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青音】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光明网 2024年06月25日 16:12

      作者:程欣炜(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王子敏(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对企业创新的科学理解,在于借助新技术、新模式的内在活力,激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政策不断丰富和完善,从最初支持技术改造,到鼓励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策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前瞻性不断增强。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要求“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规划出一条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标,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为抓手的有利路径。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现实背景

      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是驱动企业创新活力的逻辑原点。随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生动机激发出企业创新的强大活力。当前阶段,企业创新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的技术进步,而涉及到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质量,以适应人民群众对生活资料的新需要和高要求。

      创新要素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创新活力的首要因素。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创新企业的存续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重大挑战。创新研发和转化的流量反馈特征加剧了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和高不确定性,迫使企业扩大资金投入规模来支持市场调研和产品推广。资金短缺不仅限制了企业研发进程,还间接影响到企业吸引和留住技术人才的能力,导致人才向非技术部门转移,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创新潜力。

      全球化竞争与合作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历史机遇。全球化竞争拉近了企业与先进技术、优质产品和高效生产方式间的距离,也使企业深刻理解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倒逼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寻求新技术、新产品和新需求,争取生存和发展空间。而全球化合作则为企业提供了创新资源和平台,促使企业建立更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信息,分担创新风险和成本,鼓励和引致更大胆的创新尝试。全球化带来更多元的市场需求偏好和更复杂的制度环境,国际规则体系正极力限制新兴经济体发展和创新重心向东转移,释放企业创新活力是扩大我国创新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路径。

      企业创新活力对新质生产力的动态赋能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多目标的系统性突破,围绕全要素生产率的阶跃式提升这一理论核心,企业在实现“新”(创新驱动)与“质”(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耦合过程中,必然存在与自身创新定位自洽的创新活力。正确认识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活力差异,深刻理解“两个毫不动摇”的创新主体定位,对企业有机衔接新质生产力系统至关重要。

      发展中、差异化、相对立的创新活力是企业形成和运用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企业会根据固有禀赋和经营目标而理性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方式。在任一时点上,仅少数企业直接形成新质生产力,而绝大多数企业在跟随、应用和集成新质生产力。正是对创新活力的辩证认识引致了企业与新质生产力在创造、转化、组合和迭代等不同维度上均能有机衔接,并通过市场反馈而保障其动态先进性。

      创新活力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企业主观能动性。寻求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内在意愿是驱使企业主动扩大创新投入的关键动机。家国情怀、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因素难以被精准衡量,限制了创新活力在经济市场中的显性化,但其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强大的价值引领作用,引导企业创新目标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一致,促使企业持续自我革新和承担创新风险。

      运动式科技创新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反而损害企业长期创新活力。创新意识不能改变创新要素的第一性,新质生产力的元创造性特征决定了其较少受到外部要求或压力的正向影响。集中化、大规模的创新活动可能带来短期科研突破,但会造成创新要素的饱和化和创新成果的同质化,经人力资源错配而形成一种急功近利的创新误区,最终损害基础研究和持续探索的创新活力。

      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提升企业创新活力

      锚定创新战略,营造创新环境。提升企业创新活力应以构建全面支持创新的生态系统为核心。第一,国家须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制定和锚定清晰的科技发展战略,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支持。创新政策包括但不限于对研发活动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以及对研发投入的量化宽松、灵活配置等弹性措施,为重大科技攻关和民营企业转型提供兜底机制。第二,加大对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资金投入,培养和吸引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和创新管理人才,高度重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文化引导和价值塑造,为企业提供强大的创造力支持。通过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确保企业的创新成果获得法律保护,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第三,推动国际、省际和跨产业、跨部门的科技交流与合作,识别、引进具备潜在新质生产力属性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指导地方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为企业提供更加宽松和便利的创新场景。

      盘活创新资源,优化创新服务。明确地方政府作为新质生产力培育者、发现者和保护者的身份,打造数字化的“纽带式”创新服务体系。第一,地方政府应根据宏观战略和微观禀赋,多维度、多角度地理解地方产业和企业在新质生产力创造、转化、组合和迭代上的定位,制定和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政策,特别是灵活的研发补贴和土地使用政策,有针对性地激发不同性质和规模企业的创新意愿。第二,地方政府须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加强前瞻性基础设施建设,主动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物理环境,促进信息流通和资源共享。第三,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创新服务意识,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与地方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纽带式”创新场景,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网络,统筹弹性政策、创新要素和市场需求,促进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同时,提供数字化的创新服务和支持,直接帮助或促成相关部门帮助企业解决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凝聚创新共识,深化创新管理。新质生产力拓展了创新的质量维度,对企业的创新文化和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企业应积极培育和凝聚健康有序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共识,建立长短结合、理实结合的创新激励机制,促成乐于钻研技术、甘于长期投入、勇于反复试错的创新氛围。加强与外部机构的开放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技术互补,拓展创新视野和合作空间。第二,企业须以新质生产力中的“新”“质”深度耦合为理念,优化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提高经营决策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建立健全适合企业经营目标和定位的风险管理机制,对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确保高质量创新活力的持续可控。第三,企业须以市场需求为基础,通过市场研究和用户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与服务,确保创新成果能够满足实际需求。同时,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知识产权特征,重视自主创新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部门建设,逐步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的技术积累模式。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21BJY165)的阶段性成果】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新闻表情排行/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