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ww.newxue.com提供.

教科:古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

新学网 > 语文 >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 卖炭翁 > 卖炭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卖炭翁》是教科版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0课《古代诗歌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与其它两首古诗《悯农》《赤日炎炎》紧紧围绕“同情弱者”这个单元主题,鞭挞了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新乐府》组诗之一,文章通过作者自己对亲眼所见的一个卖炭老人的遭遇描写,揭露了“宫市”制度“掠夺” 的本质,表达了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本文为节选,诗句在事件的描述中加入了对人物外貌与内心的细致刻画,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翁形象。“可怜”二字是此节点睛之笔,既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深切同情,又直接点明了卖炭翁在社会中所处的卑微地位。

二、学生分析:

依据以往对古诗的学习经验,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古诗,并能借助文中的注释及插图大致了解诗意,但由于此类题材古诗学生接触较少,对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比较陌生,品析能力有限等原因,学生可能对本首诗所表达的主题及现实意义了解的不是很深入,朗读上不会入情入境。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初读环节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通过默读、引读、悟读等精读环节让学生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标。

2、渗透背景介绍,以读悟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抓住重点诗句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3、通过反复吟咏诵读,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这首古诗。

四、教学重、难点

品析诗句,诵读诗句,积累诗句。

五、教学策略

我采用了“紧扣诗情、读悟结合、合理渗透、适当延展”的教学策略

六、教学过程

(一)解题读诗

1、导入新课

师板书“炭“字,谁能说说什么是炭?师:木炭的原意是木材经过特殊烧制而形成的燃料。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炭有关的古诗———《卖炭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诗题。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3、初读古诗。

(1)、师: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学生读

(2)、再读古诗,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重音,要读出古诗的韵味儿来。

指名学生再读古诗,师生评价。

4、介绍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师:白居易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几首诗,我们刚刚学过他的——师生诵“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我们非常熟悉他的——师生诵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些描写景色的诗句,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师生诵“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描写小娃偷采白莲的事情的诗,今天我们学的《卖炭翁》仍然是一首叙事诗。通过诗题及刚刚对诗句的了解,你能说说这首诗写的是谁的什么事情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古诗,加深对诗人的了解,同时也自然地引人了下面的教学内容。

(二)、解诗释义

1、这卖炭翁到底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及插图自己解决诗意,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同桌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及书上提供的帮助自己解决诗意,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古诗的能力。

2、释疑。预设:南山,烟火色,苍苍,何所营,心忧炭贱愿天寒。

3、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4、指名学生说诗意,师生共同评价补充。

5、互换角色,巩固诗意。由教师来说诗意,学生配古诗。

师:卖炭的老人啊,长期在终南山中砍伐树木,并一窑窑地把树木烧制成木炭。生: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师:由于长期烟熏火烤,老人满脸灰尘,两鬓花白,十指乌黑。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师: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做什么呢?是为了买吃的食物和穿的衣服。生: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师:可怜这老人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而他却担忧炭的价格太低而希望天气更寒冷一些。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设计意图:师生配合理解诗意,角色互换夯实诗意。

(三)、品诗悟情

1、入情入境,引读古诗。

师:卖炭翁的故事发生在唐朝中期,当时社会动荡,制度腐败,统治者任意欺压人民,白居易关心民间疾苦,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一日,诗人在市场南门外行走,看见了一位——生:卖炭翁。师:白居易想,这位老人必定长期——生:伐薪烧炭南山中。师:因为他——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诗人禁不住上前问道:“老人家——生:卖炭得钱何所营?” 师:老人凄苦一笑,答道——生:身上衣裳口中食。师:看着衣着单薄,在风中瑟瑟发抖的老人,诗人禁不住感叹道——生:可怜身上衣正单。师:但是老人却顾不了这些,他的想法只有一个,那是——生:心忧炭贱愿天寒。师:诗人看到了这一幕,心中激愤难平,奋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卖炭翁》,我们齐读! 生回读全诗。

设计意图:把背景介绍融入古诗中,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叙述中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是对诗意的一次回顾。

2、抓住“诗眼”,深入感悟。

师:在诗人笔下,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从诗中的那个词能看出来?诗人看到了老人的可怜,写出了老人的可怜,请同学们默读古诗,画出一处你认为最能体现老人可怜的诗句,反复读几遍,简单的写下你的感受。

预设一:“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老人可怜在哪里?在寒风中衣着单薄,冻得瑟瑟发抖很可怜,但更可怜的是什么?“衣正单”和“愿天寒”之间是多么矛盾的关系啊,你能用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么?天更寒会怎样?由此请你大胆联想老人的生活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小结:是呀,老人此时已经顾不得冷了,一心想着把这车炭赶快出手,我们可以看出老人已经处于贫困交加的境地,你能读出老人此时的处境吗?

生读这一句。

预设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是老人的什么描写?指名一名学生读诗句,其他同学想像,你的面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形象?

卖炭翁有这样的外貌是因为什么?能在诗句里找一找吗?

师引读:老人之所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因为——生:伐薪烧炭南山,因为老人“伐薪烧炭南山中”,所以老人——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小结:是呀,这是长期从事艰辛劳动的人特有的外貌。在终南山中,老人一斧斧的砍柴,一窑窑的烧炭,辛苦劳作了一年,才得到了这车炭,老人已经身心俱疲,须发皆白,真是可怜的卖炭翁,请带着感受读读这句诗。

指名读这句诗。

预设三:“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卖炭是为了做什么?辛苦一年的劳作只是为了——生:身上衣裳口中食。师:这是维持生活温饱的最低限度,这是多么朴素的愿望呀?一年辛苦的劳动也只能换取——生:身上衣裳口中食。师:这所劳与所得是多么的不平等呀!真是可怜的卖炭翁。

指名学生读这句诗。

设计意图:抓住“诗眼”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训练,自主感悟古诗,引导学生读悟结合,在品悟中加深对诗的理解,增强朗读古诗的能力。

3、总结提升,回读古诗。

字字皆可悲,句句皆可怜。诗人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 ,通过对老人的外貌、心理的细致刻画,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可怜的卖炭翁形象,你能通过你的声音展现出来么?

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四 )、拓展延读

1、交代结局:

师:本诗是节选,没有交代结局,同学们认为结局怎样,或者希望结局是怎样的?出示后半节。师读。交代结局。

2、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生自由表达。师:这哪里是买卖,这分明是掠夺,这就是当时臭名昭著的“宫市”制度,皇宫里的太监以皇帝的名义用很少的价值或不用价值任意从劳动者手中掠夺财物。当时,有多少个罪恶的“黄衣使者白衫儿”呀!也有多少个可怜的“卖炭翁”。作者就是借这首诗对统治者发出强烈的控诉,请再读古诗。

3、课外延读

推荐两首古诗《蚕妇》《陶者》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诗人笔下的这些苦难的劳动者的形象,同时,也要珍惜我们今天的生活,因为,生活在没有压迫,没有苦难的文明,和谐的新社会里,我们无比幸福。

板书设计

10 卖炭翁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外

两鬓苍苍十指黑。 貌

卖炭得钱何所营, 可

身上衣裳口中食。 怜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

心忧炭贱愿天寒。 理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卖炭翁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