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法制网 2024年05月17日 14:35:27

      庄泽林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必答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经济稳步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是把“路线图”细化为“施工图”的方式方法。形象地讲,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以科学方法推动和实现。“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法论,蕴含着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的科学方法,体现了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更深层次考量、更具操作性方案和更长远战略谋划,提供了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遵循。

      以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科学统筹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区域创新与全局战略、立足当前与长远谋虑的关系,扎扎实实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构建新兴产业体系上,需要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产业载体,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探索新的高价值应用场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实现“抢先起步”。

      坚持先立后破

      坚持先立后破,统筹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首要在于“立”。应积极主动“立”起来,并以充分准备、有序衔接、稳扎稳打作为基础,强化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加强涉企及民生政策的充分论证和效果评估,稳定经营主体预期,正确处理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启迪我们: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生产方式;没有低端的从业者,只有发展提升的产业工人。只有聚焦科技创新核心要素,通过赋能更高素质劳动者、更具技术含量劳动资料、更广范的劳动对象,传统产业亦能提高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循序渐进形成先进生产力。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做到新旧产业“双提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保证产业发展既要“喜新”,也不能“厌旧”。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同时,蓄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让其发新芽、开新花,推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且,把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抓住时机、把握重点、拿捏分寸和讲究策略,平稳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最大限度避免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之间带来的阵痛压力。

      特别注意的是,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关键,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要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战略性任务一以贯之,为制造业升级插上科技翅膀,切实锻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钢筋铁骨”。

      突出因地制宜

      突出因地制宜,统筹区域创新与全局战略的关系。“因地制宜”重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实际情况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研究制定切合实际、务实管用的具体措施,不搞只有一种模式的“一刀切”,防止盲目跟风的“大呼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多样,“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决定了“致广大而尽精微”,必须重视地方经济发展多样性,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激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活力。

      就科技创新而言,科研力量中的“国家队”实力雄厚,优势在“从0到1”的基础研究。“地方队”更贴近市场,在“从1到10”的应用研究上更加擅长。地方搞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需要立足本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经济结构、科研条件等客观情况,主动衔接国家整体布局和发展规划,发挥好地方应用研究优势,有效整合“国家队”与“地方队”的科技研发资源,脚踏实地破解“卡脖子”技术、锻造“杀手锏”产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与此同时,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找准定位、突出特色、有效分工、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强区域间创新协作和产业协同,创新东中西部开放平台对接机制,在建设区域创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上勇挑重担,做到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

      强化分类指导

      强化分类指导,科学统筹当前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分类指导”贵在精准,做到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把分业施策、分类研究和整体推进有机贯穿,把立足当前之急和善谋长远之势有机结合,下足“绣花功夫”,提高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

      从科技发展规律看,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一般都会经过消化、吸收、创新再到自主创造的过程。从科技研发、成果推广到形成产业化,链条长、环节多、时间久,必然经历“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砥砺和磨炼。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一张蓝图绘到底。

      保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定力是首当其冲的基本要求。善于运用法治方式营造追求创新、保护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摒弃片面追求“短平快”项目和政绩的功利思维,引导广大科技人才心无旁骛攻坚创新“无人区”,真正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长远布局上下好先手棋。

      打造稳定透明、公平竞争、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是贯穿始终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产权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法律制度,以法治力量保证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更多现实生产力。同时,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法律制度供给,有的放矢地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优化企业“出题”的联合攻关技术创新体系,真正解决研究和生产“两张皮”问题,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以科学家精神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钉钉子精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自觉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让科技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