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问医生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data.120ask.com提供.

当前位置:有问必答网信息库> 找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感染内科> 科室介绍

科室列表

儿科

儿科

传染病科

传染病科

精神心理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性病科

骨科

骨科

康复医学科

康复医学科

麻醉医学科

麻醉医学科

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
感染内科介绍:

感染病科是目前国内综合性医院同类学科中,规模的临床医疗科室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担任传染病诊治重点实验室主任。病区面积23000平方米,开放床位数260张,年门诊量10万余人次,年住院量6千余人次。建有人工肝治疗中心、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和艾滋病等10个诊疗病区。长期从事不明原因发热、细菌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新发、再发传染病的临床诊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探索出一套完整的诊断思路和治疗方案,收治病种齐全,病人来源广泛,医疗服务立足浙江,辐射全国乃至。以重型肝炎肝衰竭诊治为传统优势医疗项目,创建了人工肝支持系统等多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临床诊治技术,治疗重型肝炎取得重大突破,并推广至全国各地,了学科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学术地位

传染病科系重点学科,先后荣获科技进步奖2项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其他奖励上百项;发表了Natureimmunology、Lancet、NewEngland、PNAS、Hepatology等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主编《传染病学》、《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人类病毒性疾病》等教材和论著数十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数十项,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优势

(1)人工肝研究处于领先水平。针对重型肝炎病死率高的难题,历经多年攻关,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探索确定人工肝在治疗过程中的各种参数,攻克了人工肝基础和应用中一系列的技术难关;探明了人工肝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病死率。

(2)感染微生态学的建立及应用研究。将微生态学理论引入感染和肝病研究领域,创建了“感染微生态”学新理论,对肝病微生态和细菌耐药进行了系列研究,提出了感染微生态防治新策略:用微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感染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发现破坏人体微生态平衡会导致严重感染或脏器损害,该发现更新了抗感染策略。

(3)病毒性肝炎研究方面。发现戊肝病毒新的抗原表位,探明病毒抗体的诊断意义,率先观察病毒血症及粪便排病毒规律,明确戊肝临床隔离时间。

(4)传染病的诊断新技术研究获得丰硕成果。发明了特异探针标记新方法,研制了一系列特异性高,通量更大的诊断芯片。

(5)在艾滋病/HIV感染、禽流感等疾病的防治、其他新发与再现传染病防治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尤其在禽流感(H7N9)危重症的抢救工作中的救治以及基础科研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创建了“四抗二平衡”治疗策略,即“抗病毒、抗休克、抗ARDS、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微生态平衡”,并创造性地应用人工肝技术清除患者体内堆积的炎症因子,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助力重症患者度过器官功能衰竭难关,临床治疗效果突出。目前“四抗二平衡”治疗方案已作为全国救治H7N9禽流感的基本原则。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为:

(1)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及新型防治技术研究。

应用系统生物学、实验动物学、再生医学、药物治疗学的,重点在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研究、肝炎病毒变异与耐药机制的研究、人工肝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开展研究。

(2)艾滋病等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

在艾滋病/HIV感染、禽流感等疾病的防治、其他新发与再现传染病防治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3)感染微生态和感染免疫研究。

重点对微生态与人类感染性疾病的关系、肝病微生态、重要病原体耐药机制及机会性感染、感染免疫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

(4)传染病诊断新技术研究。

重点在高通量、灵敏、、快速的新型诊断技术,高效、可靠、安全的新发传染病病原体分离技术和设备,传染病特异性细胞免疫诊断技术,以及传染病相关的分子影像学等方面进行研究。

本科特色

(1)人工肝研究处于领先水平。针对重型肝炎病死率高的难题,历经多年攻关,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探索确定人工肝在治疗过程中的各种参数,攻克了人工肝基础和应用中一系列的技术难关;探明了人工肝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病死率。

(2)感染微生态学的建立及应用研究。将微生态学理论引入感染和肝病研究领域,创建了“感染微生态”学新理论,对肝病微生态和细菌耐药进行了系列研究,提出了感染微生态防治新策略:用微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感染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发现破坏人体微生态平衡会导致严重感染或脏器损害,该发现更新了抗感染策略。

(3)病毒性肝炎研究方面。发现戊肝病毒新的抗原表位,探明病毒抗体的诊断意义,率先观察病毒血症及粪便排病毒规律,明确戊肝临床隔离时间。

(4)传染病的诊断新技术研究获得丰硕成果。发明了特异探针标记新方法,研制了一系列特异性高,通量更大的诊断芯片。

教育培训

主编了卫生部、教育部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传染病学》,开辟教学网站,《传染病学》教学被评为高等学校精品课程。作为级传染病学专科医生培训基地和人工肝培训基地,学科年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传染病及相关专业人才100名以上。主办多期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传染病学师资培训班和16期人工肝等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年开办的学习班包括1、重症肝炎诊治暨人工肝支持系统临床应用,2、易被误诊的传染病理论与实践研讨班,3、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在传染病诊断及治疗的应用,4、人类重要传染病病原体耐药及治疗,5、传染病护理及职业防护。

[点击展开全部]

*科室信息来自医院官网公示信息或医生本人提供,平台受限于更新时效,可能出现信息更新不及时的情况 信息纠错

感染内科门诊时间表:

门诊类型:普通门诊专家门诊特需门诊夜间门诊

医生擅长疾病
徐丽中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感染内科
擅长:各类肝病的诊治,发热待查及各种疑难病的诊治和抗生素合理的临床应用;小儿发疹疾病的诊断和小儿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
余春艳副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感染内科
擅长:病毒性肝炎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苏俊威主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感染内科
擅长:暂无
徐小微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感染内科
擅长:人工肝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