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指南录

[zhǐ nán lù]
南宋文天祥编著的诗集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指南录》是南宋文学家文天祥编著的诗集,一般认为成书于宋端宗景炎元年五月(公元1276年6月)。[1-2]
全书共四卷,收诗一百零六题,一百八十首。此书汇集了作者奉命出使元营谈判被扣留,后逃脱辗转南下,投奔在福州的宋端宗赵昰,一路所写的爱国诗篇。因在《扬子江》诗中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子,故作者将其命名为《指南录》。全书以作者赴敌谈判和虎口逃生两大壮举为主要脉络,在镇江脱逃之前,主要笔墨放在对眼前所见卖国奸臣媚敌的种种秽行的谴责方面;在镇江脱逃之后,则着力于叙述自己充满风险的逃亡过程,从而反映对南宋王朝的忠贞态度。[1][3]
此书以诗歌的形式向后人展示了一个爱国者惊人的勇气和毅力。通过这些作品,作者为坚持反抗元朝统治的宋末遗民树立了一个爱国的楷模,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鼓舞。[3]
作品名称
指南录
作    者
文天祥
创作年代
宋末元初
文学体裁
字    数
90000

内容简介

播报
编辑
《指南录》共分四卷,计一百零六题,一百八十首诗,所写内容的时限,从宋恭帝德祐二乐享年(1276)农历正月二十日文天祥赴驼她欢临安北郊元营谈判被扣留,至五月二十六日脱险抵行都福州,然后戒姜只套又转战南剑州(店再己今享懂霉福建南平)、汀州(今福建长汀)、笑拘艰龙岩等地,一直到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五月麦熟时节。此书的前三卷大多写于出使北营,镇江脱逃,以及苏北流亡、海上漂泊途中,其中苏北流亡一段生活主要写元军的追捕,也写土匪的欺凌,历尽艰险,九死一生。诗情慷慨,风格沉郁,笔调伤痛,在抒写救国壮志的同时,有时不免流露和章失策后的沮丧、懊恼以至伤感的情绪。第四卷则写于到达永嘉(今浙江温州)之后,诗情如潮,节奏轻快,设色明朗、笔调昂扬。此书真实记录了一位以身许国、坚贞不屈的民族英雄的悲壮心凶垫声,表现了文天祥高贵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全书始终。[4]

