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崇拜学看今日中国教会的“敬拜赞美”现象_20150407_181110

查字典文档网

      从崇拜学看今日中国教会的“敬拜赞美”现象     近十年来,“敬拜赞美”开始在中国一些教会(特别是城市教会)盛行,最初是在青年聚会或教会一些节庆的联欢活动上出现,而后有些教会在主日崇拜也采用。在教会传统中,崇拜基本上是庄重、肃穆的气氛,而“敬拜赞美”的热闹、喜庆可以说是崇拜史上的突变,并不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值得去思考、探讨的问题。本文无意探讨个人喜好的赞美方式,而是要思考在教堂这个特定的神圣空间里、在公共崇拜(集体崇拜)中“敬拜赞美”是否合宜的问题。      一 、今日教会的敬拜赞美现象概况:     特点:     今天在中国教会出现的“敬拜赞美”现象几乎是海外版的照搬,特点非常相似,“新、速、浮、简”四个字可以用来概括今日“敬拜赞美”现象总体的特征。     (1)现象特点:“在聚会过程中,会众颂唱大量诗歌……有时,他们将由数首诗歌组成的混合曲连续地反复颂唱。”“把歌词印在程序表上或用高射投影器把歌词显示在墙壁上。” “喜爱拍手、举起手臂、跟着音乐摇摆及高声呼喊。” “通常由圣乐传道人带领会众歌唱,尽管愈来愈多教会采用由数字歌手组成的敬拜小组。”“唱歌时间约二十至三十分钟,边唱边拍掌,或加上各种能表达歌词意思的身体动作,有时呼喊‘哈利路亚’,把歌唱推上高潮。这种歌一般简短、重复,会众一学就会,称为‘赞美歌’。” 有时也有舞蹈。     (2)音乐特点:     歌词:“这类歌词倾向较为主观;较多灵修而缺少教诲;富于情感而较少认知。” “这些歌很多也引用经文,所以喜爱者认为内容的信仰纯正可靠。但是着重的似乎是个人,不是会众群体,单数字居多:‘我……他’,不是‘我们’”。喜爱“将神人格化”,着重“人际关系神学”。     曲调:音域都不宽,容易唱,旋律柔美,“节奏十分分明”,“曲调有照民歌的,有的是摇滚乐的。”     乐器:“音乐伴奏通常是钢琴 、电子琴与数码合成器的搭配。使用配备结他与鼓的支持乐队在这些聚会中已变得普遍。音响效果接近摇滚乐或柔和的流行音乐。”较少单纯“用风琴或钢琴弹出伴奏。……可以击鼓,令人兴奋。”     2、由来:     (1)营幕聚会诗:1800年,美国长老会的牧师麦格里地(James Mc Gready开始“营幕聚会”(Camp meeting)。为适应露天聚会的需要,传道人创作了一些短歌,在聚会中教唱。这些歌大多数有副歌,副歌突出主题、简单、重复、易学易背。“营幕聚会的音乐工作者多半用民歌或仿民歌的调子配曲。”其中许多诗歌成

      为世俗的歌曲。     (2)美国六十年代的耶稣运动:“敬拜赞美源于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流行的观念。许多人觉得传统崇拜形式已没有感染力。另一方面,人们也追求与圣灵直接亲近的关系。不少人觉得若要接触生活在后基督文化的人,就必须透过音乐,也必须不拘礼节、不拘形式。”而“一九六0年代,灵恩运动及敬拜赞美,几乎同时发生……这种新的敬拜目的,乃是要恢复从前五旬节教派,那种高度情绪化的崇拜方式”。“六十年代初,由盖德(Bill Gaither)所带领的见证音乐兴起”。“这种音乐因‘耶稣运动’(或“青年归主运动”)而产生。 “开始时会众唱的是福音圣诗的副歌,正歌不唱,后来教会的音乐人干脆创作‘小圣诗’”。 “到了六0年代末期,……‘青年音乐剧’出现――综合世俗风格的歌词与音乐、戏剧、舞蹈等。”“偏爱短歌的现象,于八0与九0年代,再一次复出,只是歌词内容不同,名称也改为赞美与敬拜音乐(Praise and Worship music)“。     (3)与黑人敬拜相关:黑人敬拜“在讲道中所表现的活泼而实时之反应。对讲道论点口头上的认同”,“黑人灵歌以其哀怨的旋律、恳切的歌词,展现出对上帝的灵的敏感度”,“经常采用鼓及其它节奏感的乐器”,“鼓励及诱导会众作出诸如举起双臂、拍手、闭起眼睛及摇摆身体等反应”。“黑人灵歌的旋律可以即兴增加装饰,在钢琴伴奏上更着重节奏。黑人教会唱诗时甚至加上打击乐以加强节奏感。黑人唱诗时,常常会加上呼喊、顿足和鼓掌的动作和喊‘哈利路亚’和‘阿们’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喜悦和赞同。”     (4)与灵恩派崇拜相关:“灵恩派崇拜仪式中的唱诗、信息、祷告,是要让参加聚会的人,体会自由、即兴与喜乐的属灵经历,……音乐扮演重要的角色,会众唱的大都是歌词来自圣经的赞美短歌,以投影机将歌词打在字幕上或墙上。负责带领聚会的是‘崇拜组’(worship team) :一位领诗,几位手拿麦克风的助手,以及弹奏吉他、打鼓、弹电子合成器等人员。唱诗的时间通常历时二、三十分钟之久,一面拍手、跳舞,一面歌唱,有愈唱愈兴奋的现象。”     (5)受流行音乐的影响:“二十世纪后半叶,……摇滚乐以其强劲的节奏和音量与充满反叛的精神吸引并风靡青年一代。教会……也间接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四十年代,布道家葛理翰邀请流行歌唱家在布道会上演唱,他的音乐指挥Barrows在布道会上也大胆选用接近流行音乐风格的福音诗歌和短歌。”“四十年代,John Peterson模仿好莱坞电影歌曲风格创作诗歌,轰动了福音派的会众。”“六十年代

