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项目 | 2024海淀区国际视域下校长科学教育领导力研修项目顺利开班

外研社网站 2024年05月17日

      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旨在从基础教育阶段推进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

      在此背景下,5月16日,由海淀区中小学干部研修中心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培训中心承办,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指导的“2024海淀区国际视域下校长科学教育领导力研修”项目在北京外研社顺利开班。来自北京市海淀区、北戴河新区、陕西榆林地区的校长和负责科学教育的中层干部60余人,围绕活动主题共同探索科学教育实施路径,提升科学教育领导力。

活动现场

      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史怀远,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科科长陈进,海淀区教育党校党支部书记、常务副校长、海淀区中小学干部研修中心主任赵欣,海淀区教育党校(中小学干部研修中心)干训工作部主任孙哲,海淀区教育党校(中小学干部研修中心)党建工作部教师杨睿捷,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课程中心学术校长Mostafa Ibrahim,中国教育报编审、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刘华蓉,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秘书长张东升,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副秘书长苑大勇,外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外研社社长,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副理事长王芳,外研社副社长王勇,外研社党委副书记陈媛媛,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集团总经理、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副秘书长李国辉,外研社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总监、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办公室主任李晶,外研社基础营销中心副总监兼华北大区总经理杨岭等参加了开班仪式。

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史怀远

      史怀远在讲话中指出,本次研修活动的举办恰逢其时、意义重大,是一次多方力量协同、多方资源共享、多方智慧碰撞的学术交流机会。他强调,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利用新技术推动教育改革。海淀区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重视科学教育的发展,聚集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师队伍建设,着重于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制定新方案、推出新举措,旨在通过教育创新培养学生的科技报国情怀、发展跨学科能力、提升科学素养。他希望本次研修能够帮助参训者掌握教育创新策略,探索教育强区建设路径,共同推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外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外研社社长,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王芳

      王芳在致辞中对出席本次研修的各位领导与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对各合作方的大力支持与充分信任表达了感谢,希望每一位参训者能够不虚此行、满载而归。她指出,聚焦于0-99岁的外语教育出版,外研社正积极探索教育服务转型与数字化融合创新,并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国际化。未来,外研社将始终坚持“数字化”和“国际化”发展战略落实落地,深耕优质资源、注重创新发展,为广大外语学习者提供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海淀区教育党校党支部书记、常务副校长、海淀区中小学干部研修中心主任 赵欣

      作为本次研修项目的主办方,同时也是开班仪式的主持人,赵欣就项目总体情况做了重点介绍。她指出,海淀区教育党校(海淀区中小学干部研修中心)是海淀区教工委直接领导下的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也是研究干部成长和培养规律的重要机构。海淀区教育党校(海淀区中小学干部研修中心)在全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中承担着培训、研究、指导、引领等重要职能。她希望参训学员能以此次研修项目为契机,肩负育人使命,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探索创新,为加快科学人才的培育和建设贡献力量。

海淀区教育党校(中小学干部研修中心)干训工作部主任 孙哲

      孙哲从项目背景、研究目标与对象、内容与方式、安排与预期等方面对研修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她表示,本次研修活动以任务为主线,汇聚了国内外科学教育领域的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通过前置学习、专家讲座、工作坊、同行分享、参访观摩及指导跟进等多样化学习方式,全方位、立体化提升参训者的科学教育领导力,是一次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与交流机会。

人大附中分校教育集团、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玉泉学校执行校长 任艳华

      任艳华作为学员代表发言。她表示很荣幸能够参加此次研修,感谢主办方为提升海淀区教育系统的科学教育领导力和管理水平所搭建的平台。她期待通过本次研修能够深入理解和应用国际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她希望参训学员能够充分利用此次机会,提高科学教育筹划能力,共同推动海淀区科学教育的发展,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力量。

      开班仪式结束后,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课程中心学术校长Mostafa Ibrahim分别作题为“新时代中国基础科学教育的使命与发展”和“国际课程体系下的科学教育观及校长的角色”的专家讲座。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郑永和

      郑永和系统介绍了科学教育的内涵、背景变化、发展历程及我国科学教育面对的主要挑战,重点回顾了“双减”工作以来科学教育工作,并针对科学教育实验校的样态、机制、主要关注点及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探索展开深入分析。他指出,教育工作者要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聚焦全纳拔尖、探究实践、协同部署和科技赋能四个方面,构建新时代“大科学教育”新格局。他希望各位参训者要提高政治站位,推动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的建设,从区域及学校实际出发,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专项培训,着力推进科学教育实验校的评估和建设,并积极关注与实施跨学科教学,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施路径。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课程中心学术校长 Mostafa Ibrahim

      Mostafa Ibrahim首先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2年庆祝国际基本科学年的重要性,强调基本科学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改善全球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作用。其次,他表示下一代科学标准(NGSS)的三个重要维度为跨cutting概念、科学和工程实践以及学科核心概念,并列举了每个维度的具体内容,同时通过七个不同主题探讨如何在校长领导力下支持科学教育,发挥领导作用。最后,他希望加强科学教育的支持和投资,通过跨学科概念、科学与工程实践以及学科核心思想共同帮助学生建立对科学的理解,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会人员合影

      研修项目为期四天,将围绕“基础科学教育的育人目标”“科学教学的课程建设”“科学教育的教师培养与学生评价体系”“科学教育的资源建设”等主题举办四场工作坊,并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参训学员亲身体验优秀科学教育建设学校的实践,深入了解其科学教育的具体实施,拓宽国际视野、激发创新灵感。

      本次研修项目旨在提升校长在科学教育领域的领导力和管理水平,内容涵盖科学教育的国际前沿理念、科学教育学校实践、学校科学教育的规划与实施等多个方面,提升科学教育全局谋划能力,推动区域科学教育发展,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根基,共同绘制科学教育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