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xiàn]
汉语文字
展开6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县(拼音:xiàn、xuán)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2]。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其古字形像悬首于木上的样子;本义指悬挂,是“悬”的古字,读xuán。又引申指维系、差别大、距离遥远等。周代制度:“天下地方千里,分为百县而系于国。”到了秦代和汉代,县系于郡,把“县”这个字作为郡级以下的行政区域的名称,意思是地方政权直系中央,读xiàn,还留有“挂”的原义。现代的县隶属于省、自治区、省辖市、直辖市、自治州之下。“挂”“维系”和“距离遥远”之意均由“悬”字代替。[13]
中文名
拼    音
xiàn,xuán
繁    体
部    首
五    笔
EGCU[1]
仓    颉
BMI[1]
郑    码
LCZS[1]
笔    顺
竖、横折、横、横、横、撇折、点
字    级
一级(编号:0720)[2]
平水韵
去声十七霰(xiàn),下平一先(xuán)[3]
总笔画数
3+4(部首+部首外)
异体字
四角号码
7773₂
统一码
53BF
字形结构
上下结构
注音字母
ㄒㄧㄢˋ,ㄒㄩㄢˊ
造字法
会意字

字源演变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5]
会意字。县字,繁体作“縣”。在西周金文(图1)中,“縣”字的左部是一棵树(图A,木),右上方是挂在树上的一根绳子(图B,“幺”),右下方则是一个悬挂在绳子上的人头(图C,即“首”字)。这是古时一种刑罚,在树上用绳子高挂人头以示惩示威,即所谓的“斩首示众”,也叫“枭首”。“縣”是由“木”“幺”“首”三个独艰凶整体象形字合起来的端她嚷会意字。本来说的是古代奴隶主和封建领主为了镇压农奴与人民的反抗斗争而采取的严刑酷法,把人杀了,在树上挂头示众,杀一以儆百。所以这个字也就有“挂、悬在空中,没有着落”的意思。
发展到金文阶段,字的形体已有多立了很大的变化。在图3的金文里,“木”旁已搬到字的左边;战国文字(图4)在原有的基础上省去“木”旁;小篆中(图6),人头则变为倒写的“首”了,剩余的部件整合为“系”字。以后,又以小篆为基础,演变为隶书(图7-12)和楷书。繁体“縣”字十六画,书写速度慢,于是后来又根据简化汉字的“局部删除”法把“縣”字去掉“系”旁,只剩下倒挂的人头形了;又进一步写成“县”。[4-5][13]
“县”的本义从上面的形体分析不难看出是表示悬挂的意思,寻杠是从古代的枭首示众发展而来的文字。“县”后来产生了一个常用义项,即行政区划名称。“县”之所以成为行政区划名称,要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发展谈起。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目前可考的始于周代。周代的政治制度,是所谓“分封制”,即天子将国家土地的大部分分给他迎胶询的亲属或功臣,形成众多的所谓“诸侯国”。这种分封制,实际是氏族社会时代分族而治制度的传承形式,诸侯国尽管也臣属于天子,但在其内部,还是由作为领主的诸侯自治,特别是他们的爵位是由其子孙世袭的。所以诸侯国并非是天子的直属领地,或者说它并不直接悬(县)系于中央政权。诸侯对于他的大夫,也仿此例,把相当部分的国土分给他们作为自治的采邑,这种大夫的采邑也同样不直属于诸侯政权。这样一来天下的政治格局,便形成了一个统治政权总有直接统治区和间接统治区两种性质领地的状况。相对间接领地来说,直接领地直系于政权,就像悬挂着一样,所以自然获得了“县”捉炒的称名。
由于郡县制的普及,“县”字的使用日益频繁,为了与行政区划的“县”相区别,大约在汉魏时代,人们在表达邀泪充“悬挂”之义时,“挂”“吊”和“距离遥远”之意由“縣(县)”下加“心”的“懸芝企催拘(悬)”字表示,和“县”区别开来。[14]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xiàn
名词
行政区划单位。
county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𥄉部》: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则系于国,秦汉县系于郡。
县城;县志;县治;县令
古代天子所治之地,在京都周围千里以内,即王畿。
local authorities
礼记·王制》: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
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
《吕氏春秋·孟夏》:命司徒,循行县鄙。高诱注:“县,畿内之县,二千五百家也。”
(Xiàn)姓氏用字。
周代一种划分田地的单位。
周礼·地官·小司徒》:……四甸为县,四县为都。郑玄注:“四甸为县,方二十里。”
周代公邑。
《周礼·秋官·县士》汉郑玄注:“都县野之地,其邑非王子弟公卿大夫之采地,则皆公邑也,谓之县。”
xuán
动词
〈文言〉悬挂。
hang
《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县车;县门
〈文言〉维系;联结。
tie;maintain
《庄子·寓言》:弟子间于仲尼曰:若参者,可谓无所县其罪乎!
县命;县绝;县联
〈文言〉悬殊;相差大;距离远。
separated
《荀子·天论》: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文言〉出示。
reveal
《周礼·春官·小宗伯》:县衰冠之式于路门之外。”
县法
〈文言〉用绳子勒死。
《国语·晋语一》:骊姬请使申生主曲沃,以速县。韦照注:“县,缢也。”
〈文言〉凭空。
王安石《答段缝书》: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
〈文言〉称;量轻重。
weigh
《汉书·贾山传》:县石铸锺虡。
名词
〈文言〉秤锤。
《礼记·经解》:故衡诚县,不可以欺轻重。郑玄注:“县谓锤也。”
(Xuán)姓氏用字。
[6-7]

