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油菜品种何以走俏全国?

国企党建 2024年05月15日 09:44:32

种植在西安市鄠邑区的新品种油菜(资料照片)。

陕西油菜中心科研人员在进行油菜新品种的检测分析(资料照片)。

陕西油菜中心育种实验室里正在选育的油菜新品种(资料照片)。

      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公布2024年第一批植物新品种授权名单,由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陕西油菜中心”)选育的“鸿油88”“秦杂油8号”油菜品种榜上有名;“秦优1618”连续3年被列为农业主导品种。

      “鸿油88”和“秦杂油8号”都是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油菜新品种,具有高抗菌核病、抗病毒病、抗春寒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等特性。“秦优1618”经过不同生态区、不同栽培模式下连续多年多点的试验示范和大田生产检验,表现出秆硬抗倒产量高、角粗粒大出油多、耐寒耐旱耐盐碱、耐密耐晚宜机收等优良特性,近3年累计推广种植370多万亩。

      “鸿油88”“秦杂油8号”“秦优1618”是陕西油菜中心针对市场需求选育的诸多油菜新品种的优秀代表。多年来,该中心发挥技术优势,开展以油菜为主的农作物技术攻关及种质资源创新,取得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为解决“油瓶子”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我们先后选育出30多个油菜、大豆新品种,将20多个油菜新品种推向全国市场,实现了‘育成一个、转化一个、走俏一个’!”5月10日,陕西油菜中心主任穆建新说。

      ■ 科技创新 在土地上种出“鱼油”

      “如果我们把油菜籽中的亚麻酸含量从现在的9%左右提高到15%,甚至20%,就意味着能在土地上种出‘鱼油’来。目前,我们已经获得亚麻酸含量高达26.5%以上的优质油菜种质资源,为培育健康型油菜新品种奠定了材料基础。选育出让人吃了更健康的高亚麻酸含量的油菜品种指日可待!”陕西油菜中心名誉主任、被称为“杂交油菜之父”的李殿荣说。

      培育出高亚麻酸含量的油菜新品种,在土地上种出“鱼油”,让人们吃上更健康的菜籽油,是陕西油菜中心育种的重心之一。近5年,该中心育成32个油菜新品种、3个大豆新品种,并创制出油酸含量达87%、亚麻酸含量为26.5%的油菜新种质。

      在不断进行种质资源创新的同时,陕西油菜中心也致力于育种技术、种植技术的攻关。首创种子纯度检测技术、制种质量控制技术,自主发明应用于油菜育种的化学杀雄剂……一系列技术成果,支撑陕西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油菜“北制南用”繁育基地。

      在穆建新看来,陕西油菜中心拥有“硬核”成果的根源在于始终坚守科技创新“主战场”,全面推进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油菜种质资源创制和育种研发能力。以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为先导,该中心建立了“5533”科研创新平台支撑体系,即5个创新中心、5个科研平台、3个创新团队、3个科研基地,以及杨凌农作物生物育种共享平台和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同时,中心瞄准现代育种需求,建立了“杂交聚合+小孢子培养+分子标记选择+多生态区育种”的油菜育种新模式,实现种质资源创制和品种选育的工厂化、规模化,推进常规育种向智慧育种转变。

      ■ 紧跟市场 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落到“货架”

      如何让这些成果走出科研院所的“楼阁”,走出专家教授的“抽屉”?围绕加快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让“纸上成果”尽快成为“市场新宠”,陕西油菜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探索。

      5月9日,以“科技创新引领,油菜种业强国”为主题的第六届全国(杨凌)油菜科技大会召开。大会围绕油菜科研创新、产业发展、成果转化,通过院士专家报告、品种权交易签约、科研成果推介路演、企业展演、现场观摩新品种等活动,搭建产学研合作与新品种试验展示平台,为科研与市场牵线搭桥。

      会议期间,陕西油菜种业科技创新联盟揭牌;陕西油菜中心分别与四川福乐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甘肃亚盛种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油菜育种制种技术研发合作协议。

      举办全国油菜科技大会,是陕西油菜中心搭建平台、促成院所与企业“握手”的重要尝试。2017年开始,陕西油菜中心牵头成立了由科研、试验、推广、抗病鉴定及种子管理等单位组成的陕西省油菜试验联合体,以及长江下游区、春油菜等多个试验联合体,设立长江下游区、寒旱区联合试验中试平台,不断拓宽成果转化渠道。

      每年油菜生长、成熟的关键期,中心借助这些平台邀请育种专家、种业企业和产业链相关单位走进田间地头,召开现场会,为新品种“把脉”。

      这种方式,既让科研人员了解了市场,又让市场认识了新成果。

      “通过这些平台,我们在育种阶段就把种业企业‘请进来’,根据市场反馈调整育种目标。市场需要什么,我们研发什么,‘好闺女’自然‘不愁嫁’!”陕西油菜中心研究员董育红说。近年来,他主持选育的多个油菜新品种,还未获得国家认定登记之前,就被种业企业“盯”上,并签订了转让协议。

      ■ 良性循环 从“种子”到“筷子”全产业链发展

      新品种只有大面积推广种植后才能真正走向市场。长期以来,不少投入巨大人力、财力育成的新品种,在科研人员得到证书、形成论文后就被束之高阁。面对这种情况,在推动种子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陕西油菜中心一直在想方设法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一方面,中心不断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制定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落实项目成果奖励政策,优化绩效贡献分配办法和考核评价机制,采取“首次付费+逐年技术提成”品种转让方式,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到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中。另一方面,中心建立了覆盖整个冬春油菜区的试验示范测试网络体系,以品种授权、合作开发等方式与种业企业合作,示范推广油菜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

      “种业市场竞争激烈,不光要‘抢’到市场受欢迎的好品种,还要解决试验、制种、保存等一系列生产技术上的问题。这需要科研单位和企业携手合作。”陕西荣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刘引祥介绍。2018年至今,该企业购买了陕西油菜中心多个新品种,并将其作为主打产品进行市场推广。

      近年来,陕西油菜中心先后与长安花、中科粮油实施订单农业育种,与隆平高科和四川天福开展目标性状品种选育,逐渐形成了“科研+转化+推广+孵化+共享+服务”六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模式。

      “我们发挥优势,不断深化和企业的融合发展,致力于从‘种子’到‘筷子’的油菜全产业链发展,打通从育种到市场、田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育、繁、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穆建新介绍。

      成果转化与科研形成良性循环。陕西油菜中心加速推进油菜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步入快车道,一批丰产性好、含油量高、适宜机械化的新品种正在培育之中。


      来源:

      编辑: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