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谢瑞英老师执教的《太阳是大家的》

新学网

      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也应该充满着浓浓诗意的。如梦如幻的眼神,似醉似痴的语调,南开小学谢瑞英老师执教的《太阳是大家的》一课,让我们在课堂上诗意地栖居了一回。

      一、非诗实是诗

      《太阳是大家的》是一首诗。上课伊始,谢老师并未如通常的“展示课”那样用诗一般的语言来导入,或许是她觉得再优美的语言也比不上文本本身。谢老师只是实实在在地引导孩子们去注意到了课本页脚上的一处注释:本文作者薛为民。习惯了那些美伦美焕的画面导入,习惯了那些慷慨激昂的语言导入,未免觉得谢老师这样的导入太普通、太缺乏新意了。可待到全课要结束时,谢老师却向孩子们推荐了薛为民的一本诗集,本告诉孩子们:多读诗吧,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啊,原来那看似普通的导入,却是为这诗意的课堂埋下的伏笔。是啊,“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诗人心声的吐露,多了解诗人,不是更能深刻地理解诗歌吗?让孩子们爱上诗歌,不正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孩子们“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一要求吗?看似平淡实为巧,出得诗去才是诗。谢老师用不是诗的语言来作为课堂的导入与结束,却诗意地为我们揭示了诗意课堂的诗意。

      二、一词也是诗

      谢老师的课堂上,诗意无处不在。因为上的是第一课时,有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的要求。谢老师在指导学生读生字词时,除了让学生读字、组词外,还提出了“词语也有感情色彩”的要求。在谢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读“睡梦”一词时,便把自己放入了“睡梦”的情景中,微闭着双眼,低声地呢喃,睡意朦胧地读出了“睡梦”的感觉。单独的一个词语也能读出诗意来,这是谢老师用诗意的眼睛去发现的诗意。

      这样的一词成诗在谢老师的课堂上比比皆是。在指导学生朗读“从东山上升起的太阳,到西山就要落下!”这一句时,谢老师抓住“落下”一词,让学生反复品读。先是让学生带着感情自由读,接着指名一位学生读,再追问该生:为什么把“落下”读得很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谢老师指导孩子们:“落下”就得读得又轻又慢。然后让孩子们自由练读,老师再指名学生读;在学生读得还不到位时,老师又不厌其烦地范读,再指名学生读……直到连全场听课的老师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孩子们轻轻、慢慢地吟诵起了“落下”。一个轻轻的、慢慢的“落下”,就把握住了整节诗歌的节奏,吟咏出了整节诗歌的情感。

      三、孩子就是诗

      我们要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就要让我们的学生有一个诗意的环境。我们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给他们一个思考的空间,给他们一个说话的场合。谢老师相信孩子们那颗敏感的心灵,相信他们那双敏感的眼睛。在指导学生读好了“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这一节后,借助诗歌中原有的“……”,谢老师让孩子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太阳来到了花园里、果园里……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一个孩子举起了小手:我看到了太阳在和我们一起捉迷藏。谢老师微笑着指导孩子:如果你能用课文里的句式来说说就更好了。在谢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说出了这样的句子:“太阳陪着我们在花园里捉迷藏”“太阳陪着我们在操场上赛跑”“太阳……”一句句诗意的话从一张张稚嫩的小嘴中脱口而出,一颗颗诗意的心在这个诗意的课堂上尽情跳跃。谁说孩子成不了诗人?那是他缺少诗意的眼睛。在谢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只要给孩子们一个诗意的境地,他们就会谱写一篇诗意的华章。

      四、话语皆是诗

      诗意的课堂上到处流淌着诗意的话语。谢老师讲的是诗,学生读的是诗,连课堂上老师过渡的话语也是诗。听──“太阳做的好事数也数不清,说也说不完。”这是谢老师在做诗吗?哦,这是谢老师在为诗歌第二节的学习做的小结。“忙了一天的太阳会和我们一起进入梦乡吗?”这是谢老师写的诗吗?啊,这是谢老师在从诗歌第二节的学习向第三、四节的学习过渡时所做的导语。“太阳最爱孩子们。她爱白皮肤的孩子,也爱黄皮肤的孩子,她爱黑皮肤的孩子,也爱棕色皮肤的孩子……”这是谢老师写的诗,还是她为整堂课做的结束语?我已分不清楚了。谢老师的课堂上,无一处没有诗,无一句不是诗。是啊,文章不是无情物,“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正是因为谢老师有一双诗意的眼睛,有一颗诗意的心灵,通过自己的潜心备课,进入了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心随着作者一起跳动,体会着作者的喜怒哀乐。这样,谢教师才能以动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传达作者的情思,感染学生,从而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让学生的情感迸发。

      讲的是诗,学的是诗,说的是诗,做的是诗,用的是诗,爱上的是诗。“多读诗吧,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爱诗的谢老师,让我们和她的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诗意地栖居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