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考试难点解析:中性粒细胞

中公网 2022年03月24日 11:18:03

      1. 请论述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及其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参考答案】

      首先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标志着它的发育阶段。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具有分叶核的占绝大多数,且以3叶核为主。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可发生变化,出现核右移和核左移。

      核左移:外周血中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更幼稚细胞(包括原始粒细胞),称为核左移。核左移又分为再生性核左移和退行性核左移。

      再生性左移:指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表示机体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退行性左移:指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者。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低症、严重感染(伤寒、败血症)等。

      核右移:正常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者为主,若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则称核右移。核右移为造血功能衰退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常见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恶性贫血、抗代谢药物应用后。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为预后不良之兆。但在疾病恢复期亦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此时属于正常现象。

      此外需注意,核左移根据其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级。

      其次中性粒细胞的含量变化又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生理性变化:

      (1)增多:见于饱食、情绪激动、高温或严寒等,新生儿至2岁以内的幼儿,女性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及分娩时白细胞均可增多。生理性增多常为一过性的,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变化。

      (2)减少:安静,休息,早晨比下午低。

      病理性变化:

      (1)增多:

      ①急性感染或炎症,尤其是化脓性球菌感染最为明显。

      ②广泛的组织损伤及急性溶血,如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急性血管内溶血等。

      ③急性失血,如脾破裂或输卵管妊娠破裂等白细胞总数常在1~2h内迅速增高,可达20×109/L。

      ④急性中毒,内源性因素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外源性的化学物质、化学药物中毒或生物毒素中毒所致。

      ⑤恶性肿瘤,特别是消化道肿瘤,如肝癌、胃癌等。

      ⑥白血病及骨髓增殖性疾病,如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少:

      ①感染性疾病,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如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水痘等可引起粒细胞减少。

      ②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部分急性白血病等。

      ③物理、化学因素,如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物质(如苯、铅)及化学药物(如退热镇痛药、氯霉素、抗肿瘤药、抗甲状腺药)。

      ④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因脾肿大及功能亢进所致,如门脉性肝硬化等。

      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综上所述为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需要进行区分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