作品目录

播报
编辑
自序
后序
第一卷
赴阙
所怀
自叹
铁错
和言字韵
愧故人
求客
纪事
纪事
纪事
信云父
则堂
思蒲塘(陈)
思方将军
唆都
二王
气概
使北
第二卷
杜架阁
闻鸡
命里
留远亭
平江府
无锡
吊五木
哭尹玉
常州
镇江
渡瓜洲
吊战场
回京口
思小村(刘)
沈颐家
第三卷
脱京口
定计难
谋人难
踏路难
得船难
绐北难
定变难
出门难
出巷难
出隘难
候船难
上江难
得风难
望城难
上岸难
入城难
真州杂赋
天下赵
题苏武忠节图
议纠合两淮复兴
出真州
至扬州
贾家庄
扬州地分官
思则堂先生
高沙道中
至高沙
发高沙
稽庄即事
泰州
卜神
旅怀
怀则堂实堂
贵卿
怀太夫人
即事
纪闲
声苦
即事
发海陵
闻马
如皋
闻谍
哭金路分应
第四卷
怀杨通州
海船
发通州
石港
卖鱼湾
即事
北海口
出海
渔舟
扬子江
使风
苏州洋
过扬子江心
入浙东
夜潮
乱礁洋
夜走
绿漪堂
过黄岩
至温州
长溪道中和张自山韵
和自山
林附祖
呈小村
二月梅
有感呈景山校书诸丈
即事
所怀
自叹
[5]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文天祥一生处于风雨飘摇的南宋末期。那时,北方地区正有一股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崛起,蒙古贵族统治者多次发动对南宋的侵略战争,严重威胁南宋的安全。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直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正在赣州知州任上的文天祥响应勤王号召,募集万人,起兵抗敌。他临危受命,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全国兵马。但是投降派左丞相陈宜中却假借太皇太后谢氏的名义,派人把传国王玺、降表和尚未沦陷的两浙、福建、江东、江西、湖南、两广、两淮、四川等州路的地图献给元军统帅伯颜,宣告宋朝投降。临安局面顿时陷于瘫痪,城中将兵纷纷自往纳降,南宋陷入“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后序》)的困境。文天祥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出使元营谈判,意在逼迫元兵退出临安北郊皋亭山;即使无效,也可借此探得元兵虚实,归来求救国对策。不料敌方背信弃义,将他扣留,并逼他随祈请使到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求和。北行途中,滞留京口(今江苏镇江)等待渡江,他趁机逃出魔掌,在苏北扬州、高邮、淮安一带辗转流亡,屡遭危险,虎口余生,终于到达尚未沦陷的通州(今江苏南通)。他得到了通州知州杨师亮的支持,在石港物色了一艘贩卖私盐的船只,涉海南归,终于回到已经迁往福州的南宋朝廷。一路上,文天祥以诗纪事,抒怀,诸如应诏勤王、出使谈判、京口脱逃、苏北流亡、渡海南归等,都有诗记述,后来他将诗稿整理为《指南录》四卷。[4]
研究者大多认为《指南录》成书于宋端宗景炎元年五月(公元1276年6月)。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中册收《指南录后序》,在“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之后写道:“记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命名。”又,杨德恩编《文天祥年谱》叙景炎元年五月之下,也写道:“是月编《指南录》,并作后序。”吴海发则提出了不同观点,他认为《指南录》具体编撰和《指南录后序》写作都应当在文天祥被囚大都之后根据记忆所为,具体时间为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夏。关于《指南录》诗集的题名,文天祥有一首题作《扬子江》的诗,其中有两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指南,是说自己的爱国忠心像指南针一样,坚定不移地指着南方的宋朝。[2-4]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主题思想

