、671年,商纣王时灭亡。
据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载,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姬发)率众诸侯“誓于牧野”,一举推翻了其统治而建立了周朝。周朝建立后,武王四处寻贤,把众口皆碑且因反对商纣王而出逃在外的纣王庶兄微子请回封于宋(今河南商丘),“以奉商祀”。宋即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宋微子亦即宋国开国君主,后亦成为中华牛姓始祖。
应当指出的是,据郑樵《通志·氏族略》载,以王父(祖父)字为氏系周代宗法制度所定。同时,宋微子之后当中,除牛姓外,以王父字为氏的还有孔、乐、边、鱼、皇甫等13姓,以王父“名”为氏的,还有微、仇、求、获等15姓,他们都同牛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综上所述,黄帝为中华牛氏的远祖,微子启为牛氏的起始祖,牛父为牛氏的得姓祖[7][13],牛大老为山东临清陶山牛氏始祖、牛二老为河北清河牛氏始祖、牛四郎(字德刚)为山东章丘牛氏始祖、牛川即为十八打锅牛(锅碴牛)的总启世祖。在以后的历史变化中,打锅(锅碴)牛的后世则以不同的分支启世,其中一个分支“岗牛”则以岗祖启世。而同牛姓一样以微子启为起始祖的孔、乐、边、鱼、皇甫、微、仇、求、获等28姓都同牛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在历史发展中自愿由旁姓而改为牛姓的如今已是牛姓中的成员,纳西族、满族及藏、回、彝、白、土家、蒙古、东乡、朝鲜等兄弟民族中的牛姓,则各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在众多牛氏当中,以牛父为得姓祖,分别以牛大老、牛二老、牛四郎和牛川为启世祖的中华牛氏源流一直极为单纯。在2800余年的发展繁衍当中,曾出现过扁担牛、鞭杆牛、打锅(锅碴)牛等众多分支,但从无被冒姓或混入的记录,是一脉相传的商汤后裔。如果从遗传学的角度研究姓氏,源流单纯的牛氏是许多其他姓氏无法比拟的。作为牛氏子孙,应当以此引以自豪,进而激发自身更加敬宗而睦族,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除文中已有注明者外,本文参阅的其他资料有:
1、王根泉《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团结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西周孔子《论语》
3、《春秋左传·文公二》
4、《鲁迅全集》
6、《中国姓氏大全》

宗祠对联

  • 四言通用
姓启牛父;望出陇西[9]
全联典指牛氏的源流和郡望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孟海镇牛屯村牛氏宗祠
庐州却贼;校尉平羌
上联典指南朝时期的宋名将牛皋,字伯元,鲁山人,出身射士。曾聚众抗金,后归宋跟从岳飞,攻克随州,驰援庐州,击退金军。随岳飞进军中原,直抵黄河尚岸,屡立战功,官至承宣使。因反宋金议和被秦桧派人毒死。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狄道人牛邯,字儒卿,勇力俱全,以才气雄于边陲,光武帝时任护羌校尉,曾与来歙平定陇右。
  • 五言通用
瑞日波中上;仙禽雾里低
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牛凤及《奉和受图温洛应制》诗句联。
  • 六言通用
御史休祥预报;天官选举惟明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太子少师牛僧孺,历官御史中丞。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吏部尚书牛弘的事典。牛弘,字里仁,鹑觚人。有文集。
子孙贤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
此联为河南省济源市西石露头村牛氏祠堂门口两边八字墙联,内容明白如话,寄托着祖上对后辈子孙的殷切期望。
  • 七言通用
为民自愿称孺子;相国乐于献丹心
此联析取自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句意。
应贞女诗文应梦;奇章公邂逅奇缘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牛肃长女牛应贞,少年聪颖,十三岁时,能诵佛经二百余卷、儒经子史数百卷,曾在梦中诵《左传》,一字不漏。往往熟睡中与人谈论,数夜不停。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臣牛僧儒,字思黯,安定鹑觚人,“牛李党争”牛派首领,两度任宰相,封奇章郡公,相传他曾夜里迷路,入薄太后庙,邂逅戚夫人、太真、潘妃、绿珠等,相互吟诗。天明时辞去,回头一看,原来是一座荒庙。
颍水一支分派久;涎河两岸卜居多
此联为安徽省临泉县定庙牛氏宗祠联。牛氏自元代初年迁来,已成当地大姓,民谚说:“砖集刘,黄岭侯,赶不过涎河沿的一群牛。”
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毫西名门
此联为河南省偃师县牛氏家庙堂联。
  • 十言通用
好学博文,史称大雅君子;清操正气,人号廉洁自将[9]
牛姓家族
上联典指北魏时期的寮弘(后赐姓牛),在隋朝任吏部尚书,人称“大雅君子”。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宝章阁待制牛大年,字隆叟,扬州人。一生精操,所至廉洁自将。
枢府转环,奠唐瓯于中叶;铨曹秉鉴,调隋鼎之初硎[9]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牛僧儒,官居相位,文宗时与李宗闵结党,权震天下,时称“牛李”。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牛弘,好学博闻,寡欲清高。隋初为秘书监,清开献书之路,修五礼,立明堂,拜吏部尚书,封奇章郡公。史称“大雅君子”。[10]

