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报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shekebao.com.cn提供.
  •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文)

  • 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发布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一图读懂

找准要素市场改革的突破点
往期列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国家重大经济和社会改革议题,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制度保障。要素市场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环节,要素市场化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一招,是构建统一大市场的内在要求,有助于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详细]
访谈
更多
专访曾峻:开创新时代上海文化建设新局面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上海提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这一新时代新征程上海文化建设的新使命。      新时代新征程,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原则、实践经验和实践路向,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创新时代文化建设新局面新气象的重要前提。围绕相关问题,本报专访了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曾峻教授。      《社会科学报》: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又是中西文化交汇、古今文明交融之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厚的江南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海派文化。请问上海在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上有什么优势和突出特征?    曾峻:上海提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这里的“最佳”并非指现在各方面已达到最好水平,更多是基于既有条件和未来走向而宣示的文化抱负,表达了按照最高标准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决心和信心。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各地都有自己的努力目标、有力举措。横向比较,上海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征,构成“最佳”的基本内涵或取向。    一是文化资源的融通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自信中的“文化”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而且这三个方面不是简单地板块式拼接,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整体中。从打造最佳实践地的文化基础看,上海的资源无疑是丰富的、多样的,经过长期的交汇、积淀,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已融合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有机体,现在已很难区分开来,不能囿于研究畛域或个人偏好而进行割裂。    二是文化视野的开放性。海纳百川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元素之一,开放、创新、包容是上海城市品格的鲜明写照。然而,开放不仅仅意味着向世界开放,吸收借鉴各国城市文化的有益经验,还意味着要面向长三角、长江流域以及全国开放。这是由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承载的重要使命决定的。在新的时空背景下,上海文化建设要实现更高水平的中西合璧,也要在对内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中汲取各地文化新养分。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内外大循环大交融中,塑造城市文化的大胸怀大视野。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应有的气象与格局。    三是软硬实力的互补性。雄厚的经济实力是上海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得天独厚的条件,文化软实力能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影响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宽泛地说,城市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对应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对于这两个方面,同样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将它们人为分割开来。因为今天的诸多文化资源是过去经济社会活动的结果,以此类推,未来可能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则是现在经济社会活动的结果,因此今天的城市建设、城市活动必须谨慎行事,注意把今天的物质文明成果变成明天的精神文明成果。    城市文化建设还关乎城市核心竞争力、长远发展。城市有其可以复制的东西,也有其不可复制的东西。前者很容易被别人模仿和超越,后者却很难被模仿和超越。大家都可以花钱建博物馆、展览馆、剧院,但让这些地方成为普通市民消费得起并自觉向往的场所,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并传诸后人,则不那么容易做到。当然,历史传统、整体氛围和精神品质,更是难以被复制的根本,更需要精心培育、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社会科学报》:上海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这既是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必须担负起的任务,又是上海牢记嘱托必须完成好的使命。上海如何在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突出文化主体性?    曾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上海城市文化由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构成。文化构成要素的表述,并没有按照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来排列,如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排序背后有一个文化主体性、文化政治性的重大问题。    在中文语境下,“主体”有两种理解。相对于客体,主体是指具有自主意识的人,推衍为由人构成的组织、集体意识和行为。主体性则强调个体和群体根据自身需要作出独立判断、采取行动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所说的文化主体性包括对自身文化的珍视、对自身文化独立自主的重视、对自身文化繁荣和强大的自觉作为。