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西汉名言名句大全 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

新学网

      名人名言朝代:汉朝·西汉时期名人名言

      汉朝·西汉历史:(公元前206~公元25 年),又称前汉,与东汉(后汉)合称汉朝。是中国古代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封建王朝。西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称皇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太祖高皇帝。西元9年1月10日,王莽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西汉共有十四帝,历经211年。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

      汉朝·西汉名言汉朝·西汉经典语录 共收录汉朝·西汉名人名言542条

      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西汉礼学家 戴德 《礼记·大学》

      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 汉朝·西汉名人名言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捐细流,故能就其深。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谋及下者无失策,举及众者无顿功。

      汉·恒宽《盐铁论》(身为领导)考虑事情能虑及下面的人,这样一来几乎不会失误;被众人推举(受众人拥护)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汉代文学家 桓宽 《盐铁论·刺议》

      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汉朝·西汉名言语录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见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安:怎么。鸿鹄:天鹅。本句大意是:小小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啊!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怀大志,不为人知.面对同耕者的嘲笑,乃以鸿鹄自比发此感叹,这一比喻既照顾到了人物的身份,又注意到了说话的环境;既抒发了人物的雄心壮志,又无傲人傲世之嫌,情感深沉豪放,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陈涉世家》

      尊于位而无德者黜,富于财而无义者刑。贱而好德者尊,贫而有义者荣。

      汉·陆贾《新语·本行》。黜(chù):废除,罢免。这两句大意是:官高位尊但没有德行的人,就罢免他。位尊者应簿高望重,名符其实,足以任其职;位尊面无德,徒尸其位而于政事无补,且不负众望,失去下人之心,这样的人必须罢免。这两句用于说明要果断罢免德位不称的人。

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陆贾 《新语·本行》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见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几句大意是: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总有一次失误;愚笨的人考虑一千次,总有一次考虑得比较周全。汉初,韩信带兵攻赵,获胜之后,想继续对燕、齐用兵,征求李左车的意见。李左车说了这番话,含蓄地奉劝韩信用兵须慎重。这段话很富有辩证法的色彩。它启示人们不要生观武断,迷信个人,而应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即使是愚人的意见,也有值得考虑之处。《晏于春秋》中有“圣人干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之语,李左车的话源于此。后人运用遗两句话时又有所创新。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淮阴侯列传》

      有机智之巧,必有机智之败。 汉朝·西汉名人名言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没有那样的实质却喜欢那样的名声反而会使名声受损,没有那样的德行而希望得到那样的福气反而会使自己受困,没有那样的功劳而想享受那样的俸禄一定会受辱。削:削地也。正曰削弱。约:捆缚,引申为穷困窘迫。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齐策》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这两句大意是:边塞上的一个老头丢了一匹马,怎么知道这不是好事呢?《淮南子·人间训》说:边塞上有一个人丢了一匹马,人们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说:怎么会知道不因此而得福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果然带了一匹胡地的骏马回来了。陆游《长安道》说“塞翁失马犹为福”,即本于此。这两句话比喻虽然暂时受到损失,但也可能因此得到好处,含有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之意。可用以说明条件转化的哲理,也可用以说明祸、福之间的辩证关系。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人间训》

      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

      西汉·戴德《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以:而。苟(gǒu狗):苟且,不正当。誉:有名声。这两句大意是:与其富有而行为不正,不如贫穷而有美名;与其苟活而备受屈辱,不如死去而受人敬重。有的人虽然富有,但他的富有来得不正当,他享受着富有,也承受着人们的指责和唾骂,这还不如虽然贫穷,但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受人尊敬为好。有的人虽拣活着,但是他身受屈辱,苟且偷生,受人蔑视,这还不如光荣牺牲,扬名后世,受人敬仰为好。这两句运用‘……不如……”的选择句式表明了贫富生死观,观点鲜明,白属堂堂正正之言。可用以说明人要有正确的荣辱观,要珍惜自己的声誉,不可苟且偷生。

汉朝学者 戴德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汉朝·西汉名言语录

      汉·刘向《说苑·建本》。阳:鲜明,光亮。炳烛:燃烛照明。这几句大意是:人少小而好学,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光明鲜亮;壮年而好学,就像中午的太阳一样,光线强烈;老年而好学,就像燃烛照明一样,在黑暗中闪光。此条采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概括了人生学习的三个阶段。它通过日出之阳、日中之光、炳烛之明三个比喻,表现出学习在人生道路中的极端重要性,其目的在于鼓励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共同投入学习。即使老年人也不要丧气,因为.老而好学,毕竟还能发挥出黑夜灯烛般的光亮。此条在两千年的中国教育史中每每被人引用,产生过相当积极的教育作用。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说苑·建本》

      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不为安肆志,不为危易行。西汉学者 韩婴

      心如规矩,志如尺衡,平静如水,正直如绳。 汉朝·西汉名人名言西汉隐士 严遵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西汉将领,李广之孙 李陵 《李陵答苏武书》

      人必其自觉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西汉学者 扬雄 《法言·君子》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 汉朝·西汉名言语录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这两句大意是:喜好学习并能深入地思考,心中领会其中的意义。《史记·五帝本纪》太史公题赞:“《书》缺有问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意思是说:“《古文尚书》关于黄帝的传说缺失已经很久了,但黄帝散佚之事却时时旁见于其他记述中。不是喜爱学习并能深入思考的人,很难领会其中的意义,更难于向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的人论说。”正由于此,司马迁根据古文和诸子的论列,编撰了《五帝本纪》。现在~常用于表述在学习、研究过程中深入思考的重要性。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五帝本纪》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见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与:给。这两句大意是:人们舍弃不干的,我干;人们需要什么,我想办法给予满足。这两句以精练的语言,阐述了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一条重要原则:既要注意供求关系的变化,又要注意市场信息。因为由于大部分人舍弃不干,必然会导致某些商品缺货,供不应求,所以生产、经营这些商品就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经营什么,才能有利可图。可用于说明在商品生产和经营中,既要目光深远,又要见机而行;也可用于概括某些从事商品经营者成功的秘诀。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货殖列传》

      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水欲清,沙石涔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见刘安《淮南子·齐俗训》。涔(wèi味):通“秽”,肮脏。嗜欲:嗜好和欲望。这几句大意是:日月想要明亮.浮云遮蔽了它们;河水想要清彻,沙石弄脏了它;人的性情想要平和,嗜好和欲望损害了它,性情平淡安静,不与人争斗,有益于养生;但人又有嗜好和欲望,总想有所获得,就势必起争强好胜之心;争强好胜之心起,则情绪激烈,平淡安静也就被打破。人的嗜欲妨害养成平淡的性情,就像浮云总是遮蔽日月,沙石总是弄脏河水一样。这几句以日月与浮云,河水与沙石的比喻,有力地阐明了嗜欲是破坏人平淡之情的大敌,这几句可用于说明人性要平淡,嗜好贪婪之心要控制;而语句中连比的方法也可学习。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齐俗训》

