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青音】从“变”与“不变”中看“一带一路”十年蝶变

光明网 2023年10月24日 11:06

      作者:权达(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副院长)

      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主旨演讲。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这个里程碑式的时间节点上,习近平主席的演讲站在历史的高度,以俯览全局的视野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既往成就做出全面回顾,对宝贵建设经验做出深刻总结,并面向世界各国做出一份郑重庄严的承诺。通过习近平主席的此次演讲,以及他此前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出“一带一路”建设在10年风雨兼程、砥砺奋进过程中的“变”与“不变”。

      “变”的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从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不断向外围扩展。如今,“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这是过去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具体体现。“一带一路”倡议以古丝绸之路沿线为起点,但其所具有的开放包容性,决定了它必将向世界其他地区辐射。经过10年的合作拓展,非盟已成为第一个与我国签署“一带一路”规划类合作文件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几乎所有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都与我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非洲目前已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拉美地区自2017年被正式纳入“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以来,已有22个国家与我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拉在诸多民生领域顺利开展一系列合作项目,巴拿马阿玛多尔会展中心、秘鲁的钱凯港、阿根廷的“基塞”水电站等一批大型项目成为中拉“一带一路”合作成就的样板与典范。

      “变”的是“一带一路”建设从规划蓝图落实为一项项具体成果。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用生动的语言勾勒出这样的动人画面:奔行在铁路上的列车,驰骋在公路上的汽车,联通各国的空中航班,劈波斩浪的货轮,快捷方便的数字电商;一座座水电站、风电站、光伏电站,一条条输油、输气管道,越来越智能通达的输电网络……“‘一带一路’合作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把规划图转化为实景图,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合作结出了丰硕果实。众多参与共建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享受到了切实的合作红利。通过务实合作,实现各国共赢和共享发展,这正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所在。“‘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随着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中欧班列、中老铁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的落成运行,标志着“一带一路”建设在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之后,已经从谋篇布局、协商共建的量变阶段提升到合作共赢、效益共享的质变。

      “变”的是“一带一路”建设从基础设施框架共建发展至技术、标准、规则和民心互通。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指出:“‘一带一路’合作从硬联通扩展到软联通。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指导原则。”基础设施“硬联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开展合作所需的制度框架、规则标准、资金融通、民意基础等合作环境同样不可或缺。此次高峰论坛上,不少国家代表也提出希望就建立更加有利于经济活动的营商环境与中方开展共建。10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目前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2份自贸协定,与65个国家标准化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7份标准化合作协议,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心相通也是至关重要的软联通。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教育、文化、体育、旅游、考古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设立了“丝绸之路”政府奖学金,打造了“鲁班工坊”“光明行”、菌草等一批“小而美”合作品牌,切切实实加强各国民心相通工程。

      “不变”的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继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定决心。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指出:“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而“一带一路”正是实现这一宏大目标的重要实践平台。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摈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中国愿继往开来、勇毅前行,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迎接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变”的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所蕴含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中国智慧。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指出:“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只要各国有合作的愿望、协调的行动,天堑可以变通途,‘陆锁国’可以变成‘陆联国’,发展的洼地可以变成繁荣的高地。” 10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一直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这一原则之思想基础牢牢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土壤中。习近平主席曾引用孟子名言“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来说明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他也曾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学习,强调“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正是这种见贤思齐、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正是通过交流互鉴,才能让文明充满生命力。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应该是成员国的合唱,而非独唱。

      “不变”的是“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历史人文精神的汲取与弘扬。“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与认同,成为具有包容性的巨大发展平台,离不开它背后深厚的历史渊源与人文基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习近平主席一直十分重视“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与时代内涵,曾在多个重要场合对此加以论述。在2017年举行的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他就曾指出,历史上东西方交流的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近平主席在此次演讲中讲到过去10年值得总结的经验时,再次提出这一观点,揭示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正是根据古代丝绸之路留下的伟大财富和宝贵启示,与各国人民的发展诉求相结合,让丝路精神继续发扬传承,历久弥新。

      “不变”的是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向世界做出的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习近平主席曾这样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诚心诚意对待沿线国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我们不需要拍胸脯、夸海口,而是要诚恳、严肃地兑现承诺。言必信、行必果。”这一指示,已成为检验“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成效的基本要求与合格标准。在此次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在这里,我们看到不是笼统的方案,而是一个个明确的目标、一组组具体的数字: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各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丝路基金新增资金800亿元人民币;实施1000个小型民生援助项目;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到2030年为伙伴国开展10万人次培训;未来5年把同各方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扩大到100家……一桩桩、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工作安排,充分体现出我们在“一带一路”合作中对成员国一以贯之的诚意,以及恪守承诺、说到做到的负责任态度。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之际所作出的重要实践总结和理论探索,也是我们在下一阶段高质量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理论指导和精神指引。新的征途已经在眼前展开,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主旨演讲精神和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新闻表情排行/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