上海正在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是题中应有之义。问题在于,无论是国际大都市建设还是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纽(约)伦(敦)东(京)巴(黎)为参照系,甚至认为其是“最佳样板”。这些城市在文化创新活力、文化产品影响力等方面确实有值得学习的一面,但如果缺乏足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主性,则容易对西方城市文化消极面放松警惕。比如,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缺失导致的“丧文化”、邪教文化、自杀文化,资本操弄造成的文化低俗化乃至黄赌毒合法化。突出主体性就是要对这些文化现象进行批判,决不能照单全收。    “主体”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事物的主要的、主导的部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决定文化的属性,代表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革命文化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特定的思想魂脉、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揭示文化建设的纵深渊源和民族根基,而且着眼点是“优秀”二字,立足点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文化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摆在“七个着力”的前面。这些方面都体现了文化鲜明的意识形态功能、政治引领作用。同理,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中,红色文化是党的领导地位、社会主义本质、人民城市属性的集中体现,红色是上海城市文化的底色。    总之,尽管上海城市文化诸要素多元并存、有机结合,但不能等量齐观,以为它们没有主次之分。正如“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能丢掉“社会主义”一样,城市文化建设不能淡化红色文化的统御、引领功能。    《社会科学报》: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重在“建设”,请问可以从哪些方面推动践行?上海在各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以及实践案例?    曾峻:上海通过的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在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保障措施的同时,还推出9大行动、30个工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指导性、操作性。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应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注重质效。    聚焦若干关注度、显示度高的事项,以点带面推进工作。以内化转化为重点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教育,在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提下,精耕细作“习近平与上海”这篇大文章,对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党的十八大后总书记对上海改革发展的要求进行系统集成,把总书记考察过的地方、指导过的工作转化为学习教育优质资源。以弘扬革命精神为重点推进红色文化传承,积极打造伟大建党精神研究高地、传播高地、实践高地,使之成为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同等重要的精神主脉;同时,向中共中央在沪十二年、上海解放前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延伸,深入挖掘、运用各个时期的红色资源,唱响光荣之城,传承红色基因。以实践城市精神品格为重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落实落细落小,在出行、餐饮、旅游、垃圾分类、饲养宠物等生活细节中展现城市精神和市民素养。以打造精品力作为重点推进文艺繁荣发展,尊重创作规律,用好市场机制,推出更多原创性作品。    相较于其他领域的工作,文化建设相对“抽象”,不易评价,更需要强化质量意识、效果导向。不能以数量代替质量,不能以自我评价代替外部评价,各项工作要经得起时间考验、实践考验。以各类文艺作品为例,要做到思想性、艺术性统一,缺乏思想性而玩弄艺术技巧,无法打动人、影响人,反过来,缺乏有效的艺术表达,生硬地把一些道理强加于人,或者粗制滥造,也无法达到文以载道的初衷。    《社会科学报》:人民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特征,是贯穿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核心。如何在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中体现人民性,让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成果切实惠及人民群众?    曾峻:上海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首提地,毫无疑问,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打破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即对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眷念”、向往,以至美化,感叹“今不如昔”。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人民军队在江苏丹阳进行集训,有一本培训教材叫作《城市常识》。这本小册子开头部分就指出,学习城市常识,目的是顺利解放上海、接管上海、改造上海,“把它建设成为新式的人民城市”。与之对立的旧上海则是“畸形的”,文化领域充斥着各种腐朽没落的东西。如果解放前的上海真如某些人想象的那样“美好”,那么上海解放以及后来75年的努力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强调城市的人民性、文化的人民性,就是表明城市属于人民大众,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最终要惠及他们。    在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中体现人民性,就是要在文化工作中充分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一是人民的决定权,重要文化项目、文化设施、文化经费使用,认真听取广大市民意见,真正做到“问需于民”,而不是以主观想象代替真实需求。二是人民的建议权,即做到“问计于民”。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集思广益,找到破解难题、突破瓶颈的办法。这就是“高手在民间”的真谛。三是人民的评价权。文化领域各项工作做得好不好,人民最有发言权,因而不能低估人民群众的判断力、鉴别力。四是人民的享有权。人民享有文化发展权益,能够充分参与文化建设各项活动,是建设最佳实践地的出发点、落脚点。如果把文化定位于“高大上”,搞得“曲高和寡”,甚至让普通市民“望而生畏”,就偏离了文化建设的初心。    《社会科学报》总第1910期1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保留追究的权利

