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天枢

武周时期的建筑
展开1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天枢,是武则天的纪功柱。寓意“天下中枢”,象征世界中心,由“诸胡聚钱百万亿”建于神都洛阳,[1]全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25]
公元694年初,武则天平定吐蕃、突厥、室韦等战乱;[28]八月,在波斯国大酋长阿罗憾等人的号召下,“诸胡聚钱百万亿”购买铜铁建造天枢,并于次年(695年)四月铸成。[29]
天枢总高147尺(45.87米),[30]重二百万斤,柱身八面,蟠龙、麒麟萦绕,上为腾云承露盘,顶部四龙立捧火珠。东夷人毛婆罗造模,高丽人泉献诚运铜,武三思为文,高丽蕃长高足酉雕刻,[29]刻百官及四夷酋长名,武则天自题其名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毁于开元二年(714)。
据出土文物证实,波斯国大酋长阿罗憾,是天枢工程的实际组织者和实施者。[24][26]意大利学者富安敦(Antonino Forte)曾撰文讨论天枢的营建与废弃始末。[9]洛阳博物馆外的观光塔便是依照“天枢”而建。[25]
中文名
天枢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阳市
所处时代
武周
全    称
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别    称
武周万国天枢[3]
造    价
百万亿[1]

营建背景

播报
编辑
公元6泪懂促94年,甲戌,默啜(后突厥赠危踏可汗)侵犯灵州签棵民,室韦亦乘机造反,武则天微察派右鹰达多您仔扬卫大将军李多祚将其汗全击破。
二月,武威道总管王孝杰在验旬想泠泉及大岭谷破吐蕃勃论赞刃、西突厥可妹海微汗阿史那俀子各三万馀人;碎叶镇守使韩思忠破泥熟俟斤等万馀人,[27]又破突厥施质汗、胡禄等,继而攻陷吐蕃泥熟没斯城。[32]郭虔瓘焉耆攻破西突厥二万帐。[31]

建制沿革

播报
编辑

始建

延载元年(694年)八月,世界各国元首在波斯国大酋长阿罗憾等人的号召下,请求用铜铁铸造天枢,铭纪功德,黜唐颂周。
武三思(曾任礼部尚书,主管朝廷的礼仪、外事活动)带领着四夷酋长向武则天请愿,武则天制可。于是任命姚璹督作使,掌督工程建设。各国君臣筹资百万亿购买铜铁铸造。[1]
天枢

建成

公元695年,夏季,四月,天枢铸造完成。东夷(新罗/日本)毛婆罗设计模型,武三思撰文,天枢上刻百官和各国首领的名字,武则天亲自题写匾额“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时,[4]改写“国”为“圀”,取天下一统、八方朝拜之义。 [5]又把西域梵文中的符号“卍” 定音为万,著于天枢。[23]
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宴会

天枢建成后,武则天大宴夷夏群僚。朝士献诗者不可胜纪。李峤的《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僚应制》冠绝当时,其诗曰:“辙迹光西崦,勋名纪北燕。何如万国会,颂德九门前。灼灼临黄道,迢迢入紫烟。仙盘正下露,高柱欲承天。山类丛云起,珠疑大火悬。声流尘作劫,业固海成田。圣泽倾尧酒,熏风入舜弦。欣逢下生日,还偶上皇年。”[6]
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毁灭

神龙元年(705)以来,中宗、睿宗兄弟相继当政,国号恢复为唐。
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唐玄宗即位后,大刀阔斧地解决武则天时期的遗留问题。开元二年(714年)下令销毁天枢,[7]洛阳尉李休烈作《咏毁天枢》咏怀道:“天门街里倒天枢,火急先须御火珠。计合一条丝线挽,何劳两县索人夫。”士人和普通百姓也无不讽诵吟咏,盛传《天枢谣》:“一条麻索挽,天枢绝去也。”[6]

建筑形制

播报
编辑
天枢高45.87米,直径为3.6米,底座方台周长为50米。
天枢复原方案
主体部分造型为八棱柱体,中部缠绕铜制蟠龙,上部呈现腾云姿态,最上面托起一个直径近9米的铜盘,4个龙人站立其中捧火珠一颗[8]

