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问医生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tag.120ask.com提供.
当前位置>有问必答>疾病频道>黏多糖贮积症Ⅲ型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

本型又名山菲利普(Sanfilippo)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病。该型的临床特征和生化异常均不同于Ⅰ、Ⅱ两型,其特征为反应迟钝程度很严重,但周身病变比较轻微。与Ⅰ型不同之处为容貌不似承烀病,侏儒也不明显,亦无角膜浑浊或心脏病等并发症。肘、膝关节有轻度 ...... [全文阅读]

去医院必看

  • 挂什么科:儿内科
  • 哪些症状:智力低下、进行性神经症状如抽风、运动过多、痉挛性四肢瘫、全身无力、攻击性行为
  • 好发人群:一般在4~7岁发病,10岁时最严重
  • 需做检查:病理检查、电镜检查
  • 引发疾病:痉挛性四肢瘫
  •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就医小贴士

  • 常用药物:维生素A、泼尼松
  •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 —— 8000元)
  • 是否传染:
  • 患病比例:0.001%
  • 治愈率:40%
  • 治疗周期:2-4个月

饮食宜忌

1宜吃活血止痛的食物; 2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3宜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点击查看详情]

1忌吃腌制的食物;如咸肉、咸鱼; 2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生蒜; 3忌吃不容易…[点击查看详情]

疾病概况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是怎么引起的?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一)发病原因病因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二)发病机制根据成纤维细胞混合培养结果,可将本病分为A、B、C、D四型。A型是由于溶酶体乙酰肝素-N-硫酸酯酶缺乏引起;B型是由于N-乙酰-α-D-...[详情]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的症状有哪些?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进行性智力低下是本症的最显著特征。生后1岁内智力发育均正常或仅有轻度落后,智力低下一般在4~7岁出现,10岁时已很严重。在智力低下进行性加重的同时,可出现进行性神经症状,如抽风、运动过多、痉...[详情]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应该做哪些检查?尿中排泄的大量黏多糖是硫酸乙酰肝素,MPSⅢ-B病人血清中酶的活性为正常者的2%~16%,而杂合子的酶活性在正常者的35%以下。血液中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骨髓细胞可发现有异染性包涵体。X线检查:X线...[详情]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如何鉴别诊断?

        糖原贮积病是由于遗传性糖原代谢障碍,致使糖原在组织内过多沉积而引起的疾病。根据引起糖原代谢障碍的酶缺陷和过量糖原在体内沉积的组织不同,而将糖原贮积病分为1...[详情]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会引发什么疾病?

        糖原贮积病Ⅱ型并发症类似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常有呼吸困难、发绀,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及腓肠肌肥大。巨舌,心脏扩大,少数病儿肝脏肿大,心律失常。病情进展较慢,...[详情]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如何预防?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应该如何预防?糖原累积病是一组儿童遗传性糖原代谢紊乱的疾病,主要以机体组织糖原累积过多而分解困难为特点,极少为糖原合成代谢障碍,致使机体组织糖原储存少。糖原累积病并非为一种疾病,而是一组疾病。目前确定的已有12种。临床均...[详情]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治疗本病尚缺乏特效治疗。Hug等用细菌中提取α-酸性麦芽糖酶制剂治疗发现肝内糖原下降。Rymn等应用含麦芽糖酶的脂质体治疗婴儿型病人取得良好的效果。有人试用...[详情]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的饮食

       不宜吃各种糖、蜜饯、水果罐头、汽水、果汁、果酱、冰淇淋、甜饼干、甜面包及糖制糕点等,因为这些食品含糖很高,食用易出现高血糖;不宜吃含高胆固醇的食物及动物脂肪,如动...[详情]

医患问答
  • Q: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的病因

    “你好,本病发病机制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基本缺陷是溶酶体a-L-艾杜糖醛酸酶缺乏,基因定位在22~22q11,从而使黏多糖分解发生障碍,体内各种组织细胞内有分解不全的黏多糖沉积,并随尿排出体外,从尿中排出的2种黏多糖是硫”[详细内容]

    廖燕玲
  • Q:黏多糖贮积症Ⅶ型的病因

    “你好,本病的发病机制是β-葡萄糖苷酸酶缺乏,基因定位在7q21.23~q22,除硫酸角质素外,所有酸性黏多糖都含有葡萄糖苷酸末端部分,并且这一末端部分以β-构形,与乙酰或硫酸氨基己糖末端结合,在这些酸性黏多糖水解时,因受”[详细内容]

    舒二伟
  • Q:黏多糖贮积症Ⅲ型怎么回事

    “特异性酶替代治疗可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直接给体内输入经过微包裹的酶,此为直接法。另一种则为间接法,即利用反转录病毒进行转基因处理,使患者自体的周围血淋巴细胞或骨髓造血祖细胞逆向转化为含有正常酶基因的细胞或通过骨髓移植”[详细内容]