      William和 Gloria Gaither(夫妇)用乡村音乐和西部音乐风格写福音诗歌,并在全国巡回表演,受到各地听众的热烈欢迎。又如灵恩派的崇拜队,手持麦克风,用吉他、手鼓(铃鼓)、钢琴或电子音乐合成器伴唱的形式,正是流行音乐在舞台表演的形式。……部分作曲家也用流行曲的节奏和风格为圣诗或短歌谱曲。”“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英国教会的作曲已有倾向‘轻音乐’、‘流行音乐’和‘民歌’的迹象”。     (6)“崇拜即是庆祝”运动的影响:“‘崇拜即庆祝’运动约在一九六0年始于英国,一九六五年左右传到美国,直到全世界。”“他们认为,崇拜就是一种欢乐庆祝(Worship is celebration)的活动。“崇拜应当体现出基督徒享受生活的乐趣。”“甚至主张在崇拜聚会前,人们可以喝咖啡和交谈,也可以互相接触甚至拥抱,不必坐在板凳上不动。     (7)“教会增长派”:二十世纪后期,出现“教会增长派”,他们为吸引人到教会,主张用短歌代替圣诗,用现代的音响合成器、鼓或其它管弦乐器来代替管风琴。他们“在崇拜队的前面加一人独唱表演,独唱时除了用唱歌表演的动作,还可以用摇滚乐风格的动作。”     (8)“敬拜赞美”诗歌的开始:“是一九六八年由纽西兰的戴维与葛瑞特(Gale Garratee)两人所写的圣经短歌开始的,由……‘简短诗歌’,配合灵恩运动而产生。”     (9)韩国“敬拜赞美”:“此一全名为‘万国敬拜与赞美’的活动,乃于1987年1月,由汉城的一群基督徒发起。”“韩国的‘敬拜赞美’则较属于团队的带领,其音乐与诗歌大部分也都由美国引进。”     (10)美国‘敬拜赞美’:“早在1984年,美国就已经在‘纯全音乐’(Integrity Music)的理想下,发展出美国式的‘敬拜赞美’。他们用以赛亚书六十一章11节:‘使公义和赞美在万民中发出’为基础,号召基督徒要藉由万民的赞美活出敬拜生活,共同经历上帝的同在。……发行了许多敬拜赞美的音乐带,同时成立‘国际敬拜团队’(Worshi p International)在各地展开‘敬拜赞美’的服事”。“美国式的‘敬拜赞美’比较随性、自由且略带灵恩的味道。”     从以上这些崇拜方式,或多或少都能看出一些今日中国流行的“敬拜赞美”现象的影子。     确实的,要讨论“敬拜赞美(Worship and Celebration)”这个主题是难的,它涉及到音乐,而“音乐的本质是神秘和抽象的,是一种超越的语言,因此很难用文字去形容音乐。”而圣乐与崇拜直接相关, “圣乐离不了崇拜,也离不了‘荣耀神’,这是圣乐的目的。”所以谈圣乐要先论崇拜。我们只能努力从崇