      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 汉朝·西汉名人名言

      见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几句大意是:善于用兵打仗的将领,不用自己的短处去攻击敌人的长处,而是以自己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扬长避短是军事原则之一。善于攻坚者,勿使之去固守;长于陆战者,勿使之去驾船。而敌人若长于固守,则千方百计引诱他们出城野战;敌人若长于水战,则尽力迫使他们在陆上和我们交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削弱敌人的优势,我盈敌竭,焉能不胜?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淮阴侯列传》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见《战国策·赵策一》,容:容貌,用作动词,修饰打扮。这两句大意是:士乐于为知己的人舍生忘死.女子乐于为喜欢自己的人修饰打扮。在原文中,这是豫让决心为重用,信赖自己的知伯复仇时说的话。这两句话概括了人们的一种典型心理,所以千百年来不同时代的人们又赋予它不同的含义而经常引用,其中前一句体现了一种不分是非的报恩思想和侠义精神,现在引用时应慎重。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赵策一》

      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见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这几句大意是:(李广的领兵方法,每遇到粮食缺乏、水源断绝的地方,)士兵们不全喝上水,李广不靠近水;士兵们不全吃上饭,李广不先吃饭。李广为汉代一代名将,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他带兵的经验就是爱恤士卒,宽缓不苛,严于律己,身为士先,因此士兵“爱乐为用”,打起仗来死命奋战,威震敌胆。~的精神永远值得学习,至今不失教育意义。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李将军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见司马迁《李将军列传》引古谚。蹊(xī溪):小路。这两句大意是:桃树李树都不会讲话,不会炫耀自己,但因为它们能开好看的花,结甜美的果,自然就有人到桃李树下面来,把树下的泥土踏出一条小路。这是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的传赞里引的两句古谚,借以赞美汉代名将李广诚诚恳恳像个质朴的乡里人,口不善言,但机智勇敢,善于征战,又爱恤士卒,宽缓不苛,故士卒都乐于为他奋力战斗,连匈奴人都敬畏他;李广死时,“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衰”。~两句后多用来比喻崇尚实际、不务虚名的人或事,结果必定实至而名归,为人所景仰。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李将军列传》

      韦编三绝。 汉朝·西汉名言语录

      见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叫“韦编”。韦,熟牛皮。三:多次。绝:断。本句大意是:翻来覆去地阔读,竞使编联竹简的牛皮绳断了好多次。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后来人们就把~用以形容读书十分勤奋,把书读烂了多少回。~的治学精神,至今仍是可以效法的。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孔子世家》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

      见刘安《淮南子·说山洲》。致:招引。树木:植树。这两句大意是:要想招引游鱼就得先通水,要想招引飞鸟就得先种树。这两句启迪人们:想要办成一件事,必须先创造条件;你去创造条件而想坐享其成,必然一无所获。文句以浅显的事例说明深刻的道理,富有教育意义,在写作方法上也可资借鉴。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说山洲》

      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见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以:用。强:胜。本句大意是:毛遂巧妙地运用自己的口才,胜过百万雄师发挥的作用。这里运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借三寸之舌象征人的口才,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邯郸,赵王使平原君结盟于楚,楚国不想答应,担心得罪强秦。平原君的舍人毛遂在谈判中临难不退,运用自己的口才与胆识,迫使楚王与赵签定了盟约,得到平原君的夸赞。这种赞语以一个突出的局部反映全体,精粹传神,生动形象,富于幽默感,因而后世沿用不衰。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平原君列传》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见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安:怎么。鸿鹄:天鹅。本句大意是:小小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啊!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怀大志,不为人知.面对同耕者的嘲笑,乃以鸿鹄自比发此感叹,这一比喻既照顾到了人物的身份,又注意到了说话的环境;既抒发了人物的雄心壮志,又无傲人傲世之嫌,情感深沉豪放,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陈涉世家》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汉朝·西汉名人名言

      见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赞》。变态:友情的深浅程度。见:同“现”.这几句大意是:当人们处在生死关头,才能看出友情的忠贞与否,当人们一会儿贫穷,一会儿又富有起来,才能看出友情的深浅;当人们一会儿得势升迁,一会儿又失势贬谪,才能考验出友情的真假。翟公为廷尉时,宾客盈门,及度,门可罗雀。翟公后又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就在门上大书“~”几句话,司马迁有感于岌黯、郑庄显赫时宾客趋之若鹭,固罪贬官时宾客纷纷离去,就引了翟公的几句话抒感慨.作评语.这几句话说明真诚的友谊只有在一十人地位发生急剧变化时才看得最清楚。借用~说明现在一些类似的社会现象,十分恰切。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汲郑列传赞》

      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见《战国策·秦第一》引古语。这几句大意是:以散乱的军队进攻训练有素的军队,必然自取灭亡;以邪恶的力量进攻正义的力量,必然自取灭亡;以逆历史潮流的力量进攻顺历史潮流的力量,也必然自取灭亡。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特点之一,是非常重视名分,对战争亦是如此。商汤伐夏桀,周武讨股纣,以及春秋、战国时太大小小无数战争,莫不先找出打仗的理由,再正式出兵讨伐;劝阻君主出兵打仗的理由,也往往从名分上着手。这几句就是劝谏君主不可出兵的论据,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那就是:邪不压正,历史将按照其自己的规律前进,任何阻挡历史前进的人,都将被历史的巨轮压得粉身碎骨。这几句现在仍具有讽喻警戒意义。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秦第一》

      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见司马迁《史记·郑世家赞》引古语。这两句大意是:因权势利益而结合的朋友.一旦权尽利绝,交情就会疏远。郑厉公逃亡于栎。他诱劫郑国大夫甫瑕杀掉在郑国执政的郑子·使厉公回郑国即了王位。厉公的目的已经达到,就以甫瑕“事君有二心”(指杀郑子)的罪名,杀掉丁甫瑕。司马迁在赞中引~的古语说明甫瑕的遭遇。这句古语现在仍有警戒意义。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郑世家赞》

      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见司马迁《史记·贷殖列传》。用:因。这几句大意是:因为贫困而求尽快致富,那么务农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经商。长期以来,也可说从古至今,由于农产品价格多属偏低,再加上农业生产周期长.效益差,因此就有~这种说法。现在这几句可供说明商品经济的重要性,也可借以说明,应当调整农业政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不可因“谷贱伤农”,农民都去弃农经商,造成农业太滑坡,出现经济危机。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贷殖列传》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 汉朝·西汉名言语录

      见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垢:尘垢。骐骥:千里马。这几句大意是:洗澡不一定非要到江海中去洗,主要的是能去掉身上的尘垢脏物就行;骑马不一定非要骑名马千里驹不可,主要的是能跑得快跑得远就行。此名句比喻办事要求实效,不要只务虚名,那种买东西不看实用价值,一味追求名牌、高档以满足虚荣心的人,可引为鉴戒。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外戚世家》

      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这里说的是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虞的小国,那儿有一个“小人物”叫百里奚,后来虞国灭亡了,百里奚到了秦国,辅助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什么同一个人,在虞时虞亡了,而到了秦国,秦却完成霸业了呢?司马迁说,不是这个人在虞时是个笨蛋,到了秦国却变聪明了。关键在于这样的人才会不会得到使用,他的谋略会不会被采纳。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淮阴侯列传》

