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资治通鉴纲目

朱熹编纂的史学书籍
收藏
0
0
同义词通鉴纲目(南宋朱熹撰著著作)一般指资治通鉴纲目
《资治通鉴纲目》是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作者是朱熹。
中文名
资治通鉴纲目
作    者
朱熹
类    别
史学巨著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ISBN
9787514926897[2]

图书简介

播报
编辑
在这部史学巨著当中,南宋篮店奔只虹重的朱熹修订了北宋的司马光的正统观,例如:不承认王莽政权,于三国尊蜀汉为正统。全书以“纲目”为体,纲仿《春秋》,目仿《左传》。
《通鉴纲目》创造了一种新的史书体裁,但他并没有做原始材料的收集与裁定,单就历史专业研究来说价值不高。宋明以来,有重才许多人为《通鉴纲目》附加价值,如尹起莘写了《发明》,刘友益写了《书法》,汪克宽写了《考异》,把《通鉴纲目》进一步神秘化。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皇帝为《通鉴纲目》加上御批,加强了这本书的政治性,乾隆十一年闰三月修成《御撰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共二十卷,此书乃赓续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与商辂的《续资治通鉴纲目》而作。
《资治通鉴纲目》是大儒朱熹携弟子赵师渊在《资治通鉴》的基础上,参考其他史书,更正《资治通鉴》的谬误,补充其缺漏,删繁就简,将原二百九十四卷的内容,缩编成五十九卷的精华,讲述了自战国至五代(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华夏历史。在体例上,开创全新史书纲目体,纲举目张,“纲”利于快速浏览,“目”可以对同一历史事件深挖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在史实的基础上,编撰者更将史学大家欧阳修、胡安国、范仲淹、杨时等的点评对具体史实的点评随文附后,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本质。明宪宗朱见深在《纲目》成化内府刊刻本序言中写道:“是书诚足以继先圣之《春秋》,为后人之轨范。”
朱熹编著的《通鉴纲捉甩目》, 自问世以后, 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影响相当大, 上自朝廷, 下至平民百姓, 从中都曾得到过好处。因此, 不仅原著得到广为流传, 而且还形成了一种新的史学体裁—— — 纲目击洪射体。
棕嫌删体
民影凝间所以欢迎《 通鉴纲目》, 关键在于简明与通俗, 特别是提纲挈领, 大的事件可以做到一目了然,这对于那些需要了解历史的人自然方便得多了, 特别是适合于士人的科举考试。正如朱熹所说: “ 此书无他法, 邀符地欲其纲谨严而无脱落, 目欲详备而不烦冗耳” 。尤其是全书卷帙不大, 仅 59 卷, 为《 通鉴》的五分之一, 这自然就适合广大民众的需求, 加之统治者又大力提倡, 因此, 问世以后很快得以广泛流传。[2]

内容举例

播报
编辑
《通鉴纲目》仿效《春秋》、《左传》,创立了“纲”与“目”。按照时间顺序记载史事,记载一事,首先标列提要,用大字书写,顶格编排,即纲;之后叙述具体内容,用小字分注,低格编排,即目。这种体裁称为纲目体。
如卷三:
太宗孝文皇帝元年冬十月……以陈平为左丞相,周勃为右丞相,灌婴为太尉……陈平谢病曰:“髙祖时,勃功不如臣;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譲勃。”从之……
其实是简化的编年体体例,条例清楚,形成了纲目体体例。朱熹不仅从体例上仿效春秋经文,从写法上也仿效春秋笔法。但由于春秋笔法的使用对其史料价值有所损坏,而且纲目体史书大多是改编之作,史料价值并不是很高

世界影响

播报
编辑
在明朝灭亡后的近百年里,李氏朝鲜一直以坚守儒家传统道德为核心的思想,以抵御满清作为事实上宗主国带来的文化、政治冲击;而由于朱熹所著的《资治通鉴纲目》“一主于大一统”[1],遂成为朝鲜儒生们所推崇的经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