文天祥把自己激昂沉痛的诗情浓缩在格律严谨的诗行中。首先,诗中表现了以民族利益为重、以个人生死为轻的民族正气和以身许国的献身精神。当国事不可收拾之际,他忧心忡忡,赴敌营谈判。在敌人面前,他慷慨激昂,怒斥敌人背信弃义,使敌人胆寒,真有“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气概。如“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赴阙》)“若使无人折狂虏,东南那个是男儿。”(《纪事·其一》)“北方相顾称男子,似谓江南尚有人。”(《纪事·其三》)“狼心那顾歃铜盘,舌在纵横击可汗。”(《纪事》)他与元朝反动派相周旋,又跟宋朝的卖国贼、投降派作斗争,他深恶痛绝这班屈膝事敌的无耻政客。“公卿北去共低眉,世事兴亡付不知。不是谋归全赵璧,东南那个是男儿。”(《真州杂赋·其七》)他痛斥为虎作伥的吕师孟叔侄,抨击把求和当作“北渡黄河衣锦游”(《使北·其一》)的逆贼贾余庆,嘲讽不知羞耻的丑类刘岊,揶揄怯懦怕死的老儒吴坚等,文天祥愤恨地说:“袖中若有击贼笏,便使凶渠面血流。”(《纪事·其三》)与此同时,他又赞扬那些为国效力的英勇之士,其中有拒绝在投降书上签字的重臣家铉翁,歌颂他“摇首庭中号独清”(《则堂·其二》)“廷争堂堂负直声”(《使北·其五》);有跟随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将领杜浒,歌颂他“半生谁俯仰,一死共沉浮。我视君年长,相看比惠州。”(《贵卿》);有身陷北地,心在南宋的信云父,歌颂他“东鲁遗黎老子孙,南方心事北方身”(《信云父·其一》);有死于战场的抗元救国将士,哀悼他“我作招魂想,谁为掩骼缘。中兴须再举,寄语慰重泉。”(《吊五木》)对这些具有民族气节的人物,他或作顶礼的膜拜,或发深沉的歌颂,或寄由衷的哀思。文天祥的恨和爱,都从对卫国斗争是否有利出发,都维系在民族命运的安危上。[4]
其次,《指南录》记录了战乱中人民遭难的惨象。兵连祸结,生灵涂炭,只因为敌军嗜血成性,对中原人民实行野蛮的烧杀。“平淮千里,莽为丘”,惨象使人目不忍视:“富平名委地,好水泪成川。”(《吊五木》)“山河千里在,烟火一家无。”(《常州》)“舟人为指荒烟岸,南北今年几战场。”(《发高沙·其一》)以上写敌人的烧,再看敌军的杀:“城子河边委乱尸,河阴血肉更稀微。太行南北燕山外,多少游魂逐马蹄。”(《发高沙·其二》)“一日经行白骨堆,中流失舵为心摧。”(《发高沙·其三》)“连年淮水上,死者乱如麻。魂魄丘中土,英雄粪上花。”(《吊战场》)“不见道傍骨,委积有万千。魂魄亲蝇蚋,膏脂饱乌鸢。”(《高沙道中》)文天祥把战乱中百姓遭难的惨象写得触目惊心。诗句沉痛地向人们控诉,野蛮的民族压迫对正义的国家和民族是多么沉重的灾难。诗人这样写,意在振奋人们的抗敌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4]
再其次,《指南录》记录了诗人及其战友九死一生的痛苦经历,诗中昂扬着忠于人民、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诗人经历的出使、被扣、诱降、脱逃、追捕、流亡等,都有诗记载。他被扣之后,曾一度陷入迷惘、悔恨的痛苦深渊,“誓为天出力,疑有鬼迷魂。”(《所怀》)“老马翻迷路,羝羊竟触藩。”(《铁错》)不久,诗人即鼓起勇气,面对现实,展开斗争。他下定“壮心万折誓东归”的决心(《脱京口·定计难》),一定要回归南宋。他舌战群顽、怒斥敌人的不守信义、警告敌人切莫得意忘形,使敌人对文天祥“北方相顾称男子,似谓江南尚有人。”(《纪事·其三》)逃脱的机会终于出现了:“待船三五立江干,眼欲穿时夜渐阑。若使长年期不至,江流便作汨罗看。”(《脱京口·候船难》)文天祥打算继承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之志,逃归不成则投江殉国。逃走之后,元兵的追捕使他陷入险恶的境界,但是最为遗憾的是忠良被误作奸细,他来到真州(今江苏仪征)城里,“约以连兵大举”,意图举行武装暴动,在敌人的后背(指临安失守之初尚未沦陷的淮阴真州等地)上猛插一刀。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却以为文天祥是敌人派遣的说客:“扬州昨夜有人来,误把忠良按剑猜。”(《出真州·其二》)“千金犯险脱旃裘,谁料南冠反见仇。”(《出真州·其八》)忠良被误为奸细,文天祥的中兴计划殆无实现的希望。为此,诗人发出“憔悴世间无告人”(《出真州·其一》)的苦叹。流亡途中,文天祥遭遇的不测竟有十八次之多,九死一生,但文天祥坚韧不拔,他抱定“慷慨为烈士,从容为圣贤”(《高沙道中》)的牺牲决心。其中特别值得提及的两次,一次在高邮桂公塘土围歇脚时,数千敌兵过此,“几落贼手死”(《指南录后序》)“昼阑万骑忽东行,鼠伏荒村命羽轻。隔壁但闻风雨过,人人顾影贺更生。”(《至扬州·其十五 》)要不是一场风雨的掩护,一旦被敌人发现,便无幸存的可能。另一次在高邮境内竹林避哨,遇上巡逻的敌兵,“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文天祥以诗言志:“自古皆有死,义不污腥膻。求仁而得仁,宁怨沟壑填。”(《高沙道中》)流亡途中,文天祥“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指南录后序》)。他用诗行记录了自己颠沛困苦的状况,表现了一位意志坚韧不拔、屡仆屡起,与敌人迂回拼搏,勇敢奋进的民族英雄形象。[4]
最后,《指南录》也反映了文天祥对敌人的蔑视,表现了民族的不可侮。他提及元朝时,称“北”而不称“汗”,提及元朝的官员、部队人物,称虏帅、胡骑、虎、山鼯、鬼、鞑子、虏、贼、罗刹、旃裘、腥膻、鸱鸮等。[4]
“稽首望南拜,著此泣血篇。”(《高沙道中》)《指南录》是文天祥用自己的热血挥洒而成的诗篇,可歌可泣,感天动地。诗中通过记录自己九死一生的艰险经历,表现作者的为国牺牲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热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的悲壮心声。[4]

