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南海郡

秦朝至唐朝的行政区划名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南海郡,位於汉地南部,是秦朝时期设置的郡。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岭南,在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据《汉书》记载),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1]
南海郡因临近南海得名。初辖番禺四会博罗龙川4县,治番禺县(广州城)。至隋唐期间,郡县制取消,南海郡亦被撤销。驻地改名南海县[2](后分设番禺县,与南海县并存,同驻广州城)。唐代后,南海郡亦存亦废。南海县城民国曾驻佛山。建国后新建的南海县,今为佛山市南海区并非历史上的南海县。
中文名
南海郡
行政区类别
郡级
所属地区
岭南
地理位置
广东境内大部分地区
面    积
约 110000 km²
下辖地区
番禺四会博罗龙川等县
政府驻地
番禺
人口数量
37.52万人(公元2年)[3]
部    落
华夏、南越

历史简介

播报
编辑
上古时期地理分布
先秦时期,郡之地于上古至秦末属百越禁担盛支系下的南越部落辖境。[4]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照验元愚渗仔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部落最集中的分布地区,《吕氏春秋》中称“百越”。
南海郡相当于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广东在《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5],广东地区的先民属百越之中的南越部落[4]。先秦时期,广东境内居住有南越、西瓯、骆越等族群居民,演化为广东地区的壮族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6-7],聚居在连南、连山、连州等粤北地区[6]。广东地区的汉族主要由南迁中原移民形成[7-8]。先秦时期,广东地区人口稀少,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为了巩固对岭南的统治,喇探从中原迁来了50万人[8]。中原汉人大规模迁入,推动了广东的开发,到西汉公元2年,广东人口有37.52万人。[3]
自秦朝统一岭南2200多年来,本地历史上至少发生过6次较大的臭芝胶移民潮。汉武帝平定岭南,留下占领军驻守,历经西汉覆亡和王莽篡政等政治变革,先后又有5批移民来到岭南。晋代岭南移民被称之为“流人”,北方士族和黎民百姓纷纷逃到东南沿海。北宋灭亡和南宋末年,两度形成士族豪门、平民百姓和抗元将士南逃,两芝胶院宋时期的移狼影迎民潮从规模上远远超出了两晋。明朝末年,再次有中原移民迁霉芝徙岭南,逐渐形成广府、客家、闽南三大汉族民系。[8]

政区沿革

播报
编辑

南海郡

秦代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5][9]南海郡辖境是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境内有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据《汉书》记载),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
南海郡地理位置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任嚣死后,赵佗即起兵隔绝五岭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际,赵佗武力攻并桂林、象郡,于西元前204年[10]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当时,广东地区除今连州及乐昌北境属长沙郡管辖外,都属南越国地盘。赵佗及其后的南越国,都与汉朝一样实行郡县制。西元前112年冬季,汉武帝平定南越后[11],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为了便于监督各郡官吏,汉朝于全国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为“十三部”,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的交趾部,专门负责纠核岭南九郡。东汉末,交趾刺史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贵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较秦代增置3个县:揭阳、中宿(今清远)和增城。
汉代
《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时期南海郡全图
汉武帝于公元前112年[11-12]平定了南越国后,把原赵佗割据地区划分为九个郡(后缩为七个郡),珠江三角洲及其以东地区仍属南海郡,交趾刺史部后改称交州。交州治所在地曾一度由广信县移至广西梧州,番禹城曾一度较前衰落。东汉末年,交州属于吴国,公元216年吴国交州刺史步骘把交州州治从苍梧迁回番禹,公元226年并将交州刺史部改称为广州刺史部,广州之名由此开始。汉代南海郡地区行政范围面积约10·5万平方公里[13]
汉武帝元鼎六年冬十月[12]平定南越国,把岭南三郡析为九郡(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设交趾刺史部。南海郡治番禺县,领番禺、中宿、博罗、龙川、四会、揭阳六县。
西汉绥和元年(西元前8年)改交趾刺史部交州刺史部,南海郡隶交州刺史部
三国
吴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交州州治迁到南海郡番禺县(今广州市)。
孙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交州分为交、广两州,南海郡隶广州,但不久就撤销了广州,永安七年(西元264年)又复置广州。
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9县,四会县隶南海郡;广信、端溪、元溪、高要、新宁、临允6县隶苍梧郡;谢沐、封阳隶临贺郡;统属广州刺史部。
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置16县,分隶4郡,统属广州。四会县、怀化县隶南海郡;广信县、高要县隶苍梧郡;元溪、端溪、封兴、都城、晋化、龙乡、夫阮7县隶晋康郡;临允、新兴、南兴、单牒、平兴5县隶新宁郡。
晋代南海郡仍属广州刺史部,番禹为州治所在[13]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南海郡。次年(590年)以番禺县地置南海县(据清道光二十七年武英殿聚珍本《元和郡县志》),属广州总管府。南海县政区建置自此始。其后,仁寿元年(601年),因避太子讳改广州为番州。大业三年(607年)罢番州复置南海郡。[14]南海郡领南海县、曲江县、始兴县、翁源县、增城县、宝安县、乐昌县、四会县、化蒙县、清远县、含洭县、政宾县、怀集县、新会县、义宁县共十五县。[15]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南海郡,复置广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广州为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复郡为州,南海郡又改广州

广州府

唐代广州称为广州都督府,—个是岭南道的道治与都督府治所在地;广州都督府行政界线南至宝安、中山,北至清远, 西至四会;怀集,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917年,刘龑建立南汉国,定都兴王府(广州)。后梁贞明三年(917),清海、靖海两军节度使刘岩立国,国都广州。国号初名大越,年号乾亨,次年改国号为汉,并在广州地区设置咸宁、常康二县, 以模仿帝都长安,史称南汉[13]
公元970年,宋平南汉后,废兴王府仍称为广州(以后一直沿用广州名称),广州为广南东路路治地(简称广东。广东省之称自此开始)。广州行政区域范围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
元明清
元、明、清各朝代,广州先后称广州路(元代),广州府(明、清时),均为省治地(元代广东省称广东道, 明代称广东布政司,清称广东省)。行政区域范围虽有变化,但不大,直到清代广州府行政区域面积约3.1万平方公里。
朝 代[13]
名称
前 汉[13]
南海郡
晋 代[13]
南海郡
隋 代[13]
南海郡
唐 代[13]
广州都督府
宋 代[13]
广 州
元 代[13]
广州路
明 代 [13]
广州府
清 代 [13]
广州府

县治建置

播报
编辑
隋开皇十年(590年)以番禺县地置南海县,驻今广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