底部

大柱下面是一座铁山,周边长一百七十尺。环绕铁山的是铜做的蟠龙麒麟;铁山上的两只铜麒麟,与顶部大火珠一起,构成“麒麟拜火”,正是祅教(拜火教)所宣扬的“圣王出、天下平”的象佂。
此外,《大唐新语》另有记载,狮子也作为天枢装饰物:“天枢下置铁山,铜龙负载,狮子、麒麟围绕。“之所以选用狮子,是因为狮子是万兽之王,作为王权的象征,表示威猛、力量、权威等寓意,被运用于贵族和王族的标志,不仅在波斯地区,还广泛表现在埃及希腊罗马、拜占庭、中亚等地的政治文化中,吻合武则天统制四夷、成为华夷共主的政治理念。[9]

柱身

柱身八面,每面宽五尺。该形制肇源于具有千年文明史的美索不达米亚造型艺术,并对唐开元年间兴起的中国佛教石经幢产生重要影响。[10]

柱顶

柱顶上铸一个腾云形的承露盘,直径三丈,四个龙人站在盘上捧火珠,火珠高一丈,是祅教(拜火教)的圣物。天枢的狮子、承露盘、龙的雕塑也反映了佛教道教儒教等民间信仰。[2]
至于上部到底是《资治通鉴》所说的承露盘,还是《新唐书》和《大唐新语》所说的云盖,郭绍林认为作云盖更合理一些。承露盘最早是西汉武帝时修造的,在长安建章宫内。武帝好神仙,以为承接甘露,和玉屑饮下,可以长生不老。承露盘的形制有两种说法。《汉书·郊祀志上》注引苏林说:“仙人以手掌擎盘承甘露。”
三辅故事》说:承露盘“上有仙人掌承露”。而天枢的铜盘,上下皆无仙人,用以承托四龙和大珠,不是承接甘露。天枢造成后,李峤写下一首《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寮应制》诗。《大唐新语》这则资料说:“朝士献诗者不可胜纪,唯峤诗冠绝当时。”朝士们的诸多诗作,只有这一首流传下来,诗中描写说:“仙盘正下露,高柱欲承天。山类丛云起,珠疑大火悬。”《资治通鉴》不像《新唐书》那样说“大珠”、“云盖”,而是说“火珠”、“腾云承露盘”,大概参考李诗说法而来。然而李诗并没有说它是承露盘。如果是承露盘,李诗完全可以不说“仙盘正下露,高柱欲承天”,而说“仙盘正承露,高柱欲擎天”,须知“正承”二字拗救,符合律诗平仄要求。

相关考证

播报
编辑

营造人员

  • 发起号召:波斯国大酋长阿罗撼(Abraham)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上册第1116页载《阿罗撼墓志》,说他“族望波斯国(伊朗)人也。显庆年中(656-660),高宗天皇大帝以功绩可称,名闻□□,出使召来至此,即授将军。[11]……又为则天大圣皇后召诸蕃王建造天枢。”
  • 设计图纸:东夷人毛婆罗(毛むくじゃら)
天枢
天枢“由工人毛婆罗造模”,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8介绍几位擅长塑像者“皆巧绝过人”,其中就有毛婆罗,他是“天后时尚方丞”。[12]《新唐书·五行志一》提到“中宗时,……中郎将东夷毛婆罗”,根据《旧唐书·东夷传》的罗列可知他是新罗(今韩国)日本
  • 雕刻:高丽人高足酉(고족유)
洛阳新获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载1990年伊川县平等乡楼子沟村出土的《高足酉墓志》,[13]说高足酉是“辽东平壤人”,来洛阳后拜为“镇军大将军、行左豹韬卫大将军”。“证圣元年(即天册元年)造天枢成,悦豫子来,雕镌乃就。干青霄而直上,表皇王而自得。明珠吐耀,将日月而连辉;祥龙下游,凭烟云而矫首。……即封高丽蕃长、渔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
  • 运铜:高丽人泉献诚(샘헌성)
1926年出土的高句丽人泉献诚墓志上说:“二年二月,奉敕充检校天枢子来使,兼于玄武门押运大仪铜等事。”[14]

