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shǒu]
汉语文字
展开1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守(拼音:shǒu)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7]。此字始见于商代金文,古字形由表示房屋的“宀”和表示手的“又”组成,本义指掌管,又指保护、防卫。后引申指使不被改变,还引申为不离开、守候,还表示靠近、依傍。由此再引申为遵循、不违反,也引申为在精神、思想方面不违反节操。[12]
中文名
拼    音
shǒu
部    首
五    笔
PFU(86、98)[1]
仓    颉
JDI[1]
郑    码
WDDS[1]
笔    顺
点、点、横钩、横、竖钩、点
字    级
一级(编号:0546)[7]
平水韵
上声二十五有,去声二十六宥[2]
总笔画
6(部首3,部首外3)
笔顺编号
445124
统一码
基本区 U+5B88[1]
异体字
㝊、垨、𡧕、𡬮、𡬴
四角号码
3034₂
注音字母
ㄕㄡˇ
造字法
会意字
字形结构
上下结构

字源演变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3]
“守”字未见于商代甲骨文,但见杠凝颂于商代金文,作图1。外部表示房屋;里面是“”字,为手的象形,表示治理(政事)。西周金文在“又”字下部增加一点,形似“寸”字。古文字中这种在“又”字下增添一点的现象很常见,它本质上还是“又犁坑”字。“守”字构意为在办公场所治理政事,属会意字。“守”的本义包含“治理”与“防守”两层意思。古代朝廷派人到某地为官,守住一方土地,治理一方民众,叫作守。[14-15]
“守”在古代特指州府地方长官,因为“守”是这些官员的职责。秦朝时,守是郡或相当于郡级行政单位的长官,负责治理全郡。《史记·项羽本纪》:“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汉代曾更名为太守。《汉书·龚遂传》:“上以为渤海太乃牛享守。”隋统一南北朝后,废郡守之名代之以州刺史,宋代改称知州,但习惯上仍以太守为别称,如欧阳修《醉翁亭记》:“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守”是维持原状。因此“守”有保持之意,如保守、因循守旧;又有“守候”义,如“捉厚守株待兔”。
履行掌管事务的职责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制度。所以“守”引申为遵守弃洪、习记臭霸遵循。如守法、守纪、守时、守信等。如芝举端果所遵守整立嫌的是道德规范时,“守”就表示操守、节操之意。[12-13]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shǒu
名词
(旧读shòu)官吏的职责
duty;
post
《墨子·号令》:“女子到大军令行者,男子行左,女子行右,无并行,皆就其守,不从令者斩。离守者,三日而一徇。”
《荀子·王霸》:“百亩一守,事业穷,无所移之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职守
节操
《尚书·洪范》:“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
汉·刘向《列女传·陈辩女》:“君子谓辩女,贞正而有辞,柔顺而有守。”
《三侠五义》第八四回:“包相便保举颜查散才识谙练,有守有为,堪胜此任。”
操守
(旧读shòu)秦代郡的长官名,后指刺史太守
magistrate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
《墨子·号令》:“守入临城,必谨问父老吏大夫,请有怨仇雠不相解者,召其人,明白为之解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守卫的士兵
《周礼·天官·内宰》:“正岁均其稍食,施其功事,宪禁令于王之北宫,而纠其守。” 郑玄注:“守,宿卫者。”
《左传·昭公五年》:“其余四十县,遗守四千,奋其武怒,以报其大耻。”
动词
遵循;遵照
obey;
keep;
abide by
《尚书·汤诰》:“凡我造邦,无从匪彝,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
《史记·高祖本纪》:“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收场吧,来了远客,你们也应该守一点规矩。”
守纪;守信;恪守;遵纪守法
坚持;保持
stick to;
keep
唐·韩愈《与郑相公书》:“候孟氏兄弟到,分付成事,庶可静守,无大阙败。”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就是有人肯借,欠下了债要赔利钱,不如守此小本经纪罢了。”参见“守成”。
守恒;保守;守口如瓶
看护;看管
watch;
look after;
protect
《国语·越语上》:“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巴金《家》二十:“她不忍离开他,痴痴地坐在他的身旁守住他,两眼望着窗户出神。”
守护;守望;守候;看守;守株待兔
防卫;保卫(与“攻”相对)
defend;
guard;
protect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闻守卞者将叛,臣帅徒以讨之。”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管桦《将军河》第一部第四一章:“可这会儿才二十来条枪,那么大一个庙,守哪堵墙才好!”
防守;把守;戍守
掌管;管理
《左传·昭公二十年》:“山林之木,衡鹿守之。泽之萑蒲,舟鲛守之。”
《荀子·王霸》:“故孔子曰:‘知者之知,固以多矣,有以守少,能无察乎?”
收捕
arrest
《战国策·西周》:“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
靠近;依靠
depend on
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词:“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元·卢挚《蟾宫曲》:“稚子谦和礼法,山妻软弱贤达。守着些实善邻家,无是无非,问甚么富贵荣华。”
《红楼梦》第四回:“守着舅舅姨母住着,未免拘紧了,不如各自住着,好任意施为。”
守亲
请求
ask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鲁君守齐,三年而无成。”
《汉书·外戚传上·孝昭上官皇后》:“数守大将军光,为丁外人求侯,及桀欲妄官禄外人,光执正,皆不听。”
暂时代理职务。多指官阶低的人代理官阶高的职务
《史记·汲郑列传》:“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
《汉书·鲍宣传》:“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也,好学明经,为县乡啬夫,守束州丞。”
《后汉书·王允传》:“初平元年,代杨彪为司徒,守尚书令如故。”
古代指某一星辰进入别的星辰的天区
《史记·孝景本纪》:“荧惑逆行,守北辰。”
《史记·天官书》:“其(荧惑)入守太微、轩辕、营宝,主命恶之。”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8]《汉语大字典》[10]

