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震南疆的革命斗争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24年05月17日 08:09

      

——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

      曾鹏飞 党恒星

      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于广东省惠州市,建于1984年。纪念碑高16.7米,碑身宽1.8米,底座宽6.4米,碑前有6尊人物雕像,碑后有一面浮雕墙。碑身正面“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11个金色大字由聂荣臻亲笔题写。碑座其余三面是铜铸的梅花、苍松、红棉图案,象征着革命烈士的崇高品质和革命情操。碑座正面镶嵌着铜铸碑文,全文如下:

      东江地区的革命斗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遍及整个粤东。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漫长岁月中,革命斗争持续不断,革命传统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东江地区建立党组织,开展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有力地支持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第二次国内战争开始后,东江人民举行三次武装暴动,建立了著名的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和第四师,英勇顽强,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工农红军第十一军,高举革命红旗,创建东江革命根据地,把土地革命烈火燃遍整个粤东。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和粤东各地游击队依靠群众,团结爱国华侨和港澳同胞,坚决打击日本侵略者,威震南疆,蜚声海外。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勇敢作战,为配合南下大军解放广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成千上万的粤东优秀儿女在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斗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永远为后人所怀念和敬仰。为中国革命事业光荣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中国共产党惠阳地区委员会

      惠阳地区行政公署 立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日

      碑文概述了东江地区建立党组织、建立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创建东江革命根据地、打击日本侵略者等重大事件,生动再现了东江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深切缅怀了献身东江无数先烈的丰功伟绩,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深受教育。

      1927年4月15日,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州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中共东江特委和彭湃的领导下,4月和9月,海陆丰人民先后举行两次武装暴动,但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下,均告失败。10月上旬,南昌起义部队1000多人从潮汕撤退到陆丰,与中共东江特委取得联系后进入海陆丰两县交界的朝面山和惠阳中洞。与此同时,彭湃根据中共广东省委指示,积极策划准备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10月30日,彭湃率起义部队和海丰当地农军在庵前村举行暴动。几天之内,海陆丰农军与起义部队密切配合,占领了海陆丰两县大部分区乡以及惠阳的高潭区、紫金的炮仔区和五华的部分地区,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11月13日至16日,陆丰举行县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陆丰县苏维埃政府。11月18日至21日,召开海丰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海丰县苏维埃政府,通过的《没收土地案》,明确宣布没收一切土地并分配给农民,确定了分配土地的原则、标准和方法。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规。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农民纷纷起来没收地主、官僚、军阀的财产,烧田契、挖田界、平分土地。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专文指出:海陆丰苏维埃政府为“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是中国破天荒第一次的苏维埃”。1929年8月,被毛泽东称赞为“农民运动大王”的彭湃不幸被捕。在监狱里,面对敌人百般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他毫不畏惧,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于8月30日英勇就义,年仅33岁。

      1938年10月,侵华日军在大亚湾登陆,相继占领惠州、广州等地。日军登陆大亚湾3天后,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东江纵队的前身之一)成立。同年10月,曾生等回到惠阳县坪山,组建中共惠(阳)宝(安)工作委员会,组织人民抗日武装。1938年12月,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的前身之一)在惠阳县诞生。1940年9月,这两支抗日武装组成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1943年1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正式宣告成立。

      1941年6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大岭山百花洞村重创前来“扫荡”的日伪军。日军出动飞机向被围困之敌空投粮食、弹药,并前来增兵救援。战斗持续两天一夜,我军毙伤日军50多人。华南日军称这一仗“是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1944年5月,东江纵队第三、第五大队和东莞大队,与前来偷袭梅塘乡东纵领导机关的日军500多人,在马山展开激战,毙伤日军近百人。日军大队长加藤败回樟木头后剖腹自杀。1944年11月,东江纵队北上抗日先遣队和独立第二大队夜袭新塘火车站,歼灭了伪军,摧毁了仓库,活捉了日军站长阿南中佐,致使日军广九线交通中断半月。

      东江纵队是抗战时期我们党在广东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是坚持华南抗战的主力部队之一。1945年6月,东江纵队发展为9个支队和4个独立大队、11000余人。抗日根据地从东江向四面扩展,总面积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0万。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东江纵队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包括马史等3500余位指战员英勇捐躯,涌现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战斗英雄黄友、“东江游击队之母”李淑桓等英模人物。朱德在党的七大所作的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将包括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等在内的华南抗日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1949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与闽粤赣边纵队、桂滇黔边纵队联合发表宣言,宣告粤赣湘边纵队在惠东成立,旋即对东江各地的部队进行改编。为了迅速建立和巩固以东江、韩江为中心的战略基地,粤赣湘边纵队发动春季攻势,歼灭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四师师部和保五团,先后解放龙川、五华、连平等县城。1949年7月之后,粤赣湘边纵队各部队乘胜出击,迅速解放了江南、九连、江北和五岭的广大乡村和10余座县城,解放人口增至400余万,作战部队从初期的470多人发展到后来的3.8万余人,建立了400多万人口、纵横千里的解放区,为解放华南作出了突出贡献。

      (责编:代晓灵、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