  • 专访彭森:实现高质量增长必须向改革要动力

  • 专访王金照:建设实体经济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 专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 专访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庆松教授—— 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专题
更多
权衡:回答好世界的 “时代之问”

  近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指导,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办的中国学的世界对话·比利时论坛在布鲁塞尔举行,中欧双...

  • 施寒微: 历史性与世界性的审视维度

  • 钟鸣旦: 交错的文化史与“之间”的艺术

  • 李伯重: 经济史:19世纪初期江南与荷兰的比较

  • 姚远: 文化遗产保护:中欧文明对话的重要载体

  • 中国学:谱写中欧文明互鉴新篇章

国际
更多
埃默里大学:应将投票视为“对他人的责任”

  6月19日,埃默里大学商学院组织与管理学助理教授安德里亚·迪特曼(Andrea Dittmann)等人发表文章指出:将投票视为“对...

  • 剑桥大学:新材料高效捕获大气碳排放

  • 多伦多大学:虚拟同伴支持项目作用明显

  • 华盛顿大学:应为卒中幸存者进行居所改造

  • 东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行动

  • 《经济学家》:小岛屿居民的迁徙之路

时政·改革
更多
读懂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这场发布会信息量很大

  中共中央7月19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央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穆虹,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正部长级)唐方裕出席,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莫高义主持。将近两个小时的发布会,信息量很大。       全会最重要的成果      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全会《决定》的起草,是在党中央领导下进行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全程擘画、组织调研、精心指导、把脉定向,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全会召开期间,与会同志对《决定》稿讨论热烈,给予高度评价。普遍认为,《决定》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是我们党历史上又一重要纲领性文献。      《决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      《决定》共15个部分、60条,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板块是分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部署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第三板块主要讲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决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成就      三中全会《决定》开篇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这是党中央总结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成就作出的重要判断。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根本制度日益巩固,基本制度不断完善,重要制度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二是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推动我国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三是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四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五是推动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决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一总目标既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一脉相承,又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相衔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目标导向。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      《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重大原则。这六条原则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我们必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严格遵循、长期坚持。      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经济和民生领域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分量很重。      《决定》强调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一方面,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要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国有企业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要推进能源、铁路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更多机会,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      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      正是基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全会《决定》在总结经验、阐述意义、提出原则、部署举措中,都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决定》专门用1个部分来部署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其中强调,以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      扎实推动人民群众和企业可感可及的改革      要扎实推动人民群众和企业可感可及的改革。按照三中全会的部署,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完善促进机会公平制度机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畅通社会流动渠道,营造勤劳致富环境。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下一步,我们将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着力强化高校有目标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我们将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塑造并发挥高校的优势,追求卓越、办出特色。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聚焦优势突破方向,打造一批一流学科标杆,在重大任务完成中提升学科建设能力。二是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我们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技发展态势,动态调整高校学科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三是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我们将实施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提升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把重大任务作为科教融汇的“发动机”,引领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      将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金融法、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反跨境腐败法等      《决定》部署的重要举措和任务要求,许多涉及法律的制定、修改、废止、解释、编纂以及相关授权、批准等工作,对立法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要求,需要通过深化立法领域改革作出新的回答。《决定》在相关部分明确提出了一些重要立法修法任务,包括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金融法、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反跨境腐败法,修改监督法、监察法,编纂生态环境法典。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建设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好房子”      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近期,房地产市场正在出现积极变化。我们要坚持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相结合,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房地产新政策,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盘活存量商品房和土地资源。下一步,要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消除过去“高负债、高周转、高杠杆”的模式弊端,建设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好房子”,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融资、财税、土地、销售等基础性制度。需要指出,我国新型城镇化仍在持续推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还有相当大的空间。      外部不确定性增加不会影响中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的决心和信心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外部不确定性增加,但不会影响中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的决心和信心。      这次全会《决定》还就对外开放作了专门部署,涉及扩大制度型开放、外贸体制改革、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等,释放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中国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促进双循环中不断拓展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需要注意把握好5点      全会《决定》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这是《决定》60条中最后一条,分量很重。落实《决定》关于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的要求,需要注意把握好这样几点。一是吃透改革要求。二是精心组织实施。三是抓好责任落实。四是强化督察问效。五是坚持久久为功。深刻认识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坚持正确方向,增强前进定力,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让群众认可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下一步,将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把促进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推动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      将针对学龄人口峰谷变化做好前瞻性布局,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深化集团化办学和城乡结对帮扶,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让群众认可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持续推进“双减”改革,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强化核心素养培养。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打造中国版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探索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与个性化教学,更好满足群众“上好学”的需要。      进一步完善来华经商旅游人员居住、医疗、支付等便利制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利用外资作出了重要部署。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来华经商旅游人员居住、医疗、支付等便利制度。      要尽快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服务业开放,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      我们要一视同仁支持内外资企业发展,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      我们将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愿同广大外资企业分享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蕴藏的巨大机遇,乐见外资企业同中国经济共同成长。​​​​   