古籍训释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七】【宀部】
守官也。从宀从寸。寺府之事者。从寸;寸,法度也。[9]

说文解字注

“守官也”注:《左传》曰:“守道不如守官。”《孟子》曰:“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
“从宀,从寸。从宀,寺府之事也”注:寸部曰:“寺,廷也。”广部曰:“府,文书藏也。”
“从寸,法度也”注:守从二者会意。书九切,三部。从宀以下十四字参《韵会》本订。[4]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部】 守;部外笔画:3
《唐韵》书九切。《集韵》《韵会》《正韵》始九切。并音首。《说文》:守,守官也。从宀,官府也。从寸,法度也。《玉篇》:收也,视也,护也。《易·系辞》:何以守位,曰仁。《周礼·天官》:兽人职时田则守罟。注:防兽触攫也。
又《广韵》:主守也。《左传·昭二十年》:晏子云:山林之木衡鹿守之,泽之萑蒲舟鲛守之,薮之薪蒸虞𠋫守之,海之盐蜃祈望守之。衡鹿等皆官名。
又《增韵》:攻守也。《易·坎卦》: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史记·留侯世家》阻三面而守。
又《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舒救切。音默。《增韵》:守之也,所守也,为之守也。天子巡诸侯所守曰巡守,诸侯为天子守土亦曰守,汉置郡太守。
又姓。《正字通》:宋守恭与苏轼为诗友。
又叶式视切。音矢。《楚辞·天问》:雄虺九首,儵忽焉在。何所不老,长人何守。在音泚。
又叶虽遂切,音粹。《前汉·班固叙传》:崇执言责,隆持官守。宝曲定陵,𠀤有大志。[5]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书写提示

“守”字书写笔顺
“宀”扁、宽,“寸”大、窄。“宀”,首笔点在竖中线上端。“寸”,横笔在横中线,宽度略窄于“宀”;亅(竖钩)在竖中线右侧,钩尖抵竖中线;点的位置高,在横笔下侧。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上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ɕ
先秦
王力系统
ɕ
ǐu
先秦
董同龢系统
ç
jŏɡ
先秦
周法高系统
stʰ
jəw
先秦
李方桂系统
h
rjəgwx
西汉
东汉
jou
jo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jou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尤侯幽
jou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尤侯幽
jou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ɕ
i̯ə̯u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ɕ
ǐəu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ɕ
ju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ɕ
iəu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ś
jə̆u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统
ɕ
ǐou
(参考资料:汉典[6]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上声
四十四有
开口呼
全清
书九切
ɕju
去声
四十九宥
开口呼
全清
舒救切/书救切
ɕju
集韵
𦣻(首)
上声
四十四有
开口呼
全清
始九切
ɕiəu
去声
四十九宥
开口呼
全清
舒救切
ɕiəu
礼部韵略
上声
始久切
去声
舒救切
增韵
上声
始九切
去声
舒救切
中原音韵
上声
尤侯
齐齿呼
全清
ʂiəu
中州音韵
上声
尤侯
叶收上声
洪武正韵
上声
十九有
全清
始九切
ʃiou
去声
十九宥
全清
舒救切
ʃiou
分韵撮要
阴上
第五修叟秀
(参考资料:汉典[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ʂou
214
上声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ʂou
55
上声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ʂou
53
上声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sou
42
上声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sou
53
上声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ʂɯ
24
上声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sɤɯ
42
上声
晋语
太原
səu
53
上声
吴语
苏州
52
上声
吴语
温州
ɕiəu
45
阴上
湘语
长沙
səu
41
上声
湘语
双峰
ɕiʊ
31
上声
赣语
南昌
səu
213
上声
客家话
梅县
su
31
上声
粤语
广州
ʃɐu
35
阴上
粤语
阳江
ʃɐu
21
上声
闽语(闽南片)
厦门
siu
51
上声
文读
tsʰiu
51
上声
白读
闽语(闽南片)
潮州
siu
53
阴上
闽语(闽东片)
福州
sieu
31
上声
闽语(闽北片)
建瓯
siu
21
上声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11]、汉典[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