建筑高度

天枢
关于天枢的高度,《资治通鉴》和《新唐书》的说法应该说是一致的,二书依据的资料是唐代的国史、实录,比私家笔记所说的尺寸可靠。但《资治通鉴》表述含混、不全,容易让人误以为天枢通高105尺。仔细玩味《新唐书》,可知这个数字仅仅是八棱柱部分的高度。
棱柱上面有云盖。云盖上四龙站立,各自身长12尺。四龙所托大珠,直径10尺。龙爪子不会安放在大珠正中间或正下方,这样起不到支撑作用,八只爪子集中到一起也不便施工,因而只能在大珠下侧。这样,云盖、龙和大珠加在一起,高度会超过22尺。棱柱下面有铁山,高20尺。三部分加在一起,天枢通高至少为147尺

所在位置

天枢建造在武则天听政起居的宫城紫微城)正南面,才能体现众星“拱辰”的含义,端门和定鼎门都符合方位,它到底矗立在哪里?
天枢所在位置示意图
端门是皇城(太微城)的正南门(遗址应在今洛阳桥北端西),北对宫城紫微城)正南门应天门(遗址在今周公庙、洛阳报社一带),南对外郭城正南门定鼎门(遗址在今水磨村正南、古城村正东以及赵村正西南三者交汇处)。
从端门到定鼎门七里多长的大街,叫做定鼎街、天门街或天街。端门南边临近天津桥,比起坊里鳞次栉比的其它地带,地势无疑空旷宽阔得多。天津桥是洛河上的桥梁,当时认为洛河横穿城中,有银河之象,银河又叫天津,天津桥因而得名。说到星宿,难免会提到银河。
天枢所在位置示意图
全唐文》卷459载崔淙《五星同色赋》,说金木水火土五星,“邻月魄而璀璨,落天津而隐映。朝临日道,助我后夙兴之勤思;暮入天枢,表圣皇夜寐之勤政”。[15]
那么,把天枢修造在洛河旁端门外,不但应合天象,也不受地势局促的制约,还便于官府就近管理和保护。
  • 不在定鼎门内
定鼎门内则不然。铁山周围170尺,方的也好圆的也罢,宽度在43至56尺之间,加上围以石兽,两边留出车马通道,所需宽度应超过100尺。定鼎门内街道两侧,坊里密密匝匝,哪有空地安置这个庞然大物。据今实测,定鼎门的中门宽24尺,东西两侧9尺外分别开设一门,各宽21尺,故定鼎门总宽应为100尺略多,正好与安置天枢所需宽度相同。
天枢广场
清人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5依据《大唐新语》的说法,认为天枢在定鼎门内,同时指出定鼎街宽百步,即600尺,是定鼎门总宽的五倍多。[16]这哪是街道,简直是广场。当今大都市高楼耸立,车辆密集,也没这么宽阔的街道。因而定鼎街宽百步的说法,恐怕不可置信。若把天枢修建在定鼎街中间,即便街道的宽度能够受纳,但与定鼎门搭配不协调,会影响市容。在清代认为天枢在定鼎门内者,并非徐松一人,《全唐诗》的编纂者也持这一观点。《全唐诗》卷61收录了李峤那首诗,所加的按语用的是《大唐新语》的那段文字。
  • 建于端门外原因
将天枢建在皇城端门的门口,原因是洛阳城皇城有一条中轴线,中轴线呈南北走向,最南端是龙门伊阕,号称“天阙”,往北是外城正门定鼎门,再往北是天津桥,再往北是皇城正门端门,再往北是宫城正门应天门,再往北是万象神宫明堂、通天浮屠天堂,这条中轴线躺下来,就像一个人体,皇城端门正好位居肚脐附近,好像人体的天枢穴[7]

名称由来

天枢(Dubhe)本是北斗七星中斗身第一星的名称,用来比喻国家政柄,第二星叫天璇(Merak)。从天璇用直线连接天枢,延伸至两星间长度七倍处有一颗星,是为北极星(Polaris)。北斗七星在不同季节和夜晚不同时间,转动到天空的不同方位,但无论怎样转动,天璇和天枢始终对着北极星,因此,天璇和天枢被称为指极星。
天枢对应“奎宿”中的“天枢星”
《尔雅·释天》说:“北极,谓之北辰。”《论语·为政》载孔子话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这是说国君如果以道德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处在固定的位置,众星辰都旋绕和归向自己,即得到臣民的拥护、敬仰。
那么,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的寓意在于吹捧武则天以道德感化天下,周边民族和中原民众都像指极星始终朝着北极星一样,对她感恩戴德,忠诚不二。