家谱字辈

牛姓家谱
在所有的家谱中,内容不管如何简略,但字辈谱一定会有。字辈谱也称行辈字、排行、派语、派行诗等。它是用来表明世系的用字,也是为子孙起名时定下的辈序用字。这个字一般放在三字名的中间,也有少数姓名,三字中最后一个字为辈序字。这种取名方法其他民族少有,是汉民族特有的。
字辈谱用字是非常讲究的。一般是先辈人经过精心研究、共同讨论,才最后确定,勒石以志。字辈谱一般都有用意,有说起。有些谱简直就是一首诗,寓意丰富。如牛弘后裔河南济源市西许村“牛氏家谱”(俗称天官牛)载:从37世起,字辈谱如下:
青芝龙源 林萃田丰
正恒怀宗 慧泽栋英
前两句述祖荫,祖上择福地而物华天宝,树榜样而人杰地灵。后两句是教子孙,要健身洁心,缅怀宗训,以大智大睿润泽东方,成为国家的栋梁英才。
菏泽市定陶区孟海镇牛集村、牛屯村、牛庄村、胡牛村、牛楼村等牛氏族人姓氏字排如下:“锡效兴启尔,辉光月作立,自安恒易正。”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东都镇东牛村的牛氏族人姓氏字排如下:“大洛振文慎,恒成立甲叶”。

宗族特征

牛姓起源于宋微子之后牛父。与其姓氏一样,牛姓多勤苦劳作,踏实肯干之人。
牛姓源于北而盛于北。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明清进士牛姓及第者共有六十五名,其中南方人仅有两名,人言江南才子山东将,其寥寥几人足以表明牛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

姓氏名望

播报
编辑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牛姓历代名人53名,占总名人数的0.12%,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四十六位;牛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排在并列第一百四十二位;牛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7%,排在并列第一百七十六位;牛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8%,排在并列第一百六十二位。

先秦两汉

牛畜:为赵国国君赵籍师傅,战国时赵国的贤达之土,生卒年月不详。赵国的国君叫赵籍,思贤若渴,是个年轻有为的君王。有一天,他问相国公仲连:“爱卿,你很好贤,做相国已四年多了,你曾经推荐过贤人吗?”公仲连回答说:”没有,臣下一定尽力物色。”当时有个叫番吾君的人,听说公仲连正为国君物色贤达之士,就向公仲连竭力推荐牛畜等三人,说了他们许多优点。公仲连就接见了牛畜等三人,又加以认真了解考察后,向国君正式举荐了他们。赵王在召见牛畜时,牛畜用仁义之道教授君王,又用帝王之道约束他。君王欣然而听,遂以牛畜师傅。
牛邯:狄道人,东汉名将,官护羌校尉,后擢太中大夫。才气勇力俱全,雄威边陲,官护羌校尉,后擢大中大夫。

