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高松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展开57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高松,男,汉族,1964年2月出生于安徽省泗县,无机化学家,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副部长级)[1][8][10]
1981年高松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5年作为洪堡学者,前往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无机化学研究所访问研究;2000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履行行政职务,先后担任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2004年获得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6年担任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副主任;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2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履行行政职务,先后担任党委常委、教务长、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2013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6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18年4月担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兼任教务长[2];2018年10月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21年11月任中山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8-9];2022年8月不再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11]
高松的研究领域为:磁性配位高分子的设计,合成,结构与磁性;高核分子的结构与磁性,纳米金属团簇的化学制备及磁性;多孔和有机-无机杂化分子固体材料的晶体工程与性质;多功能性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和多功能性质间的相互作用。
中文名
高松
外文名
Song Gao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安徽泗县
出生日期
1964年2月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职    业
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2013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性    别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学    位
理学博士
发表论文数量
300余篇(截至2019年7月)

人物经历

播报
编辑
1964年2月,高松出生在安徽一个偏远县城泗县,从小就热爱学习,品学兼优,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中学老师,母亲是小学老师。
1981年,高松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先后获得学士学位(1985年)、硕士学位(1988年)、博士学位(1991年)。
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任助教,讲师(1990年-1992年),副教授(1992年-1999年),教授(1999年-)。
1995年,作为洪堡学者,前往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无机化学研究所访问(至1997年)。
1998年,作为求槎学者,在香港大学进行合作研究(至1999年)。
2000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履行行政职务,先后担任党委副书记(2000年4月至2002年5月)、副院长(2002年5月至2006年5月)、院长(2006年6月至2010年11月)、学术委员会主任(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
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4年,获得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006年8月,担任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副主任(至2011年4月)。
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同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2011年,作为访问教授,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
2012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履行行政职务,先后担任党委常委(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党委常委、教务长(2013年4月至2013年9月);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教务长(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教务长和研究生院院长(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教务长(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
2013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6年6月2日,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第九届全委会第一次会议,高松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8年4月,担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兼任教务长[2]
2018年10月,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2021年11月,任中山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8-9]
2022年8月26日,不再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职务。[11]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3],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4]

主要成就

播报
编辑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高松主要从事配位化学与分子磁性研究,将分子设计合成、实验表征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系统研究了分子固体中磁性离子的相互作用、磁弛豫、磁有序等与结构的关系。在发展新的磁现象、发展新类型的分子和单链磁体等方面合成了具有独特拓扑结构的氰根桥连二维配合物,依赖外磁场具有磁弛豫现象。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短桥配体构建的分子磁体,高含水有机晶体中的分子簇和网络可以为理解宏观水的结构提供线索。
高松率先报道世界第一例同自旋的单链分子磁体,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Glauber教授提出的一维Ising链动力学理论模型以分子实物的形式第一次展现世人面前,为高密度磁存储和量子计算机等技术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 论文著作
1998年至2011年,高松及其合作者在配位化学和分子磁性领域发表SCI论文300余篇,累计SCI引用次数达8600余次,H指数为51。
  • 成果奖励
截至2017年,高松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子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来源
2006年
磁性金属配合物的设计、结构与性质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0年
稀土纳米功能材料的可控合成、组装及构效关系研究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3]
2011年
稀土纳米功能材料的可控合成、组装及构效关系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四
2020年
磁性纳米材料构筑与多功能调控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4]

人才培养

  • 教授课程
高松一直坚持给本科生讲授《普通无机化学》(生物类本科),对于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特别是如何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阅读最新或经典文献。在讲授研究生课程《群论与化学》时,他考虑到数学推导多、理解难度大,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他放弃简单方便可以重复使用的PPT形式,而是一直坚持使用板书对学生进行推引,并充分进行互动,尽量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理解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他还主编了本科生《普通化学》教材、组织和参与本科生《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实践。
  • 团队建设
高松悉心培养过硬团队,主动为青年教师创造发展环境,积极引进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带领师生攻坚克难,使学院学科排名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11年,共培养博士生17人,2002年指导博士生马宝清的学位论文《4f-3d配合物的结构和磁性研究:基于氮氧联吡啶的超分子组装》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参考资料
2004年
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007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学部)
2007年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2011年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5]
2013年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3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社会任职

播报
编辑
时间
担任职务
参考资料
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化学会副理事长
2008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化学组成员
2008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六届全委会委员
2016年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无机化学学报》第7届副主编
[6]
《中国稀土学报》编委
《中国科学B》编委
《化学进展》编委
《Chem. Soc. Rev.》编委
《CrystEngComm》编委
《Inorg. Chem. Commun》编委
2021年5月30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7]
2023年1月
中山大学绿色化学与分子工程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12]
2024年1月
[16]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高松长期致力于配位化学与分子磁性研究,在发现新的磁现象、发展新类型分子磁体方面做出深入系统的工作。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评)
高松不懈钻研、辛劳育才、默默奉献,为中国化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人民网评)

人物活动

播报
编辑
2023年7月30至31日,“时代变革与大学使命”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出席活动现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