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道学

[dào xué]
儒家传统学说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宋史》首立“道学传”。周敦颐是道学宗主,周敦颐对宋明理学最主要的贡献一是恢复了儒家中断近千年的所谓"道统",即"性命之学";二是积极提倡和践行"孔颜之乐";三是敢于打破"三教"壁垒,大胆援引佛道,开创了重要的理学方法论。周敦颐不仅为"理学"贡献了诸多原理与方法,也为"理学家"提供了一个内在的超越境界。周敦颐开创的"濂溪一脉",赋予了儒学第二次生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1]
朱熹是道学的集大成者,对朱子而言,道统是道学的传授谱系,道学是道统的传承内容。而道学的具体内容则是一套实现内圣的修养工夫,同时也是历代圣贤相传的治理天下的"密旨"、"心法"。在位的人君作为统治者,只有按照这一套工夫系统进行自我修养,才能够通过内圣的修养实现外王的政治理想。因此,朱子对道统与道学的论述包含着对在位的人君进行政治立法的诉求。 [2]
中文名
道学
外文名
NeoC onfucianism
别    名
理学宋学
始见于
宋史

道学介绍

播报
编辑
周敦颐
少乘兰迎对于宋朝产生的儒学新形态,历来称谓繁多:道学、理学拘悼、宋学新儒学等等。每一种称谓都反映着不同时代的人对于自身现状的独特认知。"道学"和"理学"是宋人自言之语,其中透露着他们对于自身学术与理想的认识;"道学"与"理学"概念之间台嫌棕的差异,也彰显着宋人思想与政治的真实处境;元明清三朝沿用"道学"与"理学"的概念,但其背后所表现出的思想差异更为复杂;用"宋学"来指称宋代学术,这是清人在考据之学的学术理路上做的概念划分;用新儒学来指称宋代儒学新形态, 则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人借鉴西人对于宋代儒学的新认识。每种称谓都有其独立发展的过程, 在这期间, 它们或许前后相继或许革新。[3]
“道学”一名最早使用而为宋人所认可的是王开祖。他说:“孟子以来, 道学不明, 我欲述尧舜之道, 论文武之治, 杜淫邪之路, 辟皇极之门。” (金沛霖主编《四库全书子部精要》) 南宋学者陈谦在《儒志编附录》中说:“当庆历皇祐间, 宋兴未百年, 经术道微, 伊洛先生未作, 景山独能研精覃思, 发明经蕴, 倡鸣‘道学’二字……后四十余年, 伊洛儒宗始出。”庆历年间兴起的古文运动以“文以载道”著称,王开祖所言之“道学”当是指追求三代大道的学问。宋仁宗嘉祐年间, 张载曾说:“嘉祐初, 见洛阳程伯淳、正叔昆弟于京师, 共语道学之要。” (《横渠先生行状》) 此巩旬纹事乃吕大临在熙宁十年张载去世时, 为其所写行状时的回忆, 可见“道学”一词最迟在熙宁年间已为士人所共知。在程颐看来, 其兄程颢乃得道统之真传:“既而门人朋友为文, 以叙其事迹, 述其道学者甚众。其所以推尊称美之意, 人各用其所知, 盖不同也。而以孟子之后, 传圣人之道者, 一人而已。” (《二程集·明道先生门人朋友叙述序》)并且早在熙宁年间, 司马光就曾赞誉邵雍是“道学”权威:“某陕人, 先生卫人, 今同居洛, 即乡人也。有如先生道学之尊, 当以年德为贵, 官职不足道也。” (《邵氏闻见录》卷十八) 此时“道学”一词已成为当世之人所共识, 虽在具体践履“道学”的内容上或有差异, 但人们所认同的政治追求的目标就是三代之道。
中国传统的寒章海"帝王之学"主要是研究如何掌控权力、驾驭臣民、富国强兵的学问。宋儒希望建立道学化的帝王之学,实现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朱熹通过对什么不是帝王之学的辨析,确立了以《大学》为核心的儒家正学引导帝王的经典体系与理论框架,并通过理学思想的运用,回答了帝王为什么学,如何学以明理而正君心立纲纪等系列问题,推动了以道学建构帝学的思想建设。 [4]
有宋以来谈“圣贤气象”最多者为二程与朱熹。“气象”成为道学的核心话题, 与儒家“圣可学而至”的信念有关。早在先秦, 曹交问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 有诸?”孟子回答说:“子服尧之服, 诵尧之言,抹设炼 行尧之行, 是尧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孟子的回答包含两个信息。一是“人皆可以尧舜”, 即圣是可学而至的, 每个人都有向善的可能性;二是学圣人的有效方法是实际效仿。如“服尧之服, 诵尧之言, 行尧之行”, 这一方法论层面的提示往往被学界忽略。道学语境中的圣人, 不仅是人不知而知之者, 也是可憧憬和效仿的对象。若说圣是可学的, 便需要有个圣贤的轮廓和模仿的形象可以参照, 这便是“气象”。圣贤气象说以气的相感相应为认知基础,肯定了人的意识能够感知和把握由内而外显现的气象,由"见得气象"入"变化气质"成为可能。这一思路揭示了优入圣域的门径以及感性修养之原理。 [5]
宋代道学内部还存在一个独特的小传统——思的传统。它滥觞于程颐,经杨时罗从彦李侗,至朱熹然后大显。此传统实荦荦可观,是对程朱理性精神的明证,更是对道南学派唯知求中于"思虑未萌之际"认识的否定。道询寒循学之思因思的自觉,以及相关的工夫论阐发,继承并超越了魏晋玄学抽象思维乐想。[6]

