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陶邑

上古帝尧之封国
收藏
0
0
陶邑,上古封国,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西周时期,周文王嫡六子曹叔振铎分封于曹国,建都陶丘。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使得陶邑的区位交通优势充分发挥了作用,“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迅速发展成为诸侯国间商品交易的中心城市,司马迁誉之“天下之中”。
陶邑位于菏、济水系交通要道,自陶邑西溯济、河而上可达秦、晋;顺济水而下,能抵齐国都城临淄;东经菏、泗、淮可到南方的吴、楚地区。战国时期开凿“鸿沟”,更使陶邑水运条件锦上添花。
中文名
陶邑
别    名
陶丘
所属地区
山东省菏泽市
地理位置
山东省西南部
下辖地区
釜丘、楚丘、重丘
著名景点
范蠡墓项梁墓仿山墓群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陶丘
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嫡六子姬振铎封于曹国,建都陶丘。《说文》:“陶丘有尧城,尧尝居之。曹国是西周至春秋时期较为重要的十二诸侯之一。
春秋时期,诸侯兼并。公元前487年,宋景公伐曹,执曹伯阳,曹国灭亡,历26君,663年。[1]
战国时期,陶邑成为合纵连横必争的“午道”。争战的目的是为了兼并城市和土地,繁荣的陶邑不可避免地要引起诸侯间的争夺。
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发动合纵战争,齐、楚、魏灭宋,欠习探三分其地,齐国得到陶邑。
公元前284年,燕、韩、赵、魏、秦五国连横攻齐,秦国首先攻取了陶邑,并把它作为秦相魏冉的封邑。魏冉死后,秦设陶郡。[1]
朵户公元前254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击退秦国,魏安厘王乘机攻定重占了陶邑。
陶邑
秦国统一,定陶属砀郡。西汉初彭越封梁王,都定陶。梁国封域约秦国砀郡。
西汉时期,汉景帝中元六年,梁国一分为五,于梁国旧都置济阴国,后收为郡。汉武帝建元三年(拳翻船前138年),改定陶国为济阴郡。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更名为定陶国。哀帝建平二年府恋兰殃(公元前5年),又改为济阴郡,属兖州。[1]
东汉时期,初为定陶国,不久,改为济阴郡。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刘长被封为济阴王,立十二年,元和元年卒,因无后,国除,复为济阴郡。延光三年(公元124年),汉安帝太子刘保被废为济阴王,延光四年刘保即皇帝位,济阴复为郡。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济阴复为国。
陶邑
曹魏时期,黄初元年(元年220年),复为济阴郡,太和四年(230)年复为济阴国。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又复为济阴郡。
北魏时期,置西兖州,兆旬多与济阴郡同治定陶,后徙左城(今曹县西北)。北周改西兖州为懂枣曹州。
隋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济阴郡(治济阴县,今曹县西北)。
唐朝,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更名为曹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曹州为济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曹州。唐哀帝天佑四年(907年),朱温称帝,废唐哀帝为济阴王,葬于定陶“温岭”。
宋朝,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曹州改赐广济军。宋崇宁元年(1102),升曹州为兴仁府,管辖济阴、南华、乘氏和宛亭(冤句)四县。
金朝,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因城圮于水,迁治故乘氏城。即今菏泽市城区,济阴属之。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省济阴县,其地直隶曹州。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曹州升为府。治菏泽(今山东菏泽牡丹区)。辖11州县,菏泽(今菏泽市牡丹区)、定陶(今菏泽市定陶区)、钜野(今菏泽市巨野县)、单县(今菏泽市单县)、曹县(今菏泽市曹县)、范县(今河南省范县)、观城(县治在今山东省莘县观城镇)、城武(今菏泽市成武县)、郓城(今菏泽市郓城县)、朝城(县匪罪榜治在今山东省莘县朝城镇)10县及濮州(州治在今菏泽市鄄城县旧城镇)1散州。[1]

文化底蕴

播报
编辑
定陶底蕴深厚,文化渊源流长。中原文化、儒商文化、汉文化、曹国文化底蕴深厚,辖区内有仿山、法源寺、官堌堆(刘邦登基台)、戚姬寺、梁王台等众多名胜古迹,定陶汉墓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项目。定陶现拥有陶朱公传说、两夹弦、定陶皮影、仿山山会、牛屯鼓乐、柳子戏宋家班等六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陶朱公传说、两夹弦、定陶皮影已被列入山东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仿山(度假)景区、法源寺、中华商圣文化园、天沐温泉度假小镇、“新乡土中国、鲁西南记忆”等文化旅游项目集群初步形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