魏晋南北朝

牛金:三国时南阳人,曹仁麾下部将,官至魏后军将军,在军中很有威望。司马懿怕“牛随马后”,取代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牛金将军惨遭司马懿毒酒暗杀。[7]
牛兴祖:晋宁襄陵(今山西省襄汾)人,元代官吏。历中书省掾、刑
部主事、工部主事,后擢大都兵马指挥使,累官至云南行省参知政事。
牛天畀:山西省太谷人,清代将领。乾隆年间武进士,累官至贵州省提督,曾率川北官兵会剿苗民,先后屠戮上万,后被苗民击毙。

隋唐五代

牛弘:任人唯贤的吏部尚书,字里仁(545—610),隋安定鹑觚人。
牛希济:不忘忠孝的五代词人,(930年左右在世,生卒年月不祥),陇西(今甘肃省陇西县)人,五代词人牛峤之侄。
牛峤:最早写咏物词的五代词人,字松卿,一字延峰(850?—920?年),陇西(今甘肃省陇西县)人,唐朝宰相牛僧孺之孙。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进士。历任拾遗、补尚书郎等小官。王建立后蜀,牛峤在后蜀任判官、给事中等职。牛峤一生博学多才,受好写诗填词,诗学李贺,词闻于世,著有《歌诗集》三卷。是“花间派”重要词人之一。其词收入《花间集》一书三十二首,《全唐诗》附词二十七首。他的词特点是“繁弦促柱间有劲气”,字句富丽清新,借物抒情,寓意深刻。有人评价说他的词“蜜丽香软”,词风似温庭筠。他是我国最早写咏物词的词人之一,对后世咏物词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代表作有《梦江南·街泥燕》、《菩萨蛮·舞裙香暧金泥凤》等。
牛僧孺:以方正敢言进身的唐代宰相,字思黯(779—847),牛弘之后代。
牛存节:战功赫赫、威名远扬的五代后梁宰相,字赞正,他本名礼,后梁太祖朱温改其字,青州博昌(今山东省博兴)人。

宋元

牛富安徽霍邱人,南宋抗击元兵入侵名将,自青少年时代起,就勇而知义,立志报效祖国。有一次在战斗转移时,令城内居民 烧绝街道,抵抗贼军,牛富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为下落敌人之手,自己就以头触柱,赴火而死。牛富的大义凛然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他死后,赠静江军节度史,谥“忠烈”。
杭州西湖畔牛皋墓[7]
牛皋北宋末年奋起抗金的民族英雄,字伯远(1087—1147),河南鲁山县人。

明清

牛思瑄清代钦点传胪,字梧阶(1806—1880),河南省巩义市明月坡(古汜水县属地)人。
牛金星: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主要谋士,字启东,河南宝丰人。明朝嘉靖举人。
牛凤山:官授头等侍卫的清代武状元,字梧阶(1806—1880),河南省巩义市明月坡(古汜水县属地)人。幼年时,家境贫寒,跟着叔叔,苦练武功,技艺高超。据说他用弹弓不仅可以百步穿杨,而且可以盘中取果,又称凤凰夺窠。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27岁,在汜水县穆沟村、竹园村等地借钱赴京赶考,中一甲第一名,即武状元,官授头等侍卫,赐进士及弟,又封武功将军,曾任甘肃凉州中营游击,加副将衔,后晋封总兵,官得四世一品封赠。咸丰年间(1851—1861年),黄河向南迁徙,沙压河边滩地,汜水滩民无地可耕,贫困无食,有的滩民甚至卖妻子交租税,凤山这时已告老还乡,他急家乡人民所急,查明情况,将真相奏闻朝廷,豁免了当地赋税,使不少贫民得以生存。事后,沿滩二十五村民自发树碑,记载此事,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牛仙客:善于理财、清勤不懈的唐代宰相唐安定鹎觚人,先祖为牛通,通生会,会生意,意生仙客。仙客初为县小吏,后迁洮州司马、太仆少卿。他勤奋上进,坚持不懈,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升为河西节度使、朔方军大总管。仙客任河西节度使时,省用所积巨万,同僚崔希逸以其事奏闻皇上,帝查明后大悦,将用为尚书,宰相张九龄以为不可,乃封陇西郡公,张九龄下台后,仙客升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仍知门下事。仙客居相位,独善其身,不久封幽国公,进拜侍中,兼兵部尚书。天宝元年七月卒,年六十八岁,赠尚书左丞。仙客在为官期间,以善于理财著名、“啬事省用,仓库积实”,是对他政绩的评价,“为官清正,仅身无它”,又是对他人品的真实写照。