哲学范畴

播报
编辑
程颐
唐宋时期的儒学道论存在着由伦理之道向本体之道发展的趋势,这在韩愈、二程的道论上尤为明显。韩愈复兴儒学,建构的是以仁义为核心的伦理之道,具体表现在为政、为人等方面。韩愈以此为依据,从伦理道德入手批判了佛教;其"文以载道"以及"道统"论等思想,又阐述了伦理之道如何传承的问题。二程以"天理"为本体,"道"作为天理的表现形式,具有本体色彩;本体之道外化为具体的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以及仁义礼智信等伦理之道。二程还以本体之道为基础,批判了韩愈的人性论以及佛老之道,延续和发展了韩愈文以载道以及道统论思想,建构了以"格物"为核心的致知论和以"诚""敬"为核心的修养论。从韩愈的伦理之道到二程的本体之道,是儒学之道本体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儒学为迎接佛老本体论的挑战而做的自我调节[7]
道学诞生于北宋,这是一个发生道德危机、信仰危机、民族危机的社会 ,这样的社会背景孕育出一种普遍的道学文化心态 :确立超越的义理 ,寻求存在的意义 ,获得理性的自由 ,渴望心灵的安宁。所以 ,寻天地必然之理 ,立人道当然之则 ,就成为宋明理学家共同的理论取向 ,也是朱子道学的内在理路。朱熹继孔孟 ,接周程 ,倡道统 ,汇四书 ,关注现实 ,彰显理性 ,探求心性 ,他所进行的这一系列理论活动与实践均是道学心态使然。[8]"道学"观念作为动词使用,首见于今本《礼记·大学》;作为名词使用,首见于东汉初年王充的《论衡》一书,其基本含义泛指关于"道"的学问,具体的对象指向乃是与儒学密切相关的"经学";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学者沿用了"道学"一词,用以指称佛教、外道、道教;南北朝时期道教学者亦开始使用"道学"一词,主要含义乃是"学道"一词的倒文,只在少数特定语境中才作名词使用而作为道教的代称;北宋时期,道学与宋代新儒学关联在一起,但是并非专称,在官方语境及部分佛教典籍中,"道学"一词仍可以作为道家、道教、佛教的代称。[9]
道学家以抵制佛老为己任,石介《中国论》称“有庞眉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以其俗易中国之俗,以其书易中国之书,以其教易中国之教”。苏轼《议学校贡举状》认为“今士大夫至以佛老为圣人, 鬻书于市者, 非庄老之书不售也, 读其文, 浩然无当而不可穷, 观其貌, 超然无著而不可挹。”在苏轼看来, 任凭老庄之学流传, 空谈之风蔓延, 于国家危害极大。朱熹则说老子之心最毒,老子只以保全自身为念, 而不肯承担社会责任,为保证自身利益, 老子又创造了许多阴谋权术。[10]

词典释义

播报
编辑
1.宋代儒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的哲学思想。道学又称理学,是宋明时期思想界最重要的学术流派。道学之名源于北宋时期;而道学被改称理学,则是在南宋时期。《宋史·道学传序》说:“道学之名,古无是也。”两宋时期,道学(理学)集大成者有:北宋王景山(讳开祖)。王开祖“倡鸣‘道学’二字,著之话言”,首创“道学”一词。北宋程颐,张载。南宋朱熹,陆九渊张栻邓实《清代学术之流变》:“则二魏象枢、裔介、汤斌李光地,……皆以大人先生,执学界之牛耳,然而无取焉者,一则伪名道学,以腴媚时君,一则著述虽富,或假手于其食客,是故清学而有此巨蠹之蟊贼,而清学亦衰矣。”
2.儒家的道德学问。
3.指佛教徒和儒生。
4.形容为人处事迂腐,拘泥于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