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新雅艺术人生,四代人的传承——霈然在京二十年艺术人生

光明网 2024年05月28日 10:05

      初夏时节,闷热的北京,迎来了一场小雨,喜雨迎贵客,“霈然在京二十年艺术人生专访暨《天台新雅》黄梅戏演唱会”发布会在北京桐国府如期举办,高朋满座。

      本次发布会的主人公,正是优秀的新派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陈霈然,一曲《春江花月夜》开场,他以独有的黄梅戏唱腔及娴熟的古筝演绎呈现给观众,古筝如泉水潺潺,清澈动人的演唱更是细腻绝妙,瞬间就能把大家带入一个花团锦簇、月明星稀、人与自然融合的情境里,深深的折服了现场每一位观众,掌声雷动!

      家族戏曲血脉传承,艺术之路坚韧不拔

      在当下经济、文化、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一位艺术家的坚守与执着显得尤为可贵。陈霈然,这位深受家族戏曲血脉熏陶的艺术家,用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书写着自己的传奇人生。

      陈霈然的家族戏曲传承可谓源远流长。从外曾祖父起,便是徽班的老艺人,将戏曲艺术代代相传。奶奶在戏班的熏陶下,与爷爷一同成为黄梅戏班社的重要艺人,并与著名导演陈怀凯先生有过紧密的戏曲合作,奠定了黄梅戏的重要地位。母亲的艺术熏陶更是让陈霈然自幼便沉浸在戏曲的世界中,家族四代人为戏曲艺术的付出与坚持,成为他艺术道路上最坚实的支撑。

      然而,艺术成长之路并不平坦。儿时的他哼唱黄梅调,却常常遭到他人的嘲笑;怀揣着对音乐的热爱,却因家庭经济原因无法支付高昂的学费,音乐梦想一度陷入停滞。然而,命运似乎总愿意给坚持者留下一扇窗,陈霈然在家人的支持下,转而投身美术学习,直至高中时期。

      高中时期,陈霈然心中的音乐梦想再次燃烧。他毅然决然地选择改学声乐,开始了一段全新的艺术征程。面对识谱、音乐理论等基础知识,他毫无畏惧,一个音一个音地自学,从视唱练耳、钢琴到演唱,他不断突破自我,挑战极限。

      然而,学习之路并非坦途。高考时,陈霈然虽凭借努力考入了一所学府,但并未达到自己的预期。然而,这并未击垮他的意志。他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坐着绿皮火车,住着简陋的床铺,吃着方便面,坚持每周前往南京求学。这份坚韧和毅力,让人深感敬佩。

      毕业之际,陈霈然怀揣着梦想来到北京,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成功考入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这是他艺术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实现梦想的起点。

      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期间,陈霈然遇到了许多人生中的重要导师和艺术上的贵人。他们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使他在艺术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同时,他也开始深入挖掘家族传承的黄梅戏艺术,那份血脉中的情感被彻底唤醒。

      自此,陈霈然便与黄梅戏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全身心投入到黄梅戏的学习和传承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力求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发扬光大。他的表演风格独特,将主流文化与黄梅戏充分融合,用真挚的情感面对大家即为艺术魅力之所在。

      黄梅传承,飘香万里

      在黄梅戏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兴盛与低谷的轮回。然而,随着《黄梅飘香》的问世,这一传统戏曲形式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梅开四度,陈霈然以其独特的嗓音和卓越的表现力,将这首作品的戏曲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引领黄梅戏进入了一个新的兴盛期。

      艺术无国界,尽管语言和文化背景各异,但人们对艺术的感受却是相通的。《黄梅飘香》经过广泛传播,不仅在国内受到热烈欢迎,更跨越国界,传至德国,甚至被用作授课范本,展现了黄梅戏的国际影响力。陈霈然深知,作品的吸引力在于其内在的美感和情感共鸣。他强调,艺术需要不断创新与变通,只有打动人心的作品才能长久地留存在人们心中。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陈霈然致力于打破曲种之间的壁垒,将黄梅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创造出全新的演绎方式。他相信,这样的尝试能让人们更深入地体会戏曲中细腻的情感表达。同时,他也强调艺术家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学识和文化底蕴,以更好地赋予作品灵魂和深度。

      2023年,陈霈然代表黄梅戏剧种在北京“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进行首秀,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年7月14日,他在安庆举办《天台新雅 皖派唱腔》黄梅戏演唱会,回馈家乡的父老乡亲。他发布群星演绎的《黄梅飘香》合集,让更多人感受艺术的丰富性和每位艺术家的独特性。

      除了艺术表演和创作,陈霈然还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他受聘于北京东方红学校担任艺术中心校长,为学校基础课程引入黄梅戏内容,旨在让广大师生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这一举措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各学校综合素养课程安排树立了榜样。

      陈霈然的艺术成就和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北京安庆商会等组织也给予他全力支持,共同推动家乡戏曲的传承与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艺术家,将传统艺术带到更广泛的群众生活中,让民族传统文化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