古籍训释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九】【𥄉部】胡涓切(xuán)
系也。从系持𥄉(jiāo)。
【注释】徐铉等注:此本是县挂之县,借为州县之县。今俗加心,别作悬,义无所取。[8]

说文解字注

“系也”注:系当作系,系者,系𦃇也,一名恶絮。许书本非此字明矣。许自序云:据形系联,不作系也。系篆下云系也。当即县也之譌。二篆为转注。古悬挂字皆如此作。引伸之、则为所系之偁。《周礼》:县系于遂。邑部曰: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则系于国。秦汉县系于郡。《释名》曰:县,县也。县系于郡也。自专以县为州县字,乃别制从心之悬挂。别其音县去悬平,古无二形二音也。颜师古云:古县邑字作寰,亦为臆说。
“从系持𥄉”注:会意。胡㳙切。十四部。[9]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 縣;部外笔画:10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并胡涓切,音悬。《说文》:系也。注:徐铉曰:此本是县挂之县,借为州县之县。今俗加心,别作悬,义无所取。《易·系辞》: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诗·周颂》:应田县鼓。《周礼·春官·小胥》:正乐县之位。《仪礼·燕礼》:乐人县。《左传·成二年》:曲县繁缨以朝。《前汉·高帝纪》:县隔千里。
又《广韵》黄练切。《集韵》荧绢切,并音炫。《正韵》:形甸切,音现。《释名》:县,悬也,悬系于郡也。《广韵》:古作寰。楚庄王灭陈为县,县名自此始。《周礼·天官·大宰》:邦县之赋。注:邦县四百里。
又《地官·小司徒》:四甸为县。
又《遂人》:五鄙为县。《鲁语》:三乡为县。《史记·秦始皇本纪》:大矣哉,宇县之中。注:县,赤县。《前汉·地理志》:分天下为郡县。
又《史记·绛侯世家》注:县官,谓天子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
又姓。《礼·曲礼》:县贲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县单父。按,《说文》在𥄉部,今并入。[10]

广韵

胡㳙切,平先匣 ‖ 县声元2部(xuán)
《说文》云:“系也。”相承借为州县字。
黄练切,去霰匣 ‖ 县声元2部(xiàn)
县,郡县也。《释名》曰:“县,悬也,悬于郡也。”古作寰,楚庄王灭陈为县,县名自此始也。又姓,孔子门人县单父。黄练切。十五。
【校释】切语下字为开口字,按反切黄练切与胡甸切同音,然黄练切韵图置于合口。《王二》本小韵作玄绚反,《说文》徐铉注音黄绚切,开合不违。[1]
《说文解字》书影
《说文解字注》书影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上:U+53BF:下:U+7E23)

书写提示

“县”字书写笔顺
❶“且”长、宽,“厶”扁、窄。❷“且”,“厶”上下等宽;框内下横在横中线;长横在横中线下方。❸“厶”,居下居中;㇜(撇折)起笔于竖中线。[11]

书法欣赏

[12]

音韵集成

播报
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ɡʰ
iwan
先秦
王力系统
ɣ
iwan
先秦
董同龢系统
ɣ
iuæn
先秦
周法高系统
ɡ
ewan
先秦
李方桂系统
gw
ian
西汉
东汉
ian
i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山先仙
iwɑn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山先仙
iwɑn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山先仙
iwɑn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ɣ
iwen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ɣ
iwen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ɣ
iuɛn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ɣ
iuɛn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ɣ
iwen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统
ɣ
iuen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15]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一先
合口呼
四等
全浊
胡涓切
ɣiuɛn
去声
三十二霰
合口呼
四等
全浊
黄绚切
ɣiuɛn
集韵
平声
合口呼
四等
全浊
胡涓切
ɣiuɛn
去声
合口呼
四等
全浊
荧绢切
ɣiuɛn
礼部韵略
去声
荧绢切
增韵
去声
荧绢切
中原音韵
去声
先天
全清
xiɛn
中州音韵
去声
先天
奚见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十一先
全浊
胡涓切
ɣyen
去声
十一霰
全浊
形甸切
ɣien
分韵撮要
阳平
第十三鸳婉怨乙
阳去
第十三鸳婉怨乙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ɕiɛn
51
去声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ɕiæ̃
21
去声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ɕiæ̃
55
去声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ɕiɛn
35
去声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ɕiɛn
13
去声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ɕiĩ
53
去声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ɕiẽ
55
去声
晋语
太原
ɕie
45
去声
吴语
苏州
jiø
31
阳去
吴语
温州
jy
42
阴去
湘语
长沙
ɕiẽ
45
阴去
文读
ɕie
21
阳去
白读
湘语
双峰
ɣuĩ
33
阳去
赣语
南昌
ɕiɛn
21
阳去
客家话
梅县
ian
52
去声
粤语
广州
jyn
22
阳去
粤语
阳江
jin
54
阳去
闽语(闽南片)
厦门
hiɛn
33
阳去
文读
kũãĩ
33
阳去
白读
闽语(闽南片)
潮州
kũĩ
11
阳去
闽语(闽东片)
福州
kaiŋ
242
阳去
闽语(闽北片)
建瓯
kuɪŋ
44
阳去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