      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审,判断也。引,引用,使用也。要想判断弯和直,最好用绳子来衡量;要判断是非,就要按照圣人对事物的定义称谓来判断。(因为圣人对事物的定义反映了真相)

西汉哲学家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见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铄(shuò朔)金:熔化金属。积毁:毁谤积聚得多了。销骨:烧掉骨头,指把人毁灭。进两句大意是:众口一词,能把金石熔化;多次诽谤,能把人才毁灭。物体之坚,以金石为最,而众口一词,能使金石熔化,可见舆论力量的巨大。恶毒的毁谤,开始人们可能还不会相信,但重复的次数多了,便会蛊惑人心,即使再正直的人也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压上沉重的精神负担,不是自行垮掉.就是祸害加身而被毁灭,可见毁谤之恶毒。这两句为了说明舆论力量之大。以“铄金”﹑“销骨世行夸张,为了说明。积毁销骨”之义,又以“众口铄金”作比兴,使道理浅显而易明。这些方法都值得学习,也可以直接用这两句说明毁谤为害之烈。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张仪列传》

      置将不善,一败涂地。 汉朝·西汉名人名言

      见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置:任用。涂地:指肝脑流在地上,形容惨败。这两句大意是:任用将领不当,便会导致肝脑涂地,一败不可收拾。常言道: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周为将领是军队的首脑,是灵魂,“将失一令而军破身亡”,因而择将必须慎之又慎。战国时赵孝成王拜赵括为将,赵括只知纸上淡兵,毫无实际经验,与秦兵交战时,中计被围,自己被射杀,四十余万将士降后被坑杀,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可见择将必须小心谨慎。此二句说明择将的重要性。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高祖本纪》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见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几句大意是: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总有一次失误;愚笨的人考虑一千次,总有一次考虑得比较周全。汉初,韩信带兵攻赵,获胜之后,想继续对燕、齐用兵,征求李左车的意见。李左车说了这番话,含蓄地奉劝韩信用兵须慎重。这段话很富有辩证法的色彩。它启示人们不要生观武断,迷信个人,而应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即使是愚人的意见,也有值得考虑之处。《晏于春秋》中有“圣人干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之语,李左车的话源于此。后人运用遗两句话时又有所创新。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淮阴侯列传》

      重足而立,侧目而视。

      见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重(chǒng虫):重叠,此处引申为并拢的意思。这句大意是:两脚并拢站立,不敢迈步前进;斜着眼睛偷窥,不敢正眼观看。汉武帝起用酷吏张汤更定刑律法令。主爵都尉汲黯反对说,一定要按照张汤的苛法行事,将使天下人路也不敢走,眼也不敢看了。此句以人的动作、表情表现人的恐惧心理,形象地反映出苛政的弊端及危害,比喻巧妙、生动,成为后世批评苛政习用的名句。“侧目而视”已成为成语,刻画一种畏惧而又愤恨的表情。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汲郑列传》

      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见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庄:楚霸王项羽的堂弟。沛公:指刘邦。秦二世元年,刘邦起兵于沛(今江苏省沛县),响应陈涉起义,被大家尊为沛公。这两句大意是: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心是时时想刺杀沛公啊。鸿门宴上,项羽的谋臣范增一心要杀他们政治上的敌手刘邦,几次暗示项庄下令,项羽不听。于是范增派项庄舞剑,以助兴为借口行刺刘邦,情况十分紧急。刘邦的谋士张良出帐唤刘的参乘樊哙闯帐。樊哙问道:“今日之事何如?”张良说:“甚急.今者~。”此句用直陈其事的手法表现紧张的气氛,大有身临其境之妙,历来为人赞赏。~在流传中演化成。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成语,表现别有所图,至今沿用不缀。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项羽本纪》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汉朝·西汉名言语录

      汉·司马迁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野兔死了,猎狗就要烹煮着吃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饮食:食欲。男女:性欲。大欲:最基本的欲望。恶(wù务):厌恶。这几句大意是:食欲和性欲,是人最基本的欲望;死亡和贫苦,是人最厌恶的事情。食欲和性欲,是人从生理上产生的最基本的欲望,而死亡和贫苦,则是人从自身的生存出发所最厌恶的,这些都是人的本性所产生的自然的心理。我们可以用前两句说明追求饮食性爱是人的基本欲望,也可以用后两句说明求生存避贫苦是人的本能。但是,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为了追求崇高的理想,为了保持清白的节操,可以不顾“饮食男女”,不避“死亡贫苦”,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我们应该继承的传统美德。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礼运》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汉·晁错《论贵粟疏》。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受舜禅让。其子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代。汤:即商场,原为商族领袖,后灭夏,建立商朝。捐:捐弃。瘠:瘦病。备先具:预先准备停当。这几句大意是:尧禹时代遇到九年水灾,商汤时遇到七年大旱,而他们的国家却未因水旱灾害而闹饥荒遭毁灭,这是因为他所储藏的粮食多而预先已作了充分准备的缘故。晁错是西汉政论家,汉景帝的“智囊”,他主张“重本抑末”,奖励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发展,积贮物力财力,打击商人投机牟利。《论贵粟疏》是他一篇极有名的议论文章,~是该《疏》中的一段话,说明了积贮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了雄厚的物力、财力的储备,遇到特大的自然灾害,也能保持政局的稳定。尧禹商汤所以成为圣王,与他们“蓄积多而备先具”,在严重灾害面前能使人们安居乐业有重要关系。

西汉政论家 晁错 《论贵粟疏》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西汉·戴圣《礼记·乐记》。治世:治理较好的、安定的社会。以:而。乖:不顺。思:引申为悲感。道:规律,事理。这几句大意是:治平之世的音乐必然充满安闲与欢快的情调,显示了当时政治的和顺;动乱之世的音乐必然充满怨恨与愤怒的情调,显示了当时政抬的乖悖;被别人征服的国家的音乐,必然充满悲哀、忧愁的情调,显示当时人民正在遭受苦难。每个时代的音乐与当时的政治总是息息相关的。音乐与文学一样,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流露,因此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能曲折地反映出社会政治的特点。这几句可供论述音乐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时引用。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乐记》

      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汉朝·西汉名人名言

      西汉·戴圣《礼记·乐记》。抗:举起来。队:即“坠”(zhuì缀),从高处落下。折:转折。槁(gǎo稿)木:枯木。倨:直而折曲。中(zhòng众):正好符合。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曲尺。凶:弯曲。钩:圆规。贯珠:一个接一个串起来的珠子。这几句大意是:歌声昂扬,如用力举物;歌声低沉,如物体坠落;歌声婉曲,犹如转折;歌声停止,好像枯木。直而折曲的歌声,方正如矩;委婉的歌声,圆曲如规,联贯起来正如一串珍珠。钱锺书先生根据《乐记》中这一段话,提出了修辞学上的一种手法——“通感”。所谓“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歌声本来诉诸于人的听觉,但高亢的歌声如用力举物,就跟人的肌肉运动(触觉)联系了起来;下滑的歌声,如物件下坠,就跟人的视觉联系了起来;刚直的歌声、委婉的歌声都能引起听众情绪的起伏变化,这就是说,音乐不光使人感到悦耳,还能沟通人的其他感觉;不光表现出声音之美,还能“声入心通”,表现出音乐感动人的力量来,“通感说”虽然是今人提出来的,但~这段话说明古人早已注意到了“通感”现象。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乐记》