近代以来

牛明智(1917—1981),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政治委员的少将,山西省芮城县人。
牛保才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英雄,(1921—1952),山西壶关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电话班副班长。1952年10月14日,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战役中,他冒着激烈炮火抢修电话线,左腿被敌人的炮弹片打断,仍忍受着剧痛爬到断线的地方,用嘴咬着一根线头,手拉着另一根线头,让电流通过自己的身体,保证了通讯联络,直至壮烈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于“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英雄”称号。
牛书申:曾任原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少将,(1913—),陕西黄陵县人。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甘边区中宜游击支队政治指导员、政治委员、独立营政治委员,陕甘边区中宜?洛四县指挥部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员、司令部第六科科员,西北野战军司令部第二科科长,陕甘宁省委军事部第二团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七团政治处主任,独立第五大队政治委员,关中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关中警备区政治部主任,警一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黄龙军分区司令员兼警备第四旅政治委员,陕北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陕西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牛得草:著名豫剧丑角表演艺术家,(1933—1999)河南开封市人。
牛子厚:(吉林牛家代表人物,著名京剧科班“喜连成”的创始人)本名牛秉坤,字子厚,祖籍山西太原。1866年(同治五年)出生于吉林,是著名巨商“船厂牛家”的第四代传人,是在吉林城拥有几十家商号,并在东北各主要城镇都布有“买卖”的大东家。他创建了“喜连成科班”,为中国京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牛化东:曾任宁夏军区副司令员的少将(1906—),陕西省定边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被派到西北军队从事兵运工作。曾在西北军任排长、连长,新编第十一旅参谋、军械官、副团长,1945年参与领导该旅于陕西安边起义。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十一旅副旅长,三边军分区副司令员兼新编第十一旅副旅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宁夏军区参谋长,银川军分区司令员,宁夏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牛憨笨:物理电子学专家,山西省壶关县人。
牛淑贤:“五岁红”豫剧名旦表演艺术家,(1946-),女,祖籍河南省柘城县,出生在河南商丘市。牛淑贤的家是梨园世家,父,母,舅父都从事豫剧工作。她自幼随父母学艺,五岁登台演出,得“五岁红”之誉。13岁入邯郸地区东风豫剧团,师从“豫剧皇后”陈素真等著名演员,专攻闺门花旦。她嗓音明快清晰,演唱委婉细腻,流畅舒展,活泼俏丽。她不仅广收豫剧各流派之长,而且吸收歌剧、评剧、黄梅戏以及民间小调的唱法和旋律,并将歌唱艺术的发声方法巧妙地溶合到豫剧演唱之中,探索出一种独特的唱腔艺术风格。在表演上她潇洒自如,意切情真,向以“浑身是戏”著称。牛淑贤是国家一级演员,她的主要代表剧目有:《红娘》、《梵玉宫》、《荀灌娘》、《宇宙锋》、《拾玉镯》、《大祭桩》等。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唱片社和许多音像公司都曾为她录音录相,灌制唱片、盒式磁带。1959年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还专门为她拍摄了记录片《多才多艺的小演员》,1990年又专为她拍摄了《五岁红·牛淑贤》专辑,被首都新闻界誉为“银幕上的第一朵梅花”。她曾获河北文艺振兴奖;四省十四市豫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选赛一等奖;全国首届中青年演员电视大选赛最佳演员奖。1990年,又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1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于她“优秀表演艺术家”光荣称号。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邯郸东风剧团一团团长。
牛根生
,男,生于1954年,籍贯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董事会主席。
牛满江:男,汉族,原籍博野县程委镇东呈召村。生于1912年,卒于2007年11月9日,享年95岁。青年时期求学保定同仁中学(保定一中前身),后留学美国,毕业未回,加入美国籍。牛满江博士是世界著名生物学家、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生物系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名誉教授。2007年11月8日凌晨2:40分因病经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牛海标,以笔名牛哥,著称,男,汉族,生于1984年,国内著名seo达人、歌曲作词者,代表作有《牛哥》、《tradett》、《海鸥》、《留恋的宿舍》、《希望之歌》等等。
牛永海,字钰晟,号朴真,1963年4月生,河南省新乡辉县市人,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现任新乡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原文化研究院书画部主任,中国中部崛起促进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新乡市书法家协会刻字委员会主任,新乡书画艺术院名誉院长,新乡市青联委员。
牛群,著名相声演员、表演艺术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师承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他在82年获中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创作、表演一等奖之后,又曾在全国全军的曲艺汇演中九次荣获创作、表演双一等奖。他与冯巩搭档,奉献了大量优秀的相声作品。牛群还曾经涉足官场,走上政治舞台,曾任安徽省亳州蒙城县副县长。