  • 《决定》共15个部分60条 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

  • 数字化驱动西部地区产业升级

  • 突破“数字瓶颈” ,构建“数字政府”

  • 区块链技术为社会治理赋能

  • 进一步提振上海科创的“精气神”

  •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 以实践为基础探索中国特色经济理论建构

  • 金融支持如何为科技创新插上翅膀

  • 跨越“未富先老” :迈向“随老而富”的新篇章

  • 新旧动能转化,稳健尤为重要

  • 数字经济下平台治理新趋势

思想·文史
更多
把握历史主动,在新征程上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与会同志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会议期间,部分与会同志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围绕全会精神畅谈理解体会。    大家一致表示,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谋划和部署改革,书写了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时代新篇,是巩固发展“两大奇迹”的主动抉择和战略之举。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中央委员、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巨大的政治勇气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一系列历史性伟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踏上新征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构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四梁八柱”,绘就了气势恢宏而又清晰具体的改革画卷。    易炼红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序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引领我们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战略意义、世界意义和实践意义,是我们党历史上新的里程碑。    乘历史大势而上,走人间正道致远。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中央委员、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表示,我们推进改革,都是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来展开的。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特别是要坚决克服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改革越是千头万绪,越要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推动其他领域改革。”韩文秀说,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要优化市场环境,统一规范市场竞争规则,促进公平竞争,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中央委员、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说:“全会对经济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我们将坚决抓好具体工作的贯彻落实,坚持宏观着眼、微观着手,切实把全会重大改革部署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郑栅洁表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力,让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精准发力;要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既要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要通过改革加快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要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预期管理机制和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机制,推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宏观政策协同发力;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中央委员、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认为,这次全会深刻洞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这是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选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    “我们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和治理体系,加快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破解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突出问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阴和俊说。    中央委员、广东省省长王伟中说:“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明确要求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此次全会又将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摆在重要位置。落实总书记殷殷嘱托和全会精神,广东责无旁贷。”    王伟中表示,广东将把构建全过程创新链作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大抓手,围绕“从0到1”的原始创新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下大力气推动“从1到10”的创新成果转化和“从10到100”的产业化,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更大力度提升创新效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广东科技和产业创新优势在新的高度立起来强起来。    开放与改革从来都是相伴而生、相互促进。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中央委员、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说,此次全会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这体现了党中央对开放工作的高度重视,彰显了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决心。    王文涛表示,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聚焦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自贸试验区等先行先试,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融,释放新的开放红利。    “我们要进一步擦亮‘投资中国’品牌,做好负面清单的‘减法’、营商环境的‘加法’,让中国大市场成为全球创新活动的‘强磁场’。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王文涛说。    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    中央委员、东部战区政委刘青松表示,人民军队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充分发挥军事力量在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方面的战略功能,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安全保障和战略支撑。    此次全会将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纳入改革整体布局。    “东部方向地处经济社会改革最前沿,也是改革强军重要试验场,我们将积极融入党和国家改革进程,按照国防和军队改革规划,持续深化联合作战体系改革和战斗力生成模式创新,以有力举措推动改革强军战略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注入强大动能。”刘青松说。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全面深化改革,人民至上。    仔细研读全会决定,深入学习全会精神,列席代表、新疆乌鲁木齐市柯坪路北社区党委书记热孜万古丽·沙吾提深切感受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民生温度。    “这些年,一系列改革举措,让我们看病更方便了、养老更安心了,一串串老百姓的‘幸福清单’也是改革的‘成效清单’。”热孜万古丽·沙吾提说,回到工作岗位上,她将第一时间组织社区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全会精神,从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中找到基层改革工作的发力点、突破点,从便民服务的一件件小事抓起,不断提高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新华网   