    刘乐乐
  • Q:黏多糖贮积症Ⅶ型的临床症状是什
    陈乐天

    “这种疾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在临床上是非常少见的,属于一种罕见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眼距宽,鼻梁低平以及上颌骨突出,骨骼畸形,比如出现扁平胸,还会出现脊柱侧弯以及椎体扁平等,另外,会陆续出现的肝脾肿大,目前没有特别好”[详细内容]

  • Q:黏多糖贮积症Ⅳ型有什么具体的症
    段婷

    “对于这种疾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临床最典型的表现为生长发育异常,步态的异常以及骨骼的异常,表现为鸡胸,椎骨的扁平,飘带肋骨,颜面不会出现下颌骨的突出,鼻梁低矮以及口大,另外还会出现,牙齿的疏松等表现,一定要去医院进”[详细内容]

  • Q:黏多糖贮积症Ⅵ型的特征
    杨铁生

    “可能有主动脉瓣病变同时也会出现神经压迫和感觉障碍,严重的患者就会出现耳聋以及关节强直这种疾病,多数是由于家族遗传所引起的,患者需要及时到当地的正规三甲医院进行全方面的检查,根据诊断结果来进行治疗,恢复期间可以吃沃尔,玉米”[详细内容]

  • Q:黏多糖贮积症Ⅲ型需要做哪些检查
    季英红

    “你好,尿中排泄的大量黏多糖是硫酸乙酰肝素,MPSⅢ-B病人血清中酶的活性为正常者的2%~16%,而杂合子的酶活性在正常者的35%以下,血液中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骨髓细胞可发现有异染性包涵体。”[详细内容]

  • Q: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的并发症
    陈慧慧

    “你好,神经系统可并发痉挛性瘫痪。循环系统可并发心脏肥大,肺动脉高压,冠状动脉广泛梗死,可引起猝死。呼吸系统可并发通气障碍,肺炎与支气管炎。”[详细内容]

  • Q: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有效的预防方法
    刘晓瑜

    “你好,糖原累积病是一组儿童遗传性糖原代谢紊乱的疾病,主要以机体组织糖原累积过多而分解困难为特点,极少为糖原合成代谢障碍,致使机体组织糖原储存少,糖原累积病并非为一种疾病,而是一组疾病.”[详细内容]

  • Q:黏多糖贮积症Ⅴ型的预防?
    李永健

    “你好,糖原累积病是一组儿童遗传性糖原代谢紊乱的疾病,主要以机体组织糖原累积过多而分解困难为特点,极少为糖原合成代谢障碍,致使机体组织糖原储存少,糖原累积病并非为一种疾病,而是一组疾病.”[详细内容]

  • Q:黏多糖贮积症Ⅴ型预防?
    张文婷

    “你好,糖原累积病是一组儿童遗传性糖原代谢紊乱的疾病,主要以机体组织糖原累积过多而分解困难为特点,极少为糖原合成代谢障碍,致使机体组织糖原储存少,糖原累积病并非为一种疾病,而是一组疾病.”[详细内容]

  • Q:黏多糖贮积症4型怎么治疗
    周齐

    “黏多糖贮积症4型的治疗一般为对症治疗为主,比如角膜移植手术,交行没替代治疗或者基因治疗。一般表现为生长龋坏面容及智力异常行走时不挑盘山肝体肿大,颈椎半脱位等累积多系统的症状。”[详细内容]

  • Q:黏多糖贮积症IV型能治疗吗
    刘云涛

    “黏多糖贮积症IV的,及时治疗能够缓解症状,但是不好完全治愈。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酶代替治疗,相对比较安全,也可以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来治疗,这种的主要适用于严重患者。一定要注意,健康生活饮食,避免劳累。”[详细内容]

  • Q:亨特氏综合征(黏多糖贮积症2型
    张晨

    “您所说的这种症状要想治疗的话,那需要去专业的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一些相关的方案调理改善控制下病情的症状,如果病情较严重的话也是很难完全彻底治愈的,平时还是应该从饮食方面增加一些营养,增强整个的身体状态。”[详细内容]

  • Q:黏多糖贮积症Ⅱ型患者饮食要注意
    潘永源

    “你好,一旦发现糖原累积症,以防治低血糖为主,膳食少量多餐,限制脂肪和总热量,限制体力活动。血清乳酸高者,宜服碳酸氢钠防治酸中毒。皮质激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可帮助控制低血糖。”[详细内容]

  • Q:黏多糖贮积症Ⅷ型患者怎么饮食?
    陈思慕

    “黏多糖贮积症Ⅷ型吃什么好?一旦发现糖原累积症,以防治低血糖为主,膳食少量多餐,限制脂肪和总热量,限制体力活动。血清乳酸高者,宜服碳酸氢钠防治酸中毒。皮质激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可帮助控制低血糖。”[详细内容]

查看更多相关问题

推荐医院更多>>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三级甲等 医院电话:0416-4197026 (总服务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三级甲等 医院电话:021-23271699 (总院总机),021-58702006 (浦东分院),021-63400490 (大沽路门诊)021-56691101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三级甲等 医院电话:0577-55578037 (新院门诊部),0577-55579999 (新院总机),0577-55578100 (新院后勤办),0577-5557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