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嫡长子

[dí zhǎng zǐ]
嫡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嫡长子,是指古代宗法制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即嫡长子是指嫡妻,即结发妻子、正妻、元配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中文名
嫡长子
外文名
Eldest son[1]
读    音
dízhǎngzǐ
含    义
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古制

播报
编辑
嫡长子是指古代宗法制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西周时期,周王实行宗法制,端促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担凳拒护政治联系。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因此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嫡长子继承。至此,嫡长子继承王位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西周以后,汉族王朝基本上都执行周朝宗法制所规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拥有政治继承权。嫡次子和庶子按照身份等级不同,获得不同的次级政治地位
例如:周王的嫡长子为周王;嫡次子为诸侯,庶子或为诸侯或为公、卿。
嫡长子具有政治继承权,因此选择政照尝狼兵采局尝治继承人的行为又被称作“立嫡”挨罪拳微府脚殃永己享。
《唐律疏议·户婚》载[2]:“嫡妻之长子为嫡子,不依此立,是名「违法」,合徒一年。 「即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谓妇人年五十以上,不复乳育,故许立庶子为嫡。皆先立长,不立长者,亦徒一年,故云「亦如之」。依令:「无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孙。曾、玄以下准此。」无后者,为户绝。因此唐朝时立嫡的顺序是:嫡子最先,嫡孙次之,嫡子同母弟次之、庶子次之、嫡孙同母弟次之、庶孙次之。
除在家族无男系成员情况下,通常不具备政治上的继承权(例外情况独女招夫入赘),因此女子并不在嫡长子继承制的范围之内。但女子有与家族男系成员相比不平等的经济继承权。通常体现为按家庭财产分配的一份嫁妆。

相关

播报
编辑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广义的“长子”是指排行最长的子女,换言之只包括儿子。

嫡庶之别

1.是指结发妻子及其所生子女专称,妾室及其所生子女专称。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
2.古时候,“嫡子”也写作“适子”,含义之一是“长子”,这是它的狭义。
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赵姬请逆盾与其母......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季武子适子,公弥长,而爱悼子,欲立之。”
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公仪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