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张翥

[zhāng zhù]
元代诗人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张翥(1287年-1368年),字仲举,号蜕庵。晋宁(山西临汾)人,寓居钱塘(浙江杭州)。中国元代时期学者、诗人。[2]
张翥因其父在南方为吏,早年便随父游宦江南。少时负才不羁,好蹴鞠,喜音乐,后翻然改悔,闭门读书。受业于江东大儒李存,李存之学传于理学家陆九渊,因之张翥对道德性命之说多有所研究。又从仇远学诗,尽得其奥。于是以诗文知名于时。游扬州,学者及门甚众。后至元末年,张翥被荐于朝。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分教上都生员。修辽、金、宋诸史,以翰林编修与其事。史成,历翰林应奉、修撰、直学士、侍讲学士。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卒于至元二十八年(1368年)三月。[2]
张翥曾搜集元末镇压农民起义而死之人的事迹,编为《忠义录》。诗多歌功颂德,对农民起义抱仇视态度,但对民间疾苦却富有同情心,一些作品对社会的黑暗也作了揭露。其诗语言流畅,风格雄浑。词题材比较狭窄,讲究格律,部分词作写得苍凉豪放。其亦能文,虽本人颇以文自负,但成就并不高。著有诗集《蜕庵集》、词集《蜕岩词》。[3]
仲举
所处时代
元代
出生地
晋宁(今山西临汾)
出生日期
1287年
逝世日期
1368年
主要作品
《蜕庵诗集》,《忠义录》
本    名
张翥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求兆劝签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只求员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征召为国子助教。后来雄白升至翰林学士承旨兆背。
张翥诗中有反对农民起义军的内容,也有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他的《□农叹》写一个运送军粮的老汉,家有老妻,无儿无归嚷尝女,千里迢迢把军粮送到兵营,被打得体无完肤。他回到家中,却见"老妻出佣食,四顾筐箧无",而官吏还来逼他去服役,他唯有"仰天哭欲死",而"醉吏方歌呼"。另外如他的《人雁吟》,写"叹息人穷不如鸟,何日相随如雁归",也包含着对人民苦难的关切。
张翥的词不如他的诗写得细腻而圆润,缺乏社会内容。但也有一些慷慨苍凉之作,如《沁园春·广陵九日,与刘士□、成元璋泛舟邗沟》,《洞仙歌·辛巳岁燕热享颂城初度》,《鹊桥仙·丙子岁予年五十,酒边戏作》,这些词寓人世炎凉于豪放之中,清人颇为推崇。张翥的散文更不如词,但他本人却常以文自负。
由于张翥死于元亡前夕,所以遗稿多散失,今存姜渗《蜕庵诗院榜热集》4卷,词2卷。

相关诗词

播报
编辑
蜕庵岁晏遣怀
小小新斋阁,温旧毾登毛。
精神全藉酒,肋力半支藤。
蛰豸深坯户,冥鸿巧避矰,
蒙头衲被底,何异在家僧。
摘红英
莺声寂。鸠声急。柳烟一片梨云湿。惊人困。教人恨。待到平明,海棠应尽。青无力。红无迹。残香积粉那禁得。天难准。晴难稳。晚风又起,倚阑争忍。
水调歌头
三十九年我,老色上吟髭。生辰月宿南斗,正合退之诗。今岁两逢正月,准算恰成四十,岁暮日斜时。腊彘剐红玉,汤饼煮银丝。
炷炉香,饮杯酒,赋篇词。萧然世味,前身恐是出家儿。天下谁非健者,我辈终为奇士,一醉不须辞。莫问黄杨厄,春在老梅枝。
清平乐
先生醉也。甚矣吾衰也。万物不如归去也。陶令真吾师也。篱边菊蕊初黄。为花[准]备携觞。只恐不如人意,风风雨雨重阳。
菩萨蛮
怀禅微刻《多丽西湖泛舟席上》
人随雁雁俱南去。雁应先到凭传语。若问锦书无。人归不得书。归期还信否。准在梅花后。烟树短长亭。只争三四程。
多丽·西湖泛舟席上
晚山青。一川云树冥冥。正参差、烟凝紫翠,斜阳画出南屏。馆娃归、吴台游鹿,铜仙去、汉苑飞萤。怀古情多,凭高望极,且将尊酒慰飘零。自湖上、爱梅仙远,鹤梦几时醒。空留在、六桥疏柳,孤屿危亭。待苏堤、歌声散尽,更须携妓西泠。藕花深、雨凉翡翠,菰蒲软、风弄蜻蜓。澄碧生秋,闹红驻景,采菱新唱最堪听。见一片、水天无际,渔火两三星。多情月、为人留照,未过前汀。

历史记载

播报
编辑
张翥,字仲举,晋宁人。其父为吏,从征江南,调饶州安仁县典史,又为杭州钞库副使。翥少时,负其才隽,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不以家业屑其意,其父以为忧。翥一旦翻然改曰:“大人勿忧,今请易业矣。”乃谢客,闭门读书,昼夜不暂辍,因受业于李存先生。存家安仁,江东大儒也,其学传于陆九渊氏,翥从之游,道德性命之说,多所研究。未几,留杭,又从仇远先生学。远于诗最高,翥学之,尽得其音律之奥,于是翥遂以诗文知名一时。已而薄游维扬,居久之,学者及门甚众。
至元末,同郡傅岩起居中书,荐翥隐逸。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分教上都生。寻退居淮东。会朝廷修辽、金、宋三史,起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史成,历应奉修撰,迁太常博士,升礼仪院判官,又迁翰林,历直学士侍讲学士,乃以侍读祭酒。翥勤于诱掖后进,绝去崖岸,不徒以师道自尊,用是学者乐亲炙之。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尝奉旨诣中书,集议时政,众论蜂起,翥独默然。丞相搠思监曰:“张先生平日好论事,今一语不出何耶?”翥对曰:“诸人之议,皆是也。但事势有缓急,施行有先后,在丞相所决耳。”搠思监善之。明日,除集贤学士,俄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阶荣禄大夫
孛罗帖木儿之入京师也,命翥草诏,削夺扩廓帖木儿官爵,且发兵讨之,翥毅然不从。左右或劝之,翥曰:“吾臂可断,笔不能操也。”天子知其意不可夺,乃命他学士为之。孛罗帖木儿虽知之,亦不以为怨也。及孛罗帖木儿既诛,诏乃以翥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翰林学士承旨致仕,给全俸终其身。二十八年三月卒,年八十二。
翥长于诗,其近体、长短句尤工。文不如诗,而每以文自负。常语人曰:“吾于文已化矣,盖吾未尝构思,特任意属笔而已。”它日,翰林学士沙剌班示以所为文,请易置数字,苦思者移时,终不就。沙剌班曰:“先生于文,岂犹未化耶,何思之苦也?”翥因相视大笑。盖翥平日善谐谑,出谈吐语,辄令人失笑,
一座尽倾,入其室,蔼然春风中也。所为诗文甚多。无丈夫子。及死,国遂亡,以故其遗稿不传。其传者,有律诗、乐府,仅三卷。翥尝集兵兴以来死节死事之人为书,曰《忠义录》,识者韪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