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ww.minge.gov.cn提供.
百年回望 薪火相传 “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侧记        2024年06月17日09:22

6月6日,“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开幕。本次研讨会由民革中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联合主办。中新社记者 陈建新 摄

6月6日,“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开幕。本次研讨会由民革中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联合主办。中新社记者 陈建新 摄

6月6日至7日,北京,一场研讨会在首都宾馆举行。

这是一场有关历史的学术研讨会,关键词有两个——“孙中山”和“黄埔军校”。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去年1月,民革中央决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举办孙中山与黄埔军校学术研讨会。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征集到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的专家学者和黄埔后裔提交的文章近90篇。本次研讨会是征集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一场思想火花的碰撞。

演讲嘉宾“大咖”云集,内容抓人。黄埔军校成立之前,中国各地的旧式军校数量不少,但培养出的学生都效力军阀。孙中山通过哪些措施把黄埔军校打造成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式军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王奇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汪朝光围绕黄埔军校与大革命、黄埔军校的办学模式、孙中山与黄埔军校依次展开精彩论述。

而一些另辟蹊径、小切口的研究课题也令人耳目一新。“广东省有一百多个县,兴宁地处粤东北偏僻山区,但黄埔军校前五期学员人数却位于广东前列。黄埔系兴宁人多是什么原因?”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长莉的演讲内容勾起了在场听众的好奇心,也引起了点评专家、上海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廖大伟的浓厚兴趣。“这个研究角度很有意思”。

虽然讨论的是历史,但这并非一场只在故纸堆里打转的研讨会。“抗战14年,95%的黄埔军校学生都牺牲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这在世界军校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体现了黄埔精神”。澳门辛亥革命与中山文化研究会理事长李时泰探讨的重点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如何发扬黄埔精神,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而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飞则在研究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时,着重分析这些工作如今带来的启示。两个人的演讲均被点评专家称赞“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是一场嘉宾来自五湖四海的研讨会。“大家好,我叫李维镇,是台湾的云南人,祖国宝岛是我生长的地方,云南是我的老家,当年我们家总共有4位男丁投入抗战行列,我的父亲也出自黄埔……”台湾中华黄埔亲友联谊会执行长、辛亥武昌起义同志会副秘书长李维镇以讲述自己的故事开场。他专程从台湾赶到北京,克服平日的“社恐”站上台,只为“让‘统派’声音被更多人听到”。据悉,与会者中有将近20位来自台港澳和海外。

这是一场注入了年轻血液的研讨会。黄埔百年,历史厚重,参会嘉宾中却出现了“00后”的身影。民间学者、自由撰稿人王小丫发言的题目是《周恩来与黄埔军校政治文艺工作》。由于参会的年轻学者占到一定比例,本次研讨会专门设置了青年学者论坛,6位文史研究的生力军登台演讲。

这是一场有“前情提要”的研讨会。在每位嘉宾的资料包里,有一册本次研讨会征文摘要汇编,还有一本更厚的《孙中山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这是2021年举办的上一次研讨会的成果。民革中央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立孙中山研究学会和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以来,利用两个平台组织召开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宣传和弘扬孙中山精神。

这是一场温暖的相聚。在研讨会开幕的前夜,民革中央举办“百年回望薪火相传——黄埔师生后裔联谊沙龙”,邀请参加研讨会的黄埔师生后裔、港澳台和海外嘉宾等人参加。二代、三代及四代黄埔后裔们分享的先辈故事令现场听众红了眼圈。

6月7日中午,研讨会落下帷幕。围绕“孙中山先生与黄埔军校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的学术研究仍在继续,在历史回望中,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的求索仍在继续……(刘 军)

《中国新闻》2024-06-11 A03统战要闻

来 源 _ 《中国新闻》

记 者 _ 刘 军 摄 影 _ 陈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