  • 世界主义:塑造文化包容精神的一种可能

  • 重构风清气正的青年网络评论空间

  • 文献·文化·接受史:清词研究的进路

  • 挖掘“孝”的真义

  • 重思张岱年的“兼和”观念

  • 理解西方文明的起源

  • 神话的“变形”

  • 胡绳同志印象记

  • 心灵的显微镜,女性的塑绘师

  • “随意浪漫的仙女们”——17世纪法国文化沙龙中的童话书写

  • 在生活世界里感悟意义

资讯
更多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沪举办

  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2024年8月3日...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会暨《走向现代化研究丛书》《改革奋进新山东丛书》出版座谈会成功举办

    7月24日上午,由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华东政法大学与韬奋基金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山东省社科联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学习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东方青年学人沙龙”2024年第二期在沪举行

  • 2024年度“大师面对面——上海新时代好少年社科夏令营”正式开营

学者呓语
更多
  • “象”中有真

  • 罪刑法定思想古已有之?

  • 昆仑关:凭吊旧战场

  • 那一小段树皮哨子

  • “同乡共井” :在城市喘息之际得以归属

  • 《论语》的前世今生

荐书
更多
上海社会科学院推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研究丛书
上海社会科学院推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研究丛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不断创新!
专家库
更多

沈国明 郑成良 季卫东 郭濂 汪玉凯 薛澜 李实 刘尚希

智库平台
更多
时代变革对智库发展提出高质量要求

  中国智库不仅要加强理论创新研究,诠释论证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世界意义和人类价值,更要直面国内发展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挑战和瓶颈,开展全方位、有深度的社会实践调研...

  • 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智库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中国智库报告(2021-2023)》发布会

  • 上财举办2024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分析研讨会

  • 《全球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在沪发布

  • 上海财经大学发布“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

  • 2023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发布,中国知识经济稳健发展

  • 《全球治理指数2022报告》发布

青年视点
更多
以更“严肃”的方式理解电子游戏

  电子游戏与当下世界的连接依然有待澄清:电子游戏如何深深嵌入当代社会之中?它的历史如何与哪些更“关键”的节点和历程紧密缠绕?电子游戏在...

  • 噪音:一切皆流

  • 城市社区微更新的情感转向

  • 于现实反思中以“情感”化人

  • 分析哲学视角下的康德伦理学

  • 从“出圈”到“开卷”——短视频赋能文旅营销新实践

  • 紧握纪律“戒尺”守牢行为“底线”

项目动态
更多
上海:强化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21AZD017)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王先林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强化反垄断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21AZD017)近日...

  • 湖北:重建农民新型互助体系(19AKS024)

  • 江苏:利用口述历史创新方志编纂(22SFZC-03)

  • 陕西:系统性再造丝路文化符号对外传播(23DY24)

  • 河南: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携手共进(2023BJJ054)

  • 北京:文本与理论融合开展汉赋研究(19AZW006)

  • 湖北:探索非遗知识图谱的构建

学术·文摘
更多
社会科学战线:中国哲学是什么

  李巍提出:如果将中国哲学的概念界定为来自中国的哲学思想,那么“中国哲学是什么”就是一个有关思想类型的定性问题,可表述为在中国思想的历...

  • 吉首大学学报:从双向角度思考茶业振兴

  • 民族研究:清代哈达的政治礼仪作用

  • 澳门理工学报:从六经之学到文体之学

  • 阅江学刊:生成式AI掀起美学革命

  • 文学遗产:论口头文学的生产者

  • 甘肃社科:构建新时代美学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