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冷空气影响,重庆高海拔地区飘起了雪花。2月23日上午,家住重庆市江津区柏林镇东胜村的村民李长智推开窗,欣赏着漫天飞舞的雪景。“以前,特别是夏天,我家的窗户时常是紧闭着的。”为何不开窗?原来,李长智家正门前分布着两条露天污水沟。一到夏天,污水沟流经的水量不仅大,还会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 重庆为培育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施的“满天星”行动计划,不仅吸引了很多软信创业者在渝投资落户,还推动了重庆一大批既有的软信企业加速做大做强。去年,重庆新引进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6900余家、累计达3.8万余家,新增从业人员近10万人、累计达35.6万余人,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152.1亿元、同比增长12.8%。

  • “这盆杜鹃的造型不错,帮我再多选几盆……”正月初九,重庆市南岸区南山街道双龙村,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山盆景技艺”传承人张乾川的庭院里,一早就迎来了参观挑选盆景的客人。“在重庆,只有在双龙村才能找到满意的杜鹃、罗汉松、金弹子等盆景。我准备挑选十多盆杜鹃,放在上海客户的新居庭院里。”前来选购盆景的客商李先生说道。

  • “开工大吉!”2月18日上午,重庆市铜梁区虎峰镇久远村18号乡村振兴车间,村民们忙着对操作台上的竹签筛选、捆扎、打包、装箱。车间外,运货的卡车正等着将这批竹签装载上车。装车后,这些竹签将长途跋涉,通过新疆红其拉甫口岸出关,最终到达巴基斯坦。

  • 新春佳节,合家团圆,正是用电的高峰期。在一座座高压电塔下、一条条输电线路中穿梭巡检的电力巡线员,犹如“光明使者”,为电力线路“看诊把脉”,守护着万家灯火。在重庆市巫溪县的兰英大峡谷里,有3座山峰薄如刀片,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作——刀片山。在险峻的刀片山山脊上,矗立着一座座电塔。

  • “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春节期间,在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民安大道站内,站务员曾飞月快步走向一名正左右观望的老人,询问其是否需要帮助。得知老人不知道所到目的地应该走哪个出站口时,曾飞月略加思索,便给老人解了惑。

  • 2月10日,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在热火朝天地张罗着团年,而在重庆市北碚区和渝北区交界的大山深处,有一对85、90后的年轻师徒仍在坚守岗位。相国寺储气库,是国家天然气管网中卫—贵阳联络线上的重要配套工程,也是京津冀和川渝地区冬季天然气调峰保供的“压舱石”。

  • 2月10日,大年初一,在众人享受团圆感受久违年味时,医院里一群医护人员正在岗位上忙碌,守护着喜庆节日里的万家健康。在重庆大学附属沙坪坝医院(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医院),一对新婚夫妻选择在春节值班。丈夫是超声医学科医生李勇军,妻子是急诊科护士张明丽。今年1月,夫妻俩刚领结婚证,这是他们新婚后第一个春节。

  • 春节,是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游子归家、走亲访友、外出旅行……每年这个时候,重庆西站里总会变得熙熙攘攘。为保障旅客平安出行,重庆西车站派出所民警牟浩每天上岗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好一天工作的情况收集,重要时段、重点列车、注意事项等,都整齐地记录在牟浩的笔记本上。

  • “今天我们将对±800千伏建苏线1380号塔至1383号塔开展冰雪特巡,大家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巡视路上要注意安全。”2月9日除夕一大早,国网重庆超高压公司渝东南分部输电运维班班长黄亿锐向工作班成员交代着当天的工作和注意事项。

  • 5、4、3、2、1!10日凌晨,甲辰龙年到来,重庆轨道列车司机张鑫开始执行收班列车行车任务。她驾驶着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列车,从龙头寺驶向九公里方向,驾驶室外城市夜景灯光璀璨,张鑫在驾驶室里轻声对自己说了句:“新年快乐。”

  • 2月3日,夜幕降临,寒冬的风从车窗外吹过,灯火照亮山城。货车司机刘为为送完最后一个订单后,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记下订单时间、费用等信息。用车轮丈量重庆,是货车司机刘为为每天的日常。他随身携带的“幸福账本”见证了他今年的收获:月均流水达到16000元,除去货车充电费、日常跑车餐费等必要支出,今年能挣17万元左右。

  • 洗澡,对年轻人来说或许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这是一件费心费力、又可能存在危险的事儿。但是,清清爽爽过年却是这些老人最简单的期盼。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位于重庆九龙坡区石桥铺街道柏林养老服务站的助浴点,最近也迎来了洗澡高峰。

