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术动态导读】戚聿东:大力发展数字技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光明网 2024年06月04日 13:33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宏观经济治理、新质生产力、中华文明、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思政教育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刘伟:基于中国宏观经济实践的“宏观经济治理”】

      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刘伟指出,在概念上区别于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宏观经济调控”,基于中国宏观经济实践的“宏观经济治理”,是一个更为丰富完整的体系。在体系结构上,“宏观经济治理”既包括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还包括整体的宏观经济制度,特别是伴随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宏观经济制度和调控机制也在不断调整,这种调整和变化对宏观经济政策及宏观经济治理的有效性产生了极为深刻的积极影响。在政策工具上,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总量政策,而且包括结构政策,同时还包括改革政策。在调控方式上,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方式既包括需求管理,也包括供给管理,强调在不同发展阶段根据宏观经济失衡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矛盾主要方面的转化,来选择宏观经济管理的战略方向,同时强调把握好需求与供给的内在联系,形成供需双向协同发力和良性互动。

      摘编自《光明日报》

      【戚聿东:大力发展数字技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认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大力发展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我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加强数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层面,加强数字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强化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在加快数字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层面,加快数字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数字基础设施。在发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作用层面,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等多重优势,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加快多元数据融合,促进生产工具创新升级,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杨艳秋: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杨艳秋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特性,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其一,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同时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其二,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同时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一种革故鼎新、不断转化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其三,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和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其四,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世界上绽放光彩,为一些后发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别于西方的经验和启示。

      摘编自《经济日报》

      【何畅、沈开艳:以高质量发展带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何畅、沈开艳指出,研究显示,高科技产业和数字经济能够带动大量高技能人才就业,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可以增加更多的高附加值就业岗位。新形势下,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带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积极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一是以现代化人力资源体系解决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针对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加强职业教育与具体产业需求衔接,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二是以差异化就业支持政策保障不同群体包容性就业。在青年群体就业支持方面,政府与企业可合作推出青年见习与实习计划,帮助毕业生和青年求职者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在农民工群体就业支持方面,制定实施城市融入计划,帮助农村转移劳动力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和就业市场。三是以现代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通创业就业制度性障碍。在更高起点推进服务型政府转型,优化行政审批和服务,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版权保护等服务,保障创新成果的权益。四是以人性化劳动权益保护营造规范有序的就业环境。健全劳动法律法规,确保劳动者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并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检查,以确保劳动合同履行。同时,用好劳动争议调解机制,为劳动者和企业提供公平、公正、及时的劳动争议解决渠道。

      摘编自《解放日报》

      【程宗宇、巩红新:用数字化培育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宗宇、巩红新表示,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新时代思政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数字化发展的战略契机,用数字化培育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一方面,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场景的虚实融生。借助迅猛发展的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数字技术,打破时间空间和“身体在场”对思政教育活动的掣肘,催生一个视听共振、虚实融生的全新教育空间。另一方面,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过程的多元交互。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塑造的去中心化、扁平化传播格局有效打破了阶层、身份、知识等因素造成的区隔,促使信息传播主体变得广泛而多元,每个人围绕思政教育内容议题均拥有平等发声和讨论分享的机会。同时,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内容的精准分发。运用数字技术全面收集和抓取教育对象在数字空间中搜索、浏览、点击、转发、关注、点赞、评论等过程中无意识留下的海量行为数据,以此深度挖掘、分析和预测教育对象的兴趣爱好、立场观点、情绪情感、利益诉求、行为趋势等数据信息,进而建构起多维度、可视化的“数据画像”,能够最大限度提升思政教育内容供给和接受的效能。另外,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评价的智能变革。数字技术支撑的思政教育评价通过对海量、多样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促进思政教育评价的客观化;利用大数据、深度学习、强算力等数字技术手段对教育对象思想变化和行为痕迹的建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提升思政教育评价的精准化;数字技术具有的智能化分析、即时性反馈和强预测性功能,能够及时有效地跟踪记录和动态监控教育活动的过程,提前预判教育评价结果,增强思政教育评价的动态化。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新闻表情排行/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