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成玄英

唐太宗称西华法师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成玄英(生卒年不详),字子实,陕州灵宝县(今河南省灵宝市)人。唐朝时期杰出的道家学者、道家理论家。
精通道学经典,深研文字训诂之学。贞观五年(631),召至京师,深得重视,赐号“西华法师”。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卷入叛乱,隐居郁州云台山。
老庄之学颇有研究,致力于文理的注疏,道教在“五斗米道”偏离方向之后,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基础上实现回归。著述有《周易流演》、《度人经注疏》、《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道德真经义疏》、《道德经注》、《庄子疏》等等,大多亡佚于宋末元初。
中文名
成玄英
别    名
成子实
民    族
职    业
道家理论家、道家学者
主要成就
唐太宗称“西华法师”
主要成就
重玄学派的代表人物
出生地
河南陕县
代表作品
《道德真经义疏》《南华真经疏》《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
所属时代
中国唐朝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唐成玄英
成玄英,字子实,杰出的道家学者,道家理论家。陕州(今河南灵宝市)人。成玄英不仅精通老庄,同时深谙《周易求坑询》、儒学等。曾隐居炼巩东海。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召其至京师,赐号“西华法师”。曾著《周易流演》、《度人经注疏》、《老子道德经注》等书,永徽中,出现范围较广的旱情,成玄英不幸而言中,而《周易流演》之“推国家之吉凶”,属于纬书类,纬书却为六朝以来殿酷故禁,述之事又为国家大忌,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中,被流放(当时捆档篮仅次於死的重罪)到郁州(今江苏连云港辣榆婶市云台山)。后在此著书立作,隐居于此。
成玄英精研《老子》《庄子》之学,著有《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和《南华真经疏》。他在注疏中着重阐发“重玄”思想,是重玄学派的代表人物腊煮钻寒,使“重玄之学”成为唐朝初年道教哲学的一大主流。近代学者蒙文通先生称:道家之学,“唐代前期,首推成、李。”(抹体陵李即李荣)宋代首推陈(陈景元榆雅凶)

主要著述

播报
编辑
成玄英的著作主要有《周易流演》、《度人经注疏》、《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道德真经义疏》、《老子道德经注》等等,原书已佚,另有《南华真经疏》传世。[1]
明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使字号,《道德真经玄德纂疏》中,收有成玄英疏解。近人蒙文通先生辑录此著,名《老子成玄英疏》,六卷。又有《老子开题》残一卷,成玄英疏,见《敦煌秘籍留真新篇》下卷;《鸣沙石室古籍丛残影印本》第四册收《老子道德经义疏》,是书罗振玉以为 “殆即孟氏(智周)撰也”,王重民则认为此书乃成玄英所撰,见其著《敦煌古籍叙录》。

基本思想

播报
编辑
(晋)郭象注/(唐)成玄英
成玄英吸收了佛教“缘起性空”思想,认为形而下层面没有任何事物能够独立自足地存在,独立个体事物的存在其实是因缘和合而生,“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2]成玄英说:“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深远之玄,理归无滞。既不滞有,亦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也。”这是吸取大乘空宗中道观,运用非有非无的思维模式来解说“玄”义,以强调“不滞”、“无滞”,也就是主张无任何执着,既不执着有,也不执着无。[3]成玄英在《南华真经疏》中认为:“而彼此是非,相因而有,推求分析,即体皆空也。”万物“缘起而生”,故而个体事物的存在是没有其质的规定性的,所谓禀赋于“独化”的天然之性,其实质是空幻不真的。但这并不表明成玄英否定了“独化”思想。“缘起而生”的个体事物是无常的,其存在现象是假有。成玄英吸收了佛教大乘中观学说,在提出万物“缘起性空”的同时,亦强调对假有的观照,认为不滞溺于空有两边才是中道正观,“言圣人动寂相应,则空有并照”。“夫天地万物,其体不二,达斯趣者,故能混同。是以物我皆空,百体将为尘垢。”万物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独化自生”,个体事物的存在其实是“缘起性空”,体知这个道理就能够不再滞溺于物与我的偏见,做到与天地万物的混同。可见,“缘起”和“独化”在成玄英思想中并不矛盾,二者都是在说万物形而下层面存在的本来状态,只不过“独化”是从整体而言,“缘起”则是个体视角。[2]

人物影响

播报
编辑
成玄英的一生,基本上是传奇的一生,哲学家的一生。迄今为止,尚无发现任何有关其个人生活的记载,这对他个性的了解,不能不说是一遗憾。但他以自己的大量创作,深刻见解,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成玄英的理论成就,在唐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华严宗大师澄观在《华严经疏》(卷二十四)云,“老子云"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庄子云"有真君存焉"如是等文,后儒皆以言词小同,不观前后,本所建立,致欲混和三教。现今时成玄英尊师作《庄》、《老》疏,广引释教,以参彼典。但见其言有小同,岂知义有大异。”说明了成玄英老庄学虽然援引佛教,但其宗旨并不同于佛教。

背景介绍

播报
编辑
“重玄”,语出《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重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股重要的哲学思潮,也是隋唐之际的首都哲学,在华夏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重玄派这个派别的名称不见于道书,它的成员之间也没有宗教教派意义上的传承关系,只是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以“重玄”思想来发挥老庄之说的道士,后人便将这些思想相近的道士们划归为“重玄派”的范围。
随着《妙真经》、《太玄经》、《自然经》、《正一经》、《玄门大义》等诸多太玄部重要经典的失传与孟智周、藏玄靖、韦处玄等等学者的著作亡佚,只剩下《道德经》、《西升经》、《太清金液神丹经》、《道德义渊》和《西升经集注》、《云笈七签》引有众学者的思想;另外《本际经》、《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 》,他们不属于严格的重玄学,如《本际经》、《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 》,虽然也谈“重玄”问题,但是“囫囵吞枣,把佛学带进 了道教,忘途而不知返”, “实际上已经改头换 面,离开了道教重玄学的根 旨”。另有晋魏时期所作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老君内观经》、《升玄经》等经.不知何派所作,据其内容因跟楼观道、天师道关系甚大。

结论

播报
编辑
缘何一代道教思想家,竟然在道史中无有记载,我们不禁困惑了。就思想深度而言,愚意以为道教史无有出成、李之右者,然历代的道教人士,完全忘却了成、李的存在,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位置(除杜光庭),相反,是他们的敌人倒大有惺惺相惜之意,这不能不使我们备加关注
考有唐一代道史,茅山派楼观派为其主流,今见诸史乘者莫不皆然。王远知潘师正尹文操辈,不是对唐王朝的建立有汗马之功,就是六朝以来的世家蕾族。这样的背景,与以义理见长、出身寒素的成玄英、李荣,在思想情感与终极关怀上,不能不产生隔膜甚至排斥。而这一点,又恰与佛教禅宗、天台的兴盛,慈恩的衰落相映。打破豪门对知识的垄断以及成仙登佛解释权的占有,不论佛道,乃时代大势所向。对道教而言,外丹的不可靠不仅在理论上为思想家认识到其所存在的逻辑矛盾,而且在实践中越来越被佛教徒嘲弄,成为其奚落道流的口实,如何在成仙的实践修为中另开蹊径,并对此从道体本体诸方面作出令人信服的说明开示,正是成、李所表现的内容。成、李之不显于道史,而茅山、楼观之炽盛,说明成、李非此派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