      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国身》。治身:调养自身。道:方法,途径。这两句大意是:善于调养自身的人,以积蓄精力为最宝贵;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以积聚贤才为正确的途径。精力为身体之精华,贤才为国家之精华,就像养身者以积蓄精力为贵一样,治国者也要以延揽贤才为正途。这两句一为比体,一为喻体,比喻精确,说理透辟,这种以喻达理的方法值得学习。

西汉哲学家 董仲舒 《春秋繁露·通国身》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身处上位,不作威作福,欺凌处于下位的人。处在下位,不巴结奉迎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作为而不去苛求别人,那么就不会产生怨恨。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中庸》

      骐驎、绿耳、蜚鸿,骅骝,天下良马也,将以捕鼠于深宫之中,曾不如跛猫。

      汉·东方朔《答膘骑难》。将:拿。用。曾:乃。道几句大意是:骐驎、绿耳、蜚鸿和骅骝,都是天下的良马,用来在深宫之中捕鼠,竟不如瘸了腿的猫。物各有能,能各有用。骏马能在奔驰,用于骑射;猫则是鼠的天敌,善于捕鼠。如果用马去捕鼠,即使如骐驎、绿耳、蜚鸿、骅骝选样日行千里的天下良马,也不如一只瘸了腿的瞎猫。~用形象而夸张的比喻,生动地说明如果才非其用,那么就是再优秀的人才也不会取得什幺成就的道理。语似滑稽,却能教人深省。

西汉政治家 东方朔 《答膘骑难》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汉朝·西汉名言语录

      汉·晁错《论贵粟疏》。这几句大意是:要想使人民安心务农,关键在于要以粮食为贵;使粮食为贵的途径,在于实行入粟拜爵除罪的赏罚政策。西汉初年,粮食匮乏,农民贫困,商贾暴富,虽然国家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结果富贵的仍是商人,贫贱的仍是农夫。晁错向汉文帝提出“贵粟”的建议和纳粟受爵的政策,大力奖励粮食生产,刺激农业的发展,为国家储备丰厚的物力财力。皇帝采纳了晁错的主张,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比较富足的局面,为汉武帝时国家的大统一大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西汉政论家 晁错 《论贵粟疏》

      满而不溢,泰而不骄。

      汉·桓宽《盐铁论·褒贤》。溢:满而外流。泰:大中之大,大极。这两句大意是:水满盈而不外流,大至极而不骄傲。一个人的道德文章应当求满、求大,力争达到最高境界。但当一个人取得了巨大成就,获得了荣誉,登上了高位时,却不可以自满和骄人。这两句可用于比喻人的才德、地位虽高,但不骄傲不炫耀。

汉代文学家 桓宽 《盐铁论·褒贤》

      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正义,即使很强大也定会灭亡。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志向,即使勇敢,也会受到挫折而失败。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主术训》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奢侈的风气。淫,过分。长:增长。贼:害,危害,祸害。奢侈的风气日益增长,这是天下最大的祸害。

西汉文学家 贾谊 《论积贮疏》

      慈母有败子,小不忍也。 汉朝·西汉名人名言

      汉·桓宽《盐铁论.周秦》仁慈的母亲出了败家子,原因是从小就不忍严加管教。

汉代文学家 桓宽 《盐铁论·周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大道”系指上古时代所遵循之道,“天下为公”系指天下是大家的,不是那个人、那个党、那个派所独有的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礼运》

      言之非难,行之为难。故贤者处实而效功,亦非徒陈空文而已。

      西汉·桓宽《盐铁论·非鞅》嘴上说说并不困难,而真正做起来就感到困难。所以贤明的人总是务实而后求其功效,而不是只陈上空文就罢了。 所以,“效用”或者说实绩、政绩都不是“徒陈空文”的事,而只有求真(真知)务实真干才见其“效用”。

汉代文学家 桓宽 《盐铁论·非鞅》

      前虑不定,后有大患。

      汉·司马迁《史记》比喻做事之前考虑不成熟,到后来就可能发生大灾祸。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

      干将莫邪,天下之利剑也,水断鹄雁,陆断马牛。将以补履,曾不如一钱之锥。 汉朝·西汉名言语录

      汉·东方朔《答骠骑难》。干将、莫邪:古代有名的利剑。将:拿,用。曾:乃,竟。这几句大意是:干将、莫邪是天下的利剑,在水中可以斩断鹄雁,在陆地可以砍杀马牛,若用来补鞋,竟不如价值一文的锥子。这也是以物不当其用为喻,说明人不当其用则既浪费人材,又于事无补。

西汉政治家 东方朔 《答骠骑难》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汉·戴圣《礼记·学记》学习是无止境的,知识的积累是无止境的;要时刻注意谨慎言行,不能懈怠!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学记》

      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嗟乎!虽悔无及矣。”

      汉·韩婴《韩诗外传》孔子说:在做事之前不慎重考虑,而在事后后悔,唉!虽然后悔也来不及了。

西汉学者 韩婴 《韩诗外传》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有仁德的人用财富来发展、成就自身,没有仁德的人则利用自己的身心去聚敛财富。这是“发财”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最早出处。东汉大儒郑玄将这句话注解为:“仁人有了财富则务于施与他人,以此来立身立名;不仁之人则将身心投入到敛财中去,以追求财富的积累。”如何处理仁德与财富的关系,是治国之道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以财发身”还是“以身发财”,是判断“仁”与“不仁”的标准。为官者应当以自身道德的圆满为先,将财力用于完成自己的事业,而不应当利用自身的地位和权力,使自己沦为追逐财富的工具。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大学》

      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汉朝·西汉名人名言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礼仪对于人来说,就象酿酒用的酒曲,君子看重礼仪,小人轻视礼仪。蘖:酒曲,类似酿酒用的米。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曲礼》

      逐鹿者不顾兔。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逐:追赶。顾:回头看。本句大意是:追赶鹿的人,顾不上看兔子。此句是说,狩猎者在追逐大猎物时,往往顾不上猎捕小猎物。从积极方面理解.这样作目标专一,穷追猛打,定可达到目的,不至于犯顾此失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错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样作缺乏统盘考虑,不能做到统筹兼顾,因而收效也不理想。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说林训》

      后来者居上。

      汉·司马迁《史记·汲黯列传》。本句大意是:后来的人超过了先前的人。这本是大臣汲黯对汉武帝说的一句话。汲黯反对任用张汤一类酷吏,然而,这些人很快便荣升高位。汲黯不满,进谏武帝说:“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皇帝陛下用人就好像是堆柴禾,先来的在下边,后来的反倒在上边;而其本意却是指新人提拔太快,职位反而在旧有的人之上。这句话说得很形象,也很生动,后人便经常引用,但引用的角度变了。它不是用来表示不满和反对后来者超越前人,相反,却成了赞许、支持与肯定后来者超越前人的俗语。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汲黯列传》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窟:洞穴。这两句大意是:狡猾的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穴,只能避免丧命而已。这是齐国策士冯谖对孟尝君说的话。意思是劝告孟尝君要想巩固自己在齐国的政治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有许多安全的退路才行。这两句后来形成“狡兔三窟”的成语,用以比喻保障安全的退路越多越好,以便逃避灾祸;也可用于戏称人的住处多,到处都有可安身的地方。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齐策四》

