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豫章

[yù zhāng]
汉朝至唐朝的行政区划名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豫章,汉朝至唐朝的行政区划名,始于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时设豫章郡,郡治南昌县。后在东汉、三国、两晋以及南朝时期,豫章郡、豫章国为大致相当于今江西省北部(吉安以北)地区的地理单元。东汉末,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分属交州。隋开皇九年(589)罢豫章郡置洪州。隋、唐(公元589~742年),南昌县改称豫章县,隶属洪州。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因避代宗李豫名讳,豫章县曾改名钟陵县,隶属洪州。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复名南昌县。[2]
中文名
豫章
所属朝代
汉朝至唐朝
性    质
古代行政区划名
类    型
郡名、县名

词语解释

播报
编辑
1、古代地名:
左传》杜预注一作“在江北淮水南”(昭公十三年),一作“汉东、江北地名”(定公四年)。后人解释不一:或以为古豫章不止一处,又有淮南、汉东二处,淮南、江南二处,和淮南、汉东、江南三处等说;或以为西起豫鄂间的淮南、汉东,东至皖西的淮南,南包赣北鄱阳湖一带都在豫章范围之内;或以为专指令安徽寿县合肥一带,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亦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之说。
2、古木:
豫章亦为传说中异木名。高千丈,围百尺。斫之可占九州吉凶。
《神异经·东荒经》中说:“东方荒外有豫章焉,此树主九州。其高千丈,围百尺,本上三百丈,本如有条枝,敷张如帐,上有玄狐黑猿。枝主一州南北并列,面向西南,有九力士操斧伐之,以占九州吉凶。斫之复生,其州有福;创者州伯有病;积岁不复者,其州灭亡。”
3、树木:豫樟,木名。枕木与樟木的并称,一说指樟木。
《左传.哀公十六年》:"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终。抉豫章以杀人而后死。'"
《战国策.宋卫策》:"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樟,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
张守节正义:"案:《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杜甫《赠蜀僧闾邱师兄》诗:"豫章夹日月,岁久空深根。"
白居易《寓意》诗之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清钱芳标《长椿寺病马行》:"乃知不材造物怜,豫章见斫樗散全。"
4、区划
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拥有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豫章”,后来区划上的“豫章”范围缩小,逐渐成为大致等同于今江西省南昌市的区划范围,再后来“豫章”在正式区划名称上消失而作为南昌的别称。
关于“豫章”一词缘起, 史有三说:一、据应劭汉官仪》:“豫章城之南门,曰松阳门,门有樟树,高五丈五尺,大二十五围,枝叶扶疏,垂荫数亩”,“树生挺中,故以名郡”。章即樟树,“豫,乐也”《尔雅,释祜》,以之名郡,意谓乐有此大樟也。二、据汉志记载,“赣有豫章水”,《水经注》云:“似因此水为其地名,虽十川均流,而北源最远,故独受名焉”。三、豫章之名,六见于《左傅》,据杜预注:春秋时的豫章,皆在江北淮水南,“汉移其名于江南,置郡”。

历史古城

播报
编辑
豫章城,即南昌古城。南昌位于鄱阳湖赣江交汇处,是整个江西地区的地理要冲和行政重心,为赣江上最重要的城市,华东大埠,自古富庶。南昌历史上一度称豫章,南昌城也是豫章郡、豫章国的治所所在。古代典籍中将南昌城称为豫章城,如应劭汉官仪》:“豫章城之南门,曰松阳门,门有樟树,高五丈五尺,大二十五围,枝叶扶疏,垂荫数亩”[1]

文化景点

播报
编辑
滕王阁
中国古代有“八景”、“十景”文化之说,南昌城的“豫章十景”为:洪崖丹井、西山积翠、滕阁秋风、章江晓渡、龙沙夕照、南浦飞云、铁柱仙踪、苏圃春蔬、东湖夜月、徐亭烟柳。
在2002年8月,评定的“新豫章十景”为:
滕阁秋风(滕王阁)、军旗朝晖(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起义纪念塔、朱德军官教育团、贺龙指挥部等军事旧址群)、云谱丹青(八大山人纪念馆)、金塔镇宝(绳金塔)、梅岭奇秀(梅岭风景名胜区)、青湖春色(青山湖风景区)、象湖仙踪(象湖公园)、都市候鸟(天香园青山湖丹霞岛、象山森林公园南矶山候鸟保护区等候鸟城市栖息地)、古村寻幽(安义千年古村)、滨江飞虹(赣江、抚河上的数座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