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黄河之间——《黄河的主人》教学思考

新学网

      2004年11月19日—21日,江苏省“星辰杯·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暨名特优师会课活动在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召开。在这次活动中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了这一课。上完这一课,孙老师在讲座中分析了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

      孙校长说了文本的解读。他认为在教师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最为重要。而现今的语文教学许多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支离破碎解读文本,忽视课文的完整性,以偏概全;二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地解读,只是读懂了文本的字面意,对于字中意、字外意没有仔细研读;三是他人理解的大拼盘;四是对文本曲解、误读。怎样解读这一课呢?孙老师说:“散文应找出情路,以《黄河的主人》为例,作者就是由远景的黄河、中景的羊皮筏子、近景的乘客、艄公到特写艄公,理清了这条情路,黄河主人是谁也就不言而喻了”。为了上好《黄河的主人》一课,孙老师查找了原文,作者袁鹰的原题是《筏子》,原文也没有课文的最后一段。现在编者更换了题目,因此本文最终要表达的含义就随之变换了。一是全文渲染黄河、筏子、乘客,众星拱月,都是为了烘托艄公,艄公就是黄河真正的主人;二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三是反复品味语言。孙老师说:教师的根之根,就是教师的文化底蕴、文化功力、语言素养、人文情怀。“只有一辈子的努力,才有某堂课的精彩”;四是要设计好自己的教案,没有深入的预设,哪来精彩的生成!

      而《筏子》这一课又是人教版初中的课文,在网上我还搜索到一篇中学老师的课堂实录(梅洪建老师执教):

      师: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我们灿烂无比的优秀文化。黄河流域富饶的土地提供了我们充足的营养、强健的体魄,而那汹涌澎湃的气势更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不屈向上的人格。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袁鹰先生的文章《筏子》,看看他笔下的主人公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

      下面请大家带着黑板上的这几个问题认真研读本文。

      (教师板书预习提纲)

      1、标出小节号,解决生字词。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

      3、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理由。

      (学生分组阅读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气氛。)

      师:各小组是否准备好了?

      生:准备好了。

      师:关于生字词,我们仍采用小组互相提问的方法。由一个小组选派代表到黑板上写出生字,指定其他小组上来给生字注音。第三小组。

      (第三小组代表到黑板上写出如下生字:悸、湍、噬、艄、篙)

      (第一小组代表注音:ji tuan shi shao gao,第三小组进行批阅,师生共同拼读)

      师:第二小组代表复述课文。

      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艄公在黄河上划羊皮筏子的故事。

      师:本文仅是讲故事吗?如果单就讲故事这一点而言,我们来把刚才这位同学归纳的内容具体展开一下:一个什么样的艄公在什么样的黄河上划羊皮筏子?筏子有多大?筏子上坐了多少人?表现如何?观看的人表现如何?现在各组根据我刚才提供的思路,假想你是一部电影的编导,在你的影片中该如何展示这一场面?现在各组认真讨论研究一下,选出一名“导演”向大家进行描述。

      (各组学生进行研究探讨,并把相应内容记录下来。)

      师:现在请各组派代表依次到讲台上来,向大家介绍你们执导的“奥斯卡”大片。

      第一组:我们编导组的设计是:(1)《黄河大合唱》作为背景音乐,画面呈现的是奔腾不息、浊浪排空的黄河,黄河的远处有一个小点慢慢移动,逐渐变大,我们看清是一个羊皮筏子,上面坐着五名乘客,还有一个撑船的艄公,乘客的身旁放着两只满满的麻袋。波浪把小筏子冲得左摇右摆,但船上的乘客却谈笑自如,从容镇定。接着镜头定格在艄公身上,他同样镇定自然,态度认真仔细。接着镜头慢慢移向岸上,岸上的人的表情也在不断的变化:由担心逐渐变为佩服。

      师:第一组同学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激动人心的画面,根据我刚才的提示,他们的描述是比较全面具体的。下面其他小组同学进行描述时,相同的内容就省去不说了,只要把你们与第一小组不同的设计说出来就行了。

      第二小组:我们的设计与他们不同的就是没用《黄河大合唱》作为背景音乐,我们觉得这个音乐不好,不符合课文的内容。

      师:你具体说说是如何不符合的?

      第二小组:《黄河大合唱》是描写抗战的,而《筏子》是描写划船的,当然不符合。

      师:好,哪组还有补充吗?

      生:没有了。

      师:刚才我们共同“观赏”了一个精彩的电影片段,现在请各组同学思考一下,你“看”了刚才的片段,有何感想?思考五分钟。

      (学生思考五分钟,教师巡回检查各组讨论情况。)

      生1:羊皮筏子虽然很小,却能经得起大的风浪。

      生2:艄公划船的技巧高超,令人佩服。

      生3:乘客的胆子真大,处变不惊。

      生4:黄河的气势让人感到震撼。

      师:刚才几名同学说出了各自观赏的感受。现在我们大家再仔细把课文读一遍,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内容?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小组讨论10分钟。)

      生:本文主要通过对艄公的描写,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大胆和镇静,还需要小心和智慧。

      师:非常好!本文的确描写了上面几位同学所述的那些内容,写乘客的大胆镇静是为了写什么呢?

      生:衬托艄公技巧高超。

      师:那么写黄河的惊涛骇浪以及羊皮筏子的小呢?

      生:也是为了衬托艄公的技艺高呀。

      师:对,那写艄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生:就是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师:那文中是如何点出的?在哪一部分?

      生:在第九节、第十节。

      师:非常好!这就是本文给我们揭示的真理!希望这深刻的人生哲理能给我们的人生道路的成功增光添彩。课后以“成功路上我们应该这样做”为题,写一篇随笔。

      [我的思考]

      我也教过这篇课文,虽然我到过黄河,但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看到过羊皮筏子,黄河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黄河与长江是不同的,课文中好多词汇准确地描绘了黄河,比如第一自然段写:“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其它段落中还有“汹涌的激流”、“波浪滔滔的黄水”、“险恶的风浪”、“惊涛骇浪”。所以,理解课文的主旨这些词肯定要形象地走进学生的,没有这些的形象建立,那主人行走于黄河的态势肯定打动不了学生。所以,在反复阅读这篇课文后,这些词要提出来,要在孩子的大脑中定位。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