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finance.china.com.cn提供.
财经>ESG> 正文

【财访间-低碳中国】卢春阳:“一业带百业” 数字经济赋能碳中和

  用宏观数据描绘经济脉络,从细微之处透析发展机遇。中国网财经《财访间》栏目聚焦“低碳中国”,专访能源、气候等领域专家学者,解题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网财经6月15日讯(记者 张世福 畅帅帅)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17部门发文明确,2022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定为6月13日至19日,全国低碳日定为6月15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绿色低碳,节能先行”。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正对全人类生存发展带来日益严峻的挑战,走向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中央和地方路线图陆续出台,当前进度如何?如何优化路径?数字经济如何赋能各行各业促进碳减排?中国网财经记者专访了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副总工程师、绿色发展低碳研究主任卢春阳。

  中国网财经:如何看待我国双碳目标当前的进展?推进双碳目标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卢春阳:

  2021年9月22日,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此后双碳工作被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之中,目前已经完成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基本构建起“1+N”政策体系,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实现良好开局。

  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意见》是“1+N”政策体系中的“1”,是党中央对双碳工作进行的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覆盖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方案》更聚焦碳达峰目标,相关任务和措施更加具体。有关部门将根据《方案》制定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政策措施和行动,各地区也在研究制定本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

  国家层面还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2021年5月26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紧扣目标分解任务,加强顶层设计,指导和督促地方及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科学设置目标、制定行动方案。2022年3月1日,召开领导小组会议,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2021年7月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正式开启,国内很多大企业纷纷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或者碳减排的具体行动计划,人民群众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和意识也在逐渐增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要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和短期、政府和市场这四对关系,围绕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统筹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确保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手做“减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一手做“加法”,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切实推动产业结构由高碳向低碳、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

  二是有序调整能源结构。逐步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三是加快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积极引导低碳出行。

  四是加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加快培养一批碳达峰、碳中和专业化人才队伍。

  五是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巩固和提升我国碳汇能力筑牢基础。

  六是健全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研究制定碳中和专项法等法律法规。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加大财政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的支持力度。

  七是加强绿色低碳发展国际合作。深化与各国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网财经:中国信通院起草了《ICT产业碳达峰碳中和白皮书》,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自身碳减排有哪些着重点?

  卢春阳:

  近年来,我国ICT产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ICT产业自身能耗也不容忽视,也需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实现节能降耗与数字经济的协同发展,ICT产业自身碳减排着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数据中心绿色集约化布局,落实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战略部署,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二是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全面推进ICT制造业绿色工厂建设,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引导绿色消费,推动全方位供应链绿色管理,全面提升采购、生产、物流等环节的绿色属性。

  三是研发应用绿色技术。依托行业标准化组织、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单位,加快信息通信领域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攻关。加快数据中心液冷、自然冷却、高压直流、余热回收等节能技术应用,促进基站主设备节能技术应用。

  四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数据中心绿色节能水平,降低数据中心设施层能耗和运行能耗,提高算法效率。强化基站智能化管理,深挖通信基站节能潜力。

  五是加大清洁能源使用。ICT产业的碳排放95%以上来自电力的使用,清洁电力的使用可以有效帮助ICT产业迈向碳中和,推动风光电互补系统建设,最大化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

  六是加强电子废弃物管理。完善废旧ICT产品回收处理体系,推广典型回收模式和经验做法。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废弃ICT产品回收网络,继续开展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引导废旧产品流入规范化拆解企业。

  中国网财经:我国正在迈向数字经济大国,数字经济如何赋能各行各业促进碳减排?

  卢春阳:

  数字技术赋能碳减排的机理是减少不必要活动,通过对经济活动进行优化和虚拟化从而有益于环境。我国正在迈向数字经济大国,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可对经济转型和低碳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发挥其“一业带百业”作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数字技术能够与能源电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碳排放领域深度融合,减少能源与资源消耗,数字技术赋能各行业碳减排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字技术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对于传统化石能源,数字技术可以提升传统化石能源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能能耗,提高环保性。对于可再生能源,数字技术能够有效帮助解决其消纳和不稳定的短板,助力新能源电站智能运维,高效转换。

  数字技术助力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赋能工业碳减排主要包括产品工艺研发、生产过程管控、经营管理模式、运维与服务、多环节协同优化、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等方面,提高生产效率、能源效率、资源效率和环保效率,整体上助力工业节能降本增效提质。

  数字技术助力交通运输绿色智能。交通工具自身的碳排放可通过数字技术推动能源替代和提升用能效率两手发力。而针对路况方面,通过车路协同以及智慧交通系统综合管控方式提升整体能效,从而降低碳排放。

  数字技术助力建筑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数字技术促进建筑节能设计施工;在楼宇自动化系统、智能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照明等方面助力建筑运行阶段提升能效。另外,数字技术助力 “光储直柔” 新型建筑,更有效生产和消纳建筑自身的光伏和远方风电光电。

  数字技术助力碳管理便捷可信高效。在政府侧促进提升碳管理效率和质量,在企业侧促进建立碳资产管理体系、促进碳市场碳金融高效可靠运转。

  中国网财经:2022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定为6月13日至19日,全国低碳日定为6月15日。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是“绿色低碳,节能先行”。关于“绿色低碳,节能先行”,您有哪些建议?

  卢春阳:

  和国际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我国能源结构偏煤、效率偏低,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2060年80%左右,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和目前相比,几乎要反转,能源结构的转型不能一蹴而就,在实现碳达峰目标的过程中,首要的就是节能,节能也将是贯穿整个碳达峰碳中和过程的重要举措。

  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是“绿色低碳,节能先行”,在生产侧,要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等管理制度,推动能源资源高效配置、高效利用,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着力提升新基建能效水平;在生活侧,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要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碳达峰碳中和并不是要大家回到“农耕”社会,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不冲突,目的也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改变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一些方式,例如低碳衣着、低碳饮食、低碳居住、低碳出行等等,减少能耗,降低碳排放量,践行低碳的生活理念与低碳的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畅帅帅)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中国财经APP

中国财经APP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