人口分布

播报
编辑

历史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由于牛姓氏族势小力弱,发展很缓慢。起源于河南的牛姓向西北迁移,至汉初,牛姓定居于陇西一带(今甘肃灵台、宁夏吴忠、陕西富平、泾阳地区)。
进入三国时期,牛姓望族经历了一场大劫难,魏国大将军牛金与司马懿的冲突,导致牛姓灭顶之灾。其后牛金后裔逃难时改姓牢,后又改姓寮。司马氏当权的三国魏后期和两晋时期,牛姓发展十分艰难。 直至南北朝北魏时,牛姓始有大的转机。北魏侍中寮允,鹑觚(即今甘肃灵台)人,开始恢复牛姓。其子牛弘在隋朝官居吏部尚书,封奇章郡公。从此,牛姓走出历史的阴影,在中原大地繁衍发展。到唐朝时达到顶峰,甘肃灵台的牛氏后裔牛仙客为唐玄宗的宰相,牛僧孺为唐敬宗的宰相,牛氏在陇西形成望族。牛姓已经向东部和南方扩散。 [11]
宋朝时期,牛姓约有5万多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7%,排在宋朝时期的第一百六十位之后。河南为牛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牛姓总人口的25%。牛姓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甘肃和江苏,五省牛姓约占全国牛姓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安徽、四川等省,逐渐形成以河南为中心的豫、冀、晋、甘牛姓人口聚集区。 [11]
明朝时期,牛姓人口激增,大约有近1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2%,上升为明朝第一百三十六位姓氏。山西是牛姓第一大省,约占牛姓总人口的25%。山西、河南、河北、陕西是牛姓的主要聚居地,四省牛姓大约占牛姓总人口的74%。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安徽等省。全国仍旧持续以河南为中心的晋、豫、冀、陕牛姓人口聚集区。[11]