      拜的神学和意义方面来对照,判断其在今日教会的崇拜中是否合宜。      二、崇拜的定义、历史与神学:     1、崇拜的定义:     基本定义:Paul W.Hoon:“基督教之礼拜乃是上帝借着耶稣基督来启示他自己,以及人们对他的响应与行动。”     (1)崇拜的物件:是上帝。敬拜是“古老英文weorthscript 的英文缩写,音译为worth-ship,意谓‘有价值’的。” 崇拜之所以有意义,首要的是因为崇拜的对象是有价值的(worthy),意即配受我们的敬拜(worship)。”     (2)崇拜的主体: 是人。“崇拜是人对神自己启示的响应”。最合宜及有益之回应就是献上崇敬的爱慕。崇拜是集体行为,如圣公会的公祷书所说的,“我们如同神的家庭,一起来到父神面前。”     (3)崇拜的目的:“荣耀神,带领会众进入一个有意义的崇拜境地去。”     (4)崇拜的地点:是教会。“有一件事工必定以教会为中心地――崇拜”。     (5)崇拜的媒介:是礼仪。 “‘礼拜’,是指以礼仪来敬拜”。     (6)崇拜的心态与氛围:敬畏、严肃、安静。“惟耶和华在他的圣殿中,全地的人都当在他面前肃敬静默。” “神的呼召是要我们来到他那荣美、可畏的敬拜中”。“真正的敬畏是美丽的,它出于敬拜、爱和尊崇”。     (7)崇拜的内容:聆听圣言、祈祷、赞美。马丁路德:“我们聚集是为了要聆听及研讨神的道,并借着唱歌、祈祷赞美神”。     (8)崇拜的意义:     骆维道:礼拜的意义有四点:“1、共同的礼拜是在感谢与赞美。2、礼拜是在回忆与重述我们的信仰。3、礼拜是诚实地面对信仰。4、礼拜是会众聚集共同代求。”     2、崇拜的历史:     公共崇拜主要有:会幕/圣殿崇拜――会堂崇拜――基督教崇拜。     (1)崇拜过程:     旧约:敬拜“由亚伯拉罕及其后裔所做之原始祭坛及自发的祭祀,发展到摩西所指定之节期与逾越节庆典,以致精心策划之会幕及由戴 维所编排的全面音乐项目”,以及圣殿体验上帝临在的神圣、庄严的崇拜,“不过,最后的转变却产生于国家因拜偶像及叛逆而遭受的审判。”     两约之间:“以色列于主前587年亡于巴比伦。巴比伦摧毁所罗门王所建造之耶路撒冷城及圣殿。”“某些被掳之人在五十年后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城墙与圣殿,但他们的敬拜模式已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献祭与音乐为诵读律法、念诵祷文及吟唱诗篇所取代。……百姓认识到高举律法及竭力持守它是未来避免上帝发烈怒的途径。”    “被掳后,以色列之敬拜中心转为地方会堂,……会堂崇拜开始时以赞美为主,宣召后则为一

      般祷告与背诵施玛篇(Shema):‘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申六4)祷告后即诵读希伯来经典,随后就是以所诵读之经文段落为基础的讲道。会堂崇拜有效地成为希伯来敬拜通往基督徒敬拜之桥梁。”   新约和早期教会的崇拜:主要内容有读经、讲道、信仰告白、唱诗、祷告、奉献、圣餐、问安。以耶稣基督受难及复活的事件为中心,注重圣言的宣讲。     东正教的崇拜:是“将信仰视像化的崇拜”,以建筑物的设计、礼袍、图像、壁画的运用来赞美基督,看重华美和礼仪。     天主教的崇拜:是高度戏剧化的弥撒,分为慕道者弥撒(包括读经、讲道)、献礼(奉献饼和酒)、感恩经(为饼和酒作感恩祷告)、领圣体礼(从主祭神父领饼和酒)。     宗教改革后的崇拜:主张回到早期教会,恢复宣讲圣道在崇拜中的重要地位,宣讲、重现和庆祝基督的降生、受死和复活。     (2)各时期的崇拜重点:     西乃事件:上帝与人相会,上帝话语被宣讲。     会幕和圣殿的崇拜:“上帝的同在和圣化空间、仪礼、祭司”。     会堂:“认信、祷告和圣言的教导“。     新约:“以基督事迹为共同根基”、“崇拜要按秩序而行”。     初期教会:以基督为中心,着重圣道与主餐。     第三世纪至中世纪的崇拜:东方教会仪式“隆重、庄严、华丽”;西方教会庄严朴实。     中世纪:“崇拜乃奥秘”和灵修,重视祷告。     改教时期:“重视圣道礼仪”     近现代基督教崇拜:改革宗教会“着重认识上帝的话”,灵恩教会注重个人对上帝的经历。     3、崇拜的神学:     (1)“以基督为中心的崇拜”。     “以基督为中心的崇拜即教会借着圣子耶稣敬拜圣父,颂赞圣父差遣圣子完成救赎大恩”。崇拜中重现基督参与创造世界、为堕落的世人代死、复活、并再来。崇拜中会众聚集,也是使教会“为上帝所呼召的一群人”这个理念真实化,崇拜也是等候基督的二次再来。     (2)“重演基督事迹的崇拜” 。“崇拜是透过信经、圣诗、讲道这三个叙述方法来重演圣经的史实。同时也是“整体的行动”,是“透过动作表现,以可见的、可触摸的和实质的表征,表现历史事实。”     (3)“透过形式和符号显明基督事迹的崇拜”。“公共崇拜借着有形可见的符号(sign)。靠赖圣灵的能力,在教会信众中(教会就是基督的身体),宣扬与重演救赎的工作”。     三、崇拜中圣诗的规范     “教会以Orthodox一字形容‘崇拜’,此字即是‘正规与正确的赞美’(right praise)的意思。”因此,圣乐在崇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