      匿病者不得良医。 汉朝·西汉名言语录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执贽》。匿(nì逆):隐藏。本句大意是:隐瞒自己疾病的人,得不到好医生治病。再好的医生,总得知道病人的症状,才能诊断病情,对症下药;如果隐瞒自己的疾病,医生不知病情,如何诊断?病人当然也就得不到良好的治疗了。同样的道理,人如果隐瞒自已的缺点错误,别人无从知道,也就得不到中肯的批评和指点,无从改正缺点。本句可用来告诫人们不能讳疾忌医。

西汉哲学家 董仲舒 《春秋繁露·执贽》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顾犬:回头看狗,让狗去追兔子。牢:羊圈。这几句大意是:见到兔子再去招呼狗,不算是晚了;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太迟。作者以这几句作比喻,说明应及时修正错误,总结经验,以减少损失。见到兔子再放出狗,虽然时间急迫,还来得及;羊已丢失了马上修补羊圈,虽不能找回已丢的羊,但以后就不会再丢失了。以这儿句说明有错要及时改,不可固执错误,否则会造成更太的祸患。“亡羊补牢”已成引用率很高的习见成语。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楚策四》

      多私者不义,扬言者寡信。

      西汉·戴德《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扬言:言语张扬。寡:少。这两句大意是:为一己之私利考虑多的人艰难主持正义,言语张扬、夸夸其谈的人很少有可以使人信任的话。考虑自己多的人,遇事就首先站在个人的立场上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就报难主持公义;言语太肆张扬的人,多言过其实以掩其不实,所以很少有可使人信任的话。这两句的前句多用于评价私心大的人的不义品质,也可引申说明对私心大的人不可使其主持公事;后句多用于说明不可轻信言语大肆张扬的人。

汉朝学者 戴德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

      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妄:胡乱,随便。淫:惑乱。这几句大意是:眼睛随便乱看就会使你惑乱,耳朵随意乱听就会使你迷惑,嘴巴随意胡说就会给你带来乱子。这几句借以鉴今,不无现实意义。诸如乱看淫秽书刊,黄色录相,会使人误入岐途,乱听谣言秽语,奇谈怪论,舍使人思想混乱;不负责任的胡言乱浯,不符原则的自由言论,都会引出乱子来。~几句中的三“妄”,当以“三戒”视之。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主术训》

      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淫。 汉朝·西汉名人名言

      汉·扬雄《法言·修身》。轻:轻浮。辜:罪。貌:容貌.举止。好:喜爱.嗜好。淫:邪,乱。这几句大意是:言语轻浮就会招来忧患,行为轻薄就会招致犯罪,举止轻浮就会带来耻辱,嗜好轻薄就会导致淫邪。扬雄的修身“四轻”说是他修身“四重”说的另一面,当今仍有值得借鉴之处.

西汉学者 扬雄 《法言·修身》

      小快害义,小慧害道,小辨害治,苟心伤德。

      汉·刘向《说苑·谈丛》。快:称心,乐意。辨:通“辩”,能言善辩。苟:苟且,不正当。这几句大意是:小小的称心得意会损害大义,小聪明会短害大道理,小小的花言巧语会损害对事情的治理,不正当的行为会伤害大德。~几句是说,办什么事情,不能因小失太。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贪图“小快”,玩弄“小慧”,长于“小辨”,终将使事业、前途受到损害。可用以说明为人处事应该脚踏实地,老老实实,不可耍小聪明,做小动作,以小害大。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说苑·谈丛》

      得志有喜,不可不戒。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这两句大意是:志向稍得到满足便面有喜色,这种行为不可不戒除。人不可稍有成功便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这种浅薄的人势必萌生自满情绪,最终招致失败。“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历来如此。故得志有喜,正是失败的开端,用以劝诫人应戒骄戒躁,十分恰切。

西汉哲学家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

      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

      汉·贾谊《融鸟赋》。贪夫:贪财的人。殉(xùn逊):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这两句大意是:贪婪的人为了财富而舍命,烈士为了美好的名声而殉身。能以自已的生命为代价换取某些东西,足见这些东西的价值超过了生命。贪夫不惜为财而丢命,可耻可悲;烈士宁肯为美好的名声而殉身,可敬可佩。这两句可供勉励青少年珍视自己的名声时引用。也可用以讽刺某些人贪财不顾命而赞扬某些人舍生取义。

西汉文学家 贾谊 《融鸟赋》

      正身直行,众邪自息。 汉朝·西汉名言语录

      汉·刘安《淮南子·缨称训》。这两句大意是:只要自身正直,品行端正,与一切邪恶的人和事无染.就能自行抵制各种邪恶的侵蚀。~说明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一个人站得正,走得直,特立不倚,临财不苛.廉洁自守,心地纯正,一切邪恶的人不敢相犯则众邪自息。俗语说“邪不压正”,“身正不怕影子斜”就是这个意思。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缨称训》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真知而止体。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莫服:没有人佩带。莫乘:没有人乘坐。这几句大意是:兰花生长在幽静偏僻的山谷中,并不因没有人采撷佩带而不吐出迷人的芳香;舟船在大江大海中,并不因没有人乘坐而停止了飘浮;君子做正义的事,并不因没有人知道而罢休。这几句说明事物各有其本性,不因用与不用而改变;有节操的人即使在不被人知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高尚品德。可用以作为修身的格言。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说山训》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本句大意是:君子不认为细小的好事不值得去做而舍弃它。《淮南子》上这段话是:“~.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是故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故君子禁于微。”意思是说:君子不认为小的好事不值得做而舍弃它,小的好事积累起来就成为大的好事,不认为小的坏事没啥大妨害而去做,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是大的坏事。所以,羽毛虽轻,积累多了可以把船压沉,物体虽轻,数量多了可压断车轴,因此君子在坏事刚露头的时候就加以禁止。这段话中包含着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哲理,事物发生变化的时候,最初都不很显眼,逐惭地积少成多,由微入巨,变化就显露出来,人事物理,莫不如此。因此.为人处世.于小处也不可随便,小善当行,小不善当禁,决不可因“小”而掉以轻心。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缪称训》

      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

      汉·扬雄《法言·修身》。貌:容貌.举止。好(hào浩):喜爱·嗜好。这几句大意是:言语慎重就合乎原则,行为稳重就合于道德,举止庄重就会有威仪,爱好执著就值得人重视。扬雄的“四重”不必视为修身的清规戒律,但其中有可取之处,也不失其借鉴意义。

西汉学者 扬雄 《法言·修身》

      善治人者,能自治者也。 汉朝·西汉名人名言

      汉·桓宽《盐铁论·贫富》。治:管理。这两句大意是:善于管理别人的人,首先能管理好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样,在治理别人的时候,才能口服心服。如果自己放纵恣肆,任意胡为,反而严格要求别人,自然会招致不满与抵制,“有令不从”。这句名言可供论述以身作则或严于律己的道理时引用。