当代牛姓分布

当代牛姓的人口已达到200余万,排在全国第九十八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从明朝600年中,牛姓人口由近11万激增到170万之多,整整16倍,牛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1000年间,牛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大约占牛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甘肃、湖北,这四省的牛姓又占27%。河南居住了牛姓总人口的27%为牛姓第一大省。全国已形成以豫、冀、晋为中心的牛姓人口聚集区。
牛姓在人群中分布在豫晋陕宁、冀鲁大部、京津、内蒙古中部、皖苏北部、湖北大部、川渝北段、甘肃南部和东部,牛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9%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9.3%,居住了大约69%的牛姓人群。在河北东北、山东东部、辽吉、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东部、甘肃中段、青海东部、新疆西北、四川大部、重庆中部、云南东部、黔桂西端、湘赣北部、湖北南段、安徽南部、江苏中部,牛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1%—0.3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8.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4%的牛姓人群。[11]

研究考证

播报
编辑
长期以来,不少牛氏族人中,都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牛姓始自微子。不仅在口头上流传,而且载之家谱,代代相传。这种传说寄托着人们对微子的无限崇敬之情。
微子和暴虐、淫乱、无道的纣王,水是一母所生,两个亲兄弟,微子为兄,纣王为弟。但微子出生时其父还未继承王位,其母仍处在妾的地位,待其父继位后,其母便封为正妃,不久又生了纣王。纣王从小能说会道,才思敏捷,长大后体格健壮,力大无比,可以把九头牛拉着向后退,深得其父喜爱。待立太子时,其父和太史等便借“立嫡以贵不以长”的宗法,把纣王立为太子。
纣王继承王位后,微子便做了他的卿士,共同维护殷王朝的政权。起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臣服。但好景不长,纣王残暴、奢侈、嗜酒、好色,荒淫无道,不理朝政,成为历史上继夏桀之后的第二个有名的暴君。微子多次规劝他改恶从善,他却充耳不闻。眼看国家朝不保夕,行将灭亡,微子十分痛苦,一片忠心却报国无门。他“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于是求教于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箕子)。父师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听了父师的劝告,为保存宗嗣,便毅然决定离开王宫。
微子在离开王宫之前,对父师,少师(比干)倾吐了一段肺腑之言。这段话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充分表达了微子热爱国家又不能改变灭亡局面的无奈之情。对微子的出走,牛氏子孙相传和自己姓氏有关,赋于了动人的传说。
清康熙四十二二年(1704),河南省济源市南官庄《牛氏家谱》中“族谱旧序”载:“殷纣无道,狎侮五常,毒痛四海。其庶兄微子隐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此牛姓之所由来也。”
清道光元年(1821),河南省鄢陵县牛集《牛氏谱序》载:
“殷微子封于宋。去之日曰:为人不可无姓,时日当正午,即以‘午’字出头‘牛’字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
清同治十一年(1873),河南省偃师县杨村《牛氏家谱·序言》载:
“惟我牛氏相传乃司徒契之后也。相舜有功,至汤而有天下。六百年间,贤圣之君六七个,及至于纣,庶兄微子避乱而去。当其去时,仰视天文,见日色过午,因衍午字出头乃系牛字,遂因以为姓焉,此牛氏之所由来也。”
在众多的《牛氏家谱》中,类似上述记载的不胜枚举,这些传说表明:不少牛氏子孙认为微子走时“举目过午”,“乃系牛字”,把微子当作了牛姓始祖。
至于上述族谱家谱皆无正史史料可靠,而正史里关于牛氏的记载是:
周灭商后,封纣王兄微子于宋,微子有后人牛父(此时为人名),任宋国司寇,宋武公时抵御狄人侵犯为国而死,其子孙以牛为姓传古时三王时代有部落牛峤氏,此部后人亦以牛为姓。
据《隋书》及《路史》记载,隋代牛弘,其父寮允为北魏郎中,赐姓为牛,允虽云自乃三国魏时后将军南阳牛金之后,自言复本姓耳,然实已不可考。
少数民族亦有牛姓,明清时期,云南丽江纳西族有牛氏,清满族亦有牛姓,其他各族也有牛姓。[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