艺术特点

爱国志士的诗首先在于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诗的一字一句无不滚动着爱国热忱,所以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是艺术上的第一个特色。兵迫修门时的焦急,面诟虏帅时的愤怒,数落吕氏时的憎恶,初进真州时的希望,真州被逐时的冤忿,出没长淮时的忧惧,侥幸脱险后的惊惶,渡海南归后的感叹,转战黄岩等地时的豪情,种种复杂的感情既真实又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4]
其次,诗篇大多运用赋的手法,作者几乎不事藻饰,不作夸张,用直抒胸臆的诗行倾泻自己汹涌澎湃的爱国感情。作者曾在《跋周汝明自鸣集》中说:“天下之鸣多矣。锵锵凤鸣,雝雝雁鸣,喈喈鸡鸣,嘒嘒蝉鸣,呦呦鹿鸣,萧萧马鸣,无不善鸣者,而彼此不能相为,各一其性也。其于诗亦然。”动物都有自己鸣叫的声音,诗人也有自己倾吐感情的方式。这不是说文天祥不用比兴手法。例如:“罗刹盈庭夜色寒,人家灯火半阑珊。梦回跳出铁门限,世上一重人鬼关。”(《脱京口·出门难》)“罗刹”“人鬼关”等就是比兴手法。尽管如此,文天祥主要是用赋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信念,这祥的直抒胸臆丝毫不减弱诗的形象力量,充分显示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强大生命力。[4]
第三,诗篇运用了较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通过比拟、映衬,加深了诗的艺术魅力,使诗的蕴蓄更为丰富,更为厚实。例如《铁错》中有句:“武夫伤铁错,达士笑金昏。”这里连用两个历史事件,一在《资治通鉴》,一在《列子》。又如《自叹》有句:“祖逖关河志,程婴社稷功。”这里提及东晋的祖逖和春秋时晋国的程婴,文天祥拿来作比喻,既在自勉,也在激励同志。文天祥用典贴切,如水中着盐,但存盐味,不见盐迹,由于诗人熟谙史事,所以信手拈来,无生凑斧凿之痕,有巧夺天工之美。[4]
最后,整部《指南录》在每首诗前都有短小隽永的序言,或说明经过,或倾吐声情,或注明日期,或概述诗意。这样做能使这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更容易深入人心。[4]

作品评价

播报
编辑
宋末元初林景熙读文山集》:黑风夜撼天柱折,万里飞尘九溟竭。谁欲扶之两腕绝,英泪浪浪满襟血。龙庭戈鋋烂如雪,孤臣生死早已决。纲常万古悬日月,百年身世轻一发。苦寒尚握苏武节,垂尽犹存杲卿舌。膝不可下头可截,白日不照吾忠切。哀鸿上诉天欲裂,一编千载虹光发。书生倚剑歌激烈,万壑松声助幽咽。世间泪洒儿女别,大丈夫心一寸铁。
原中华书局编审、文论专家周振甫《为〈指南录〉(注释本)序》:文天祥的诗为宋代末期的诗歌注入新鲜的活血,为宋诗点上了一个爱国主义的句号。宋代诗人汪元量高歌道:“雪平绝塞魂何往,月满通衢骨未寒。一剑固知公所欠,要留青史与人看。”文天祥诗中的爱国精神不朽。[4][6]

出版信息

播报
编辑
《指南录》收于文天祥著作合集《文山先生全集》中,有《文山别集》本、《文天祥全集》本。注释本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吴海发校注《指南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吴海发校注《指南录详注》等。[1][7-8]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历知瑞、赣等州。德祐元年(1275),元兵东下,在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脱逃至温州。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败退广东。次年在五坡岭(在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拒绝元将诱降,于次年送至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屡经威逼利诱,誓死不屈,编《指南录》,作《正气歌》,大义凛然,终在柴市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