汉代文学家 桓宽 《盐铁论·贫富》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汉·桓宽《盐铁论·刺议》。多见、多闻:指勤勉努力,广泛学习各种知识。谏:以语言指出别人的过失。塞:消息闭塞,孤陋寡闻,不了解各种情况。专己:独断自专。孤:孤独,得不到别人的帮助.这几句大意是:多见的人学问广博,多闻的人聪明多智;拒绝别人意见的人闭塞寡闻,独断自专的人孤独无助。这四句以鲜明的对比,指出不同的处世态度所取得的不同结果,可供论述人应该勤学好问同时还应该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设时引用。

汉代文学家 桓宽 《盐铁论·刺议》

      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为:做。非其事:不应当做的事情。非其有;不应当有的财物。这两句大意是:明智的人不做不应当做的事情,廉洁的人不追求不应当有的财物。事有应做不应做之分。应做则做,不应做则不做.这是明智者;如果不应做的事也去做,就糊涂之极了。财物有应得不应得之分,不应该得的坚决不敢.这是廉洁的人的态度;如果不应该得的财物也利用职权或种种方便孜孜以求,这就是贪婪。这两句可用于告诚人不做不应做的事情,不取不应得的财物。

西汉学者 韩婴 《韩诗外传》

      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就,我亦善之。

      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七章。这几句大意是:别人对我好,我对他也好,别人对我不好.我也要对他好。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子路、于贡、颜渊三人各不相同。《韩诗外传》载:“子路日:‘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子贡日:‘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己耳。’颜渊日:“~。”颜渊的话今天仍有某些可借鉴处,可用以说明不但要团结对自己好的同志,也要善于团结对自己不好的同志,但对居心叵测者另当别论。

西汉学者 韩婴 《韩诗外传》

      君子必慎其独也。 汉朝·西汉名言语录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慎其独:在独处无人时.对自己的行为谨慎不苟。本句大意是: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情况下,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慎独”一词即从此来。一个人要保持美好的品德,不须要别人监督,也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那些表里不一,阳奉阴违.具有双重人格的两面派人物,当引此名句为戒。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大学》

      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西汉·戴圣《礼记·坊记》。贵人:把别人看得很尊贵。这两句大意是;把别人看得尊贵而把自己看得轻微.先考虑别人而后考虑自己。尊重别人胜过尊重自己,别人的利益重于自己的利益,这是古人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妄自尊大、损人利己的行为,是人所不齿的。~的古训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只是今人在提倡尊重别人的同时,也主张尊重自己,无须自轻自贱。在论述培养谦虚、礼貌、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美德时可化用此句。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坊记》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西汉·戴圣《礼记·表记》。失足:举止不慎重。失色:容貌不庄重。失口:说错了话,言语不当.这几句大意是:君子在别人面前举止应慎重,容颠要端庄,不要说错话和说不该说的话。~几句可用以劝人要谨言慎行,对人不要说不该说的活,也不要作不该作的事.免得授人以柄.招致非议。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表记》

      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西汉·戴圣《礼记·杂记下》。居:处于。言:盲论,指应该提出的意见。这几句大意是:处于一定的职位,而没有在那个职位上所应该提供的意见,君子为其感到羞耻(或:是君子的就应当感到羞耻);有那样的言论,却没有那样的行为,君子为其感到羞耻(或:是君子的就应当感到羞耻)。处于一定的职位,就要有在那个职位上应该提出的意见,有在那个职位上应该有的行为;如果尸位素餐。始终没有在那十职位上应该提出的意见,或只是说说而不去做.是君子的都为这种行为而感到羞耻。这几句多用于说明处于一定的职位就应该有符合那个职位的言行.也可用于讥讽居于一定的职位而不称职的人。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杂记下》

      临财毋苟得,临建毋苟免。 汉朝·西汉名人名言

      西汉·戴圣《礼记·曲札上》。毋(wú无):不要。苛得:苟且求得。难(nàn)危难。灾难。这两句大意是:面临财富,不要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取得;面临危难,不要用不正当的方法求幸免。这两句古训,告诚人们不取不义之财,不求苛全性命.要做到临财不贪.临危不惧,至今仍可引以自勉或勉人。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曲札上》

      见利息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

      西汉·戴德《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诟(gòu够):耻辱。嗜欲:嗜好欲念。患:灾难。这几句大意是:见到利益.要想一下可能带来的耻辱;见到邪恶,要考虑一下可能产生的侮辱;产生了嗜好欲念.要想一下可能随之而来的羞耻;生气发怒时.应想一下可能带来的祸患。这几句以富有哲理的语言.深刻地指出无论什么时候.都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都应注意修身养性,其潜台词是:在利益面前,要请廉自守;在邪恶面前,要疾恶如仇;在欲火燃烧时,要平心敛志.淡漠寡欲;在怒火上升时,要狰静制怒.想到这可能是政敌的诡计。四句话言简意贼.叮咛周至,四个“思”字,犹如连鸣的警钟,不时在耳边回荡。可以用作处世格言。

汉朝学者 戴德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可言不信,宁无言也。

      西汉·戴德《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不信:没有信用。宁:宁可。这两句大意是:说了话而不讲信用,宁可不说话。说出的话就要算数,如果说了话又不能兑现.那样的话还有什么用处?真不如不说的好。这两句多用于斥责、讥讽说了话不算数的人;也可反其意而用之,用来保证说过的话就一定算数。

汉朝学者 戴德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四》。人:别人,他人。德:恩德,恩惠。这几句大意是:别人对自己有恩德,不可忘记;自己对别人有恩惠.不可不忘。这几句浅近平易的话虽然表达的是古人的一种借鉴观念.但对今人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困为即使在今天,那些忘恩负义或恩将仇报的行为,也会遭到人们广泛地鄙弃;自己给了别人一点帮助或一点好处便念念不忘.动辄重提,同样为大众所不齿.本名句可供阐述人际关系时引用。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魏策四》

      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 汉朝·西汉名言语录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戚:亲近。这几句大意是:以真心实意待人,虽然表面看来疏远,实际上亲密;以虚心假意待人,虽然表面看来亲密,实际上疏远。在待人、识人、交谊等方面,~都有格言价值。

西汉学者 韩婴 《韩诗外传》

      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

      汉·扬雄《法言·学行》。朋:朋党。心:指真心相交。友:朋友。这几句大意是:结成同党而不真诚相交,那是表面上的同党;结为鹏友而不真诚相待.那是表面上的朋友。交友贵在知心.贵在待之以诚。口是心非,面和心不和的朋友,不是真朋友。人们平常所说的。“面朋”、‘面友”.既从此而来。