性质意义

播报
编辑

纪功颂德

天枢作为武周纪功柱,它的性质是政治性的,上引“铭纪功德,黜唐颂周”、“纪革命之功,贬皇家之德”、“颂德”、“述德”及“表皇王而自得”云云,足以作为佐证。
在唐代,政治性的纪念物在相关人员生前多有建造,称颂某人的政绩、功德,会为他修造颂德碑(遗爱碑),或以他为模特儿修造佛教人物像。但对武则天这样做,会显得不够规格,只有建造庞然大物,才符合级别。因此,天枢是纪念碑似的建筑物。

武周符号

洛阳博物馆参照天枢而建的观光塔
天枢是武周帝国的标志,是唐朝一个绕不开的政治符号,天枢位于皇城端门外,端门城门口经常张贴征兵令,城门两侧经常出现各种政令信息,既是信息发布平台,也是官民发表言辞的地方。
加上武则天还在天枢题上了“大周万国颂德天枢”,这一根高高的铜铸天枢无疑是李唐绕不开的政治标记。
在天枢问世22年后,唐玄宗下诏销毁天枢,工匠“熔其铜铁,历月不尽”,这个政治符号终于被拔掉了[7]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观光塔

参照天枢而建的洛阳博物馆观光塔
2008年11月20日,洛阳博物馆参照历史上的天枢形制,所设计的观光塔顶部雕塑安装完毕:4条金碧辉煌的巨龙托起一颗金灿灿的“火珠”。观光塔依据史书中记载的“天枢”的比例而建,八棱柱高39米,观光塔顶部雕塑4条站立的龙高9.5米,龙托起的“火珠”直径3.9米,龙和“火珠”均为铜制品。[17]

学术研究

罗香林撰有《景教徒阿罗憾等为武则天皇后营造颂德天枢考》,主要讨论了阿罗憾的宗教信仰与所造天枢的关系。
张乃翥《武周万国天枢与西域文明》认为天枢的建造受到了阿育王石柱、图拉真圆柱等西域纪念性建筑文化的影响。
梁恒唐《武则天时代的天枢》对天枢的兴造、形状、高度、毁弃进行了简略的讨论。
郭绍林《大周万国颂德天枢考释》也对天枢的形状、高度、性质、方位做了探讨。
意大利教授富安敦(Antonino Forte)也曾撰文讨论了天枢的营建与废弃始末。
2020年湖南师范大学历史与人类学研究所彭丽华教授发表《大周万国颂德天枢装饰上的狮子造型论》[9]

遗址保护

2013年,洛阳市初步拟订了“活化”隋唐洛阳城的时间表,虽然天枢的遗址已不复存在,但在“一区一轴”的整体方案中,计划在原址附近复原性展示天枢,内部安装可直达顶部的电梯,游人可以登顶观光。同时,相关部门还将对天枢的周边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天枢广场,适当配备旅游服务设施。[18]
洛阳市文物局表示:“按研究推测的天枢遗址区域被现代城市建筑占压严重,受现存环境制约,无法进行考古发掘工作,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无法体现。因此,尚无科学依据进行天枢遗址保护工程。”[19]

各界评价

播报
编辑
唐·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评价天枢:“金彩荧煌,光侔日月。”[6]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中的天枢推测复原图
张剑葳博士所著《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中把天枢称为“未被超越的高度极致”。[20]
天枢的建造在世界冶金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李约瑟博士(Joseph Needham, 1900-1995)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他把天枢视为宏伟的纪念碑。[21]
梁恒唐《武则天时代的天枢》:“天枢是一个铸造业上的创举,即用三百万斤铜铁成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立于端门之外,在当时应该是世界瞩目的工艺杰作。天枢是当时世界最高铸造技术的发挥 , 它应该作为当时最高技术的标志留传于世。”[22]
张乃翥《武周万国天枢与西域文明》:武周万国天枢的建立 , 是世界女性政治史上一件传誉中外的国家文化事业 。它以参与成员的特殊群体和巍峨壮观的建筑形制 , 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域文明之间相互融汇的深厚历史渊源 , 从而启迪人们在二十世纪的时期 , 为推动全球范围之内崭新的女权进步事业进行日益深入的国际合作 。[3]

