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
展开46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秋》是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于1940年7月由开明书店首次出版。
该作品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故事,主要讲的是高家大家庭最后的结局。觉新的妻子瑞钰难产死去,儿子海臣也因抽风死了。觉民和琴小姐结婚,搬到了外面。淑英在他们的帮助下逃走。高家三老爷克明在女儿走后,终于醒悟,而他的两个弟弟却如同往常,他俩总是在家打架,有时还吵着要分家。最终,克明被他的两个弟弟气得去世。高公馆被卖掉了,高家家业被搞得四分五裂的,人人相视如同敌人一般。[1]《秋》语言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故事通过鲜明的语言叙述出来,表达出真挚而强烈的感情,从而形成独特的美学特征。[2]
1957年间,《春》《秋》和《爱情三部曲》同时被译成俄文,《秋》出于牧德罗夫之译笔。[7]1954年2月17日,中国香港上映了根据小说《秋》改编的同名剧情片,该片由秦剑执导,红线女吴楚帆石坚等主演。[5]
作品名称
作    者
巴金
创作年代
1939年至1940年
文学体裁
长篇小说
字    数
约42万字
首版时间
1940年7月

内容简介

播报
编辑
乌体盛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桨遥乎促要让她入土为安。在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17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愚遥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删海凳腹中的胎儿。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探户脚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高公馆卖掉了,高家四分五裂,在觉新给觉慧与淑英的信中定霸,他写到各房的情况。四房、五房继续着荒诞的生酷采良活,几个堂弟依然顽劣成性。三房与他们住得很近,保持着亲密关系。他自己娶了翠环并将她当做妻子看待请敬乃,至于觉民与琴,也按他们的意愿举行了新式婚礼并即将出外工作。[3]

成书过程

播报
编辑
《激流三部曲》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年,第一部《家》写于1931年。第三部《秋》是1939年7月至1940年5月巴金一气写成的,这段时间每晚写五、六个小时,边写边送印刷厂付排,5月初结稿,7月即出书。

人物介绍

播报
编辑
克明、克安、克定
三兄弟是高老太爷的继承人,但具有不同的性格。克明的作风比较正派,克安、克定是地主阶级“坐吃山空的败家子”典型。
淑华
高家三小姐,长房的女儿。心直口快、爱说爱笑,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也有天真的一面。
淑英
高家二小姐,三房的女儿。
高觉慧
高觉慧是一个新人的典型。他从朴素的对劳动者的爱和对封建制度的恨出发,走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的面前,最后又走向社会斗争。
高觉新
高家的长房子孙,他是高家上上下下的希望,但是“双重”性格使他既在幻想改变摧残人生的旧势力,又在旧礼教面前唯唯诺诺,对立的矛盾让他生活得苦不堪言。
高觉民
高觉新的二弟,他的性格其实是介于觉新与觉慧之间的,为人沉稳却又向往新生活,与琴举行了新式婚礼并即将出外工作。[3]
高觉民的妻子,与他举行了新式婚礼并即将出外工作。[3]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作品主题

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
巴金创作《秋》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秋》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秋》表现了旧家庭分崩离折,“树倒猢狲散”的结局。这主要是通过对高家第二代,第三代的道德加速腐化以及整个高家已后继无人的描写显示出来的,作品自然地把注意力放到第三代的命运上,描写了周枚与高淑贞的悲剧以及觉英、觉群的堕落。在这里,着重抨击了专制主义假手封建礼教腐蚀、摧残青少年的罪恶。随着第二代家长克明的死亡,整个大家庭的重担已经找不到任何人来承担了,因为就连长房的承重孙觉新也起来反抗,《秋》的主题可以说着重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精神支柱的崩溃。[2][4]
《秋》从季节上来看是凄凉的,它往往能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它常常代表事物的衰亡,这是诗歌散文中是经常见到的。巴金创作这部作品是为了向读者展示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的在动荡,作品表达的正是这样一股生活的激流:一方面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垂死的封建统治力量疯狂地吞噬着年轻的生命,另一方面深为革命潮流所吸引的青年一代开始了觉醒、挣扎与斗争的悲壮历程。[2]

艺术特色

《秋》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巴金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秋》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鲜明的语言叙述出来,就表达出了真挚而强烈的感情,从而形成独特的美学特征。[2]
巴金在青年时代是一个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对政治抱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的小说创作与其说是文学活动不如说是社会活动或政治活动。《秋》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的家族,用他的视角对全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品评,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2]

作品影响

播报
编辑
翻译
1957年间,《春》《秋》和《爱情三部曲》同时被译成俄文,《秋》出于牧德罗夫之译笔。[7]
衍生作品
1954年2月17日,中国香港上映了根据小说《秋》改编的同名剧情片,该片由秦剑执导,红线女吴楚帆石坚等主演。[5]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巴金
巴金(1904年—2005年),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1927年至1928年旅法期间,他接触了一些无政府主义者,在巴黎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底他回国,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抗战前的作品主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家》以及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等。抗日战争期间,巴金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憩园》《寒夜》和《第四病室》。解放后,巴金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作协主席、中国作协主席等职。新时期出版的《随想录》《探索与回忆》等,具有极高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是新时期文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巴金于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文学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勋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