西汉学者 扬雄 《法言·学行》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尚:崇尚.注重。这几句大意是:礼节贵乎有采有往。只有往而无来或其有来而无往,都是不台乎礼数的。在国家与国家,团体与团体,人与人,朋友与朋友的交往中,礼节上很重视有来有往,互相都应采取同样的态度和礼仪规格,习惯上称之为“礼尚往来”。现在也用以比喻对方对我怎么样,我就对对方怎么样。而“来而不往非礼也”一句,又多喻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种对付敌人的手段。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曲礼上》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西汉·戴圣《礼记·表记》。醴:甜酒。甘:甜美。这几句大意是:君子的交往不用虚言藻饰.就像水那样清淡,小人的交往多用甜言蜜语,像醴酒那样甘甜;君子之交如淡水相合久成江河,小人之交如甜酒相掺久乃败坏。交友应待之以诚而不在表面上的甜言蜜语,《礼记》这段话用浅显的事理作比喻,很显有启迪作用。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表记》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汉朝·西汉名人名言

      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交绝:断绝交情。恶声:难听的话,这两句大意是:君子在与人断绝交情时,不说难听的话。君子相交要善始善终,好合好散。有交情时.两情相好.即使在断交时,虽然会心中有所怨愤甚或仇隙,但也不可相互以恶语相伤.问题自有问题在,要通过适当的途径来解决,以恶语相伤,只会徒增无谓的烦恼,或给人以笑柄.于实质同题无补。这两句可用于说明在交往中要好合好散,不必在断交时以恶语相伤。现在有些夫妇因感情不和而离异,通过协商的方法“和平解决”,好合好散,互不指责对方,可算是~在现代生活中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燕策二》

      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色:美貌.美色。华落:花落.喻色衰。渝:改变,违背。这几句大意是:用钱财交朋友,钱财用完了交情就会断绝;贪美色面结合,到年老色衰时爱情就会消失。这几句不失为警句名言,作为人生格言,仍可引用。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楚策一》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四》。计:考虑,打算。这两句大意是:作父母的疼爱孩子,就要为他们作长远打算,不能只顾眼前得失。这是触龙说赵太后时说的话,今天仍有教育意义。在劝诫那些一味宠爱、娇惯子女的父母时可引此名句;重温“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也可使今人受到有益的启迪。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赵策四》

      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这两句大意是:慈祥的父亲爱抚儿子.并非是希望儿子将来报答自己。在原文中,~意思是慈父爱子出于本性,就像火能自热.冰能自寒;又如船失了火.船上的人同心救火.不是为了帮助别人.也不是为求报答一样。现在可以理解为:父亲爱护教育孩子是应尽的社会义务和人生责任,并不是图报恩。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缪称训》

      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汉朝·西汉名言语录

      汉·刘向《说苑·杂言》。鞭扑:用鞭子猛打。从:听从。这两句大意是;用鞭子抽打来教育孩子,孩子就会不听从父亲的教训。用“棍棒教育”、“惩罚主义”强迫孩子就范,会促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效果适得其反。作父母的对子女往往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当子女不能如自己想象的那样“成材”时,就会从百般宠爱走向另一极端:诉诸武力,加之以掌脚棍棒,结果会造成家庭不睦,父子失和,子女出走,甚而酿出悲剧。~的古训可引为鉴戒。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说苑·杂言》

      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上:皇上。材:术材。残:毁坏。干谷:车干山谷里的水。这几句大意是:皇上想要丰材,臣下就毁坏树木,溢伐森林;皇上想吃鲜鱼,臣下就车干山谷,涸泽捕捞。几句话就写出了贪君谀臣祸国殃民的行径,很有警戒意义。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说山训》

      倒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

      西汉·戴圣《礼记·三年问》。创(chu6ng窗):伤口,愈:病好,这两句大意是:大的伤口愈合的日子要长,剧痛之病痊愈就会缓慢。经受巨大的创伤必须有一定时期才能恢复。经历大的波折或战乱需要有一个过程才能正常。可用于说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象,提醒人们避免巨创剧痛。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三年问》

      出舆人辇,命曰蹷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汉·枚乘《七发》。舆(yú于)、辇(niǎn捻):车轿。命曰:名为,叫做。蹷痿(juéwěi决伟):下肢瘫痪的病症。机:机兆,征兆。洞房:幽深的内室,后称新房为洞房。清宫:阴凉的宫殿。媒:媒介。皓齿娥眉:美女的代称。娥眉,一作蛾眉。伐性:伤人性命。甘脆肥脓:指各种美味食物。脓,通“醲”,醇酒。这几句大意是:行路全用车轿,就是下肢瘫痪的征兆;居住幽深的房屋和阴凉的宫殿,就是感寒受热的媒介;迷恋娇娃美女,就是砍人性命的斧头;专吃美味饮食,就是腐蚀肠胃的毒药。总是以车代步,足不踏地,久而久之,下肢的功能就会受到损害,故称“出舆入辇”是瘫痪的征兆;老住在幽室深宫,不见阳光,不经清风,易于感寒受热,故称“洞房清宫”是寒热之媒介;贪恋娇娃美女,好色无度,身体大受亏损,故称“皓齿娥帽”是伤人性命的斧头;山珍海味、美酒佳肴虽可令人饱享口福,但食之过量,必然伤害肠胃,故称“甘脆肥脓”为腐肠的毒药。以上四个方面都是富贵人常做之事,也是他们常得之病,他们自以为这种生活是享福,殊不如正是戕害自己的生命。作者或用夸张,或用比喻指明其危害,发人深省。语句上排比铺陈,极有气势,也加强了语意。这种夸张、比喻、排比和铺陈的手法可以借鉴。这几句本是作者用以警醒当时的楚贵族的,可化用以告诫那些图安逸、好享受的人。

西汉辞赋家 枚乘 《七发》

      心广体胖。 汉朝·西汉名人名言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胖(pán盘):安详舒坦。本句大意是:胸襟开阔,身体自然安适舒坦。胸襟开阔,诸事提得起,放得下,不斤斤计较,不自寻烦恼,思想无郁结,新陈代谢顺畅,自然会精神舒泰,身体安适。后也指心情开朗或无所用心,则身体肥胖、壮实。也有说“心宽体胖”或“心广体自宽”的,与此义同。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大学》

      待西施、毛嫱而为配,则终身不家矣。

      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西施、毛嫱(qiáng墙):均为古代美人。配:配偶。家:成家。这两句大意是:一定要等待着选择西施、毛嫱那样的美女作自己的配偶,那么就终身不能成家了。人人都希望找容貌美丽的姑娘作自己的妻子,但限于主客观条件,能找到如西施、毛嫱那样美丽的妻子的机遇又是很小很小的,如果非此不娶,自然就终身不能成家了。所以,正确的作法应该是持现实的态度,在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选择最佳的配偶。娶妻如此,任贤选才亦是如此。《淮南子·齐俗训》云:“夫待騕袤、飞兔而驾之,则世莫乘车,~,然非待古之英俊而人自足者,因所有而并用之。”任贤而一时又选不到“古之英俊”那样的人才,就从自己所有的人士中择而用之,同样可以自足。这两句可用以说明娶妻要持现实的态度,也可以此作比,说明任用人才也要持现实的态度。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齐俗训》

      力胜贫,谨胜祸,慎胜害,戒胜灾。

      汉·刘向《说苑·谈丛》。力:勤奋,努力。胜:克服。谨:谨慎。慎:慎重。戒:防备。这几句大意是:辛勤劳动可以战胜贫困,小心谨慎可以避免祸患,慎重警惕可以消除危害,防御戒备可以克服灾难。几句以简洁的短语,排比的句式,提出普通而又精警的命题,发人深思,促人警戒,至今仍不失为警语箴言。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说苑·谈丛》