相关文献

播报
编辑

墓志铭文

《阿罗憾墓志铭》:“大唐故波斯国大酋长,右屯卫将军上柱国、金城郡开国公波斯君丘之铭。君讳阿罗憾,族望波斯国人也。显庆年中,高宗天皇大帝以功绩有称,名闻(西域),出使,召至来此,即授将军北门(右)领使,侍卫驱驰,又充拂林国诸蕃招慰大使,并于拂林西界立碑,峨峨尚在。宣传圣教,实称蕃心。诸国肃清,于今无事,岂不由将军善导者,为功之大矣,又为则天大圣皇后召诸蕃王,建造天枢,及诸军立功,非其一也茑。”

史料记载

官修史书和私家著述对它说法不一。
  • 官修史书
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四夷酋长请铸铜铁为天枢,立于端门之外,铭纪功德,黜唐颂周;以姚璹为督作使。诸胡聚钱百万亿,买铜铁不能足,赋民间农器以足之。”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夏四月,天枢成。高一百五尺,径十二尺,八面,各径五尺。下为铁山,周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萦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人立捧火珠,高一丈。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长名。工人毛婆罗造模。太后自书其榜,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旧唐书·本纪·卷六》:“诸蕃酋长奏请大征敛东都铜铁,造天枢于端门之外,立颂以纪上之功业。”
《旧唐书·列传·卷三十九》:“蕃夷酋长,请造天枢于端门外,刻字纪功,以颂周德,璹为督作使。”
《新唐书·本纪·卷四》:“四月戊寅,建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新唐书·列传·卷一》:“蕃夷诸酋及耆老请作天枢,纪 太后功德,以黜唐兴周,制可。使纳言姚璹护作。乃大裒铜铁合冶之,署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置端门外。其制若柱,度高一百五尺,八面,面别五尺,冶铁象 山为之趾,负以铜龙,石镵怪兽环之。柱颠为云盖,出大珠,高丈,围三之。作四蛟,度丈二尺,以承珠。其趾山周百七十尺,度二丈。无虑用铜铁二百万斤。乃悉镂群臣、蕃酋名氏其上。”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开元二年甲寅,公元七一四年)毁天枢,发匠熔其铜铁,历月不尽。“
  • 私家著述
《大唐新语·卷十八》:“长寿三年,则天征天下铜五十万余斤,铁三百三十余万,钱二万七千贯,于定鼎门内铸八棱铜柱,高九十尺,径一丈二尺,题曰“大周万国述德天枢”,纪革命之功,贬皇家之德。天枢下置铁山,铜龙负载,狮子、麒麟围绕。上有云盖,盖上施盘龙以托火珠,珠高一丈,围三丈,金彩荧煌,光侔日月。武三思为其文,朝士献诗者不可胜纪。唯峤诗冠绝当时,其诗曰:“辙迹光西崦,勋名纪北燕。何如万国会,讽德九门前。灼灼临黄道,迢迢入紫烟。仙盘正下露,高柱欲承天。山类丛云起,珠疑大火悬。声流尘作劫,业固海成田。圣泽倾尧酒,熏风入舜弦。欣逢下生日,还偶上皇年。”后宪司发峤附会韦庶人,左授滁州别驾而终。开元初,诏毁天枢,发卒销烁,弥月不尽。洛阳尉李休烈赋诗以咏之曰:“天门街里倒天枢,火急先须御火珠。计合一条丝线挽,何劳两县索人夫。”先有讹言云:“一条线挽天枢。”言其不经久也。故休烈之诗及之。士庶莫不讽咏。“
天枢位置鸟瞰图
《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六》引《大唐新语》:“造天枢于定鼎门,并番客胡商聚钱百万亿所成。其高九十尺,下以铁山为脚,铸铜为二麒麟,以镇四方。上有铜盘,经三丈。蛟龙人立,两足捧大火珠,望之如日初出。镌文于柱曰:大周万国述德天枢。后开元中推倒,铜入上方。”

诗词歌赋

  • 《五星同色赋》
  • 《圣母神皇词》
宋·张宪
洛水泱泱出宝图,黄金烂烂铸天枢。
宋·朱熹
乾纲一以坠,天枢遂崇崇。
  • 《武氏剪甲词》
元·杨维桢
禅少室,颂天枢。
  • 《送刘贞庭总管之嘉禾》
元·张翥
万象天枢北,三山海市东。
旱龙俄作雨,阳凤已鸣桐。
  • 《读易赠熊体贞孙倩 其六》
明·王夫之
雒阳看花,天津闻鹃。
归之气数,莫匪自然。
人用以废,天枢不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