  • 2月3日,23点30分,张甲震所在的新能源汽车机电维修车间,依然灯火通明。检查完底盘、灯光、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的状况,张甲震抬起头,看见机电车间另外几个工位上,技师们同样在埋首忙碌。

  • “来,开门大吉。”推开贴好福字的大门,重庆市万州区长滩镇太白溪村村支书梁先进一行为村民佘中华的新家送上新年的祝福。走进屋内,家电、厨具、生活用品等一应俱全,阳光透过窗户,把屋子映照得暖意融融。

  • 新春将至,对于常年坚守一线的考古工作者而言,这也是他们从大山、江边、森林等考古一线“回家”汇报工作的日子。2月1日,2023年度川渝地区重要考古发现报告会举行。这场以两地2023年考古重要成果为背景的活动,开启了一场关于考古的特别“联欢”。

  • 1月31日,重庆迎来了新一轮雨雪降温天气。中午11点过,78岁的胡帮玉和老伴来到位于重庆大足区龙滩子街道的长者食堂,看看今天中午吃点什么。“来个红烧丸子、烧白,再来个儿菜。”胡帮玉和老伴各自选了自己喜欢的菜品,便落座就餐:“年纪大了本来就不想做饭,这几天天气冷了,更不想动。食堂解决了吃饭这个大问题,菜品有保障,味道也可口...

  • “瞧,这是我刚买的龙兴镇龙筋豆干,一共8斤。”听说有各个乡镇的特色农产品展销,2月2日,家住重庆市渝北区仙桃街道和庆路社区的胡国伟早早地就来到了“赶集”现场,“春节要到了,正好给家里备点年货。”

  • 坐高铁、换大巴,73岁的陈玉民睡了不到5个小时,兴冲冲地爬起来,洗漱、扑粉、描眉……“老板,我请一天假,有重要的事。”56岁的周仕华早上6点起来,拉伸筋骨、活动手腕,戴上帽子,头也不回地扎进薄雾里。

  • 1月30日,重庆璧山区丁家街道黄家坡,一颗儿菜被一双大手砍下放进了背篓里。这一天,它要离开“主人”——种植户邹利,开启它的餐桌之旅。眼下,正是川渝特色蔬菜——儿菜上市的季节,今年,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的“璧山儿菜”迎来丰收。

  • 随着中小学放寒假,重庆各航空公司每天单飞的“无陪儿童”也多起来。来自重庆航空数据统计,从1月19日至30日,该航司已累计运送“无陪儿童”520人,最多的一天进出港“无陪儿童”接近200人。把每位“无陪儿童”平安地交到亲人手中,并让他们单飞过程中不孤单,是航空公司相关工作人员的“必修课”。

  • 山中人,最晓季节更替,一股子冷风吹散了村头闲坐的村民。“下雾了,做饭咯。”重庆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4组村民郑一琼手里攥了把瓜子皮,全部扔进垃圾箱后,又检查了一道脚边有没有遗漏,才放心地回家。“老婆子我78岁了,村里啥样我没见过?”谈及村里的变化,郑一琼连说了几声好。好在哪里?“路干净了,房干净了,人心暖了。”

  • 清晨薄雾还未散尽,山路依地势蜿蜒。重庆市合川区龙凤镇米兰村的“守一”图书室里,装修工程干得火热。古稀之年的王治伦是这间图书室的主人,往常天刚亮,王治伦就会起床,收拾穿戴好,清扫地面,烧好热水泡好茶,静候着前来看书的村民。由于地面返潮不利于图书保存,王治伦考虑再三,决定趁着年前这几天对图书室进行整修。

  • 隆冬时节,长江边寒风瑟瑟。然而,位于重庆市巴南区白居寺长江大桥桥底新建的观景平台上游客络绎不绝;一旁刚落地的“星空集市”热闹非凡;街道便民服务点前,为游客提供的充电以及免费热水等服务,得到大家的赞誉。

  • “开席喽!”1月26日中午,重庆市南岸区玛瑙学校里热闹非凡,300余张大圆桌整齐排列,各色菜品冒出热腾腾的香气。南坪街道“庆余年”贺岁联欢暨第十届百家宴活动在这里热火朝天地开展。3000余位社区友邻、老党员、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等代表欢聚一堂,共尝“百家宴”,喜迎新春佳节。

  • 临近春节,眼下正是青菜头收获的季节。记者行走在重庆市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只见田间地头绿意盎然,道路两旁的木架上整齐排列着一串串新收获的青菜头。青菜头是制作榨菜的主要原料。随着涪陵榨菜享誉海内外,二渡村家家户户都种上了青菜头,也被誉为“世界榨菜第一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