      患生于多欲,害生于弗备。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患:灾祸。欲:欲望。弗:不。备:事先防备。这两句大意是:祸患产生于欲求太多,灾害产生于没有防备。贪婪会让人失去理智,忘乎所以,从而产生祸患;不预先防备意外的事变,也会造成灾害。这两句可用以告诫人们不可贪婪,不可无备。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缪称训》

      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 汉朝·西汉名言语录

      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这两句大意是:灾祸与福分出自一家,利益与危害互为邻居。祸灾与福气,利益与危害,往往是相倚并存,互为因果,互相转化,在幸福与利益到来时,往往已潜伏着灾祸和危害,反之亦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贾谊《鵩鸟赋》云:“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又有说“祸福相随”,“利害相连”的,都是这个意思。这两句合乎辩证法,引人警惕。可用于论述祸福利害并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也可用于告诫人们当幸福与利益到来时不可得意忘形,要预防灾锅和危害;当灾祸和危害加身时也不必过于悲观,要积极努力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人间训》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壤:通“攘”。熙熙、壤壤,都是形容人来人往、嘈杂拥挤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天下人吵吵嚷嚷,嘈杂喧闹,都是为了各自的私利而来;天下人碰碰撞撞,拥挤奔忙,都是为了各自的私利而往。原文中,“天下”本指普天下的生意人,后世引用时多泛指世上所有的人。这几句形象生动,常用于描写旧时代或资本主义社会人情淡薄,世态炎凉,人们各自为了一己的私利争先恐后,往来奔忙的情况。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货殖列传》

      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

      汉·刘向《战国策·中山策》。欲:内心的企图。这两句大意是:内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容易相互憎恶,有共同的痛苦或忧患的人容易互相亲近。内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往往成为竞争的对手,都想捷足先登,唯恐他人得到而自己得不到,所以容易相互产生憎恶甚而仇视的心理;有共同的痛苦或忧患的人,或同病相怜,或同仇敌忾,所以容易相互亲近,引为知己。这些都是一般人的心理。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虽然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都有所企求,但是在建设四化的前提下,为了共同的大目标,则应该、也能够摒除个人的名利得失,互谅互让,做到“同欲”而不“相憎”,所以,我们可以用“同欲者相憎”来说明有共同企求的人容易互相产生憎恶的心理,也可以反其义而用之,说明在大目标相同的前提下,应该克服“同欲者相憎”的传统心理。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中山策》

      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旧闻。

      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常人:普通的人。溺:沉迷。这几句大意是普通的人安于旧有的习俗,学者则沉溺于旧闻之中。中国是一个重视农业的国家,发展农业则必须重视土地;开垦多年的土地要比生地好用得多,故中国人有重土轻迁,故土难舍的心理积淀。这种意识的发展,则是“安于故俗”、“溺于旧闻”,怀旧的思想,因袭旧俗的意识,如一条巨蟒紧紧地缠住了一代又代的人们。若想开拓创新,必须彻底抛弃这种守旧意识。可以此二句说明一般人的怀旧苟安心理。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商君列传》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汉朝·西汉名人名言

      汉·刘向《说苑》引《墨子》佚文。这几句大意是:饮食必须常常吃饱,然后才能进一步去要求精美;衣服必须常常穿暖,然后才能进一步去要求华丽;起居必须常常安宁,然后才能进一步去要求欢乐。衣、食、住是人的基本生活要求,这个要求是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一步步提高的,但必须首先满足生存的最低要求——饱、暖、安,然后再满足更高的追求,不能反其道而行之。这几句多用于说明人的生活必须逐步提高,不可像现在有些人为了追求超前消费,越级去追求不现实的生活享受。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说苑》

      高议而不可及,不如卑论之有功也。

      汉·刘向《说苑·说丛》。高议:高深的议论。及:做到。卑论:题旨切近的议论。功:实效,这两句大意是:唱高调而做不到,不如说些浅近的话而能付之行动更有实效。议论要切合实际讲究效用,如果只是高谈阔论,华而不实,这样的议论即使再高深、再动听,又有什么用呢?浅近的议论,朴实无华,虽然听起来也许并不怎么美妙宏大,但能联系实际,卓有成效,那就不知比那些空泛的高调好多少倍了。这两句通过“高议”与“卑论”在实际功效上的对比,说明“高议”之可弃,“卑论”之可取,对比鲜明,弃取入理。这种在议论中加对比以突出观点之正确的方法可以学习,也可直接用这两句说明“高议”之应弃,“卑论”之可贵。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说苑·说丛》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

      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乞:求。燧(suì岁):燧石,古代取火器,通称火石。寄汲:指借别人的井打水。这两句大意是:向人求火不如去找火石,借井打水不如自己去凿井。~二句说明求人不如求己。这话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反映出作者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需要越来越多的分工和交换,一切靠自己去作是不现实的。若从自力更生,不依仗别人的角度去取喻,此二句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览冥训》

      毋贻盲者镜,毋予躄者履。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毋(wú吴):不要。贻(yí疑):赠送。壁(bì币):瘸腿。这两句大意是:不要送给盲人镜子,不要送给瘸子鞋子。《淮南子·说林训》“……非其用也。”送人东西,本是惠人之事,但要实用,如所送之物恰是接受者不能使用的东西,不仅毫无意义,有时反而使对方难堪。这两句可用以说明送人物品要因人而异,务使对方有用;也可用以喻指办事要有务实的精神,要讲究实效。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说林训》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汉朝·西汉名言语录

      汉·刘向《战国策·韩策一》。牛后:牛的肛门。这两句大意是:宁可作鸡的嘴巴,决不作牛的肛门。《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鲍彪注:“《正义》云:鸡口虽小乃进食,牛后虽大乃出粪。”这两句表现的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意识,喻示人们要作自己的主人,而不作他人的附庸;宁可在小局面中独当一面,也不在大局面中任人支配,俗语有“宁为鸡头,不作凤尾”,与此意同。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韩策一》

      大寒而后索衣裘,不亦晚乎。

      汉·扬雄《法言·寡见》。索:寻求。裘:皮衣。这两句大意是:天气很冷了才去寻求皮衣御寒,不也太晚了吗?俗云“冬制夏衣,夏备冬装”。在天气未冷时就要预备好冬天御寒的衣服,到天冷了再去寻求皮衣,不就受冻了吗?处事也是如此,在事变没有临头之时就要有所准备,这样在发生变故之时才能从容应付。临渴掘井,非渴死不可。这两句多用于说明处事必须有远见。

西汉学者 扬雄 《法言·寡见》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宝:珍爱,珍视。忠信:忠诚信义。这两句大意是:不珍爱金玉,而把忠诚信义当作宝贝。古人在这里把“忠信”看得比“金玉”还要贵重。封建时代的“忠信”,自有其特定的阶级内容。今天如能赋予新义,从为人处事应信守革命道义的角度来理解,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儒行》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mingyanmingjudaquan/13447315407.html

      名人名言朝代:汉朝·西汉

      返回: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