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乌荼国

古代印度次大陆东部的国家名称
乌荼国(梵文转音Udra),公元7世纪时,位于印度次大陆东部的国家名称,见于玄奘《大唐西域记》第十卷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四卷等典籍。
中文名
乌荼国
外文名
Udra
地    址
故地在今印度奥里萨邦北部一带
出    处
《大唐西域记》第十卷

国家简介

播报
编辑
乌荼国,原属羯陵伽(Kalinga)国。羯陵伽国,在公元世纪前即已存在,几婆精公元3世纪转衰后分裂,印度一些典籍记录,在其原属地区,出现过北部的乌替卡尔(Utkala,又作乌特卡拉、乌特伽尔等),南部的奥扎德沙等。根据腿巩白玄奘的记述,到7世纪时,原羯陵伽国,沿孟加拉西海岸自北向南分布着乌荼、恭御陀、羯陵伽3个国家。有学者认为,乌荼应为乌替卡付棵纹尔的略称,意为北面的羯陵伽。
乌荼国的疆域,在默哈讷迪河(Mahanadi River,梵语意为伟大的河流)下游的区域,今属印度国奥里萨邦的北部地区。都城在邦首府布巴内什瓦尔(Bhubaneswar)市区一带,位于默哈讷迪河西岸,该地建城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考古发现,这里最早的城堡遗址——西素帕勒格勒赫遗址(Sisupalgarh Ruins,地理坐标:北纬20.226639度,东经85.853056度,今貌见下图1),修建于公元前3世纪初期,位于城市的东南角,更加靠近默哈讷迪河。在孔雀王朝时期,这里曾经是羯陵伽国的重要城市之一。根据玄奘的记述和考古研究,公元7世纪时,乌荼国的都城,在布巴内什瓦尔市国际机场的西南角一带,比西素帕勒格勒赫遗址更远离默哈讷迪河一些(地理坐标:北纬20.2422259度,东经85.8072304度)。布巴内什瓦尔市现在是奥里萨邦最大的城市,也是该地区的经济及宗教中心,文物古迹众多。
图1西素帕勒格勒赫遗址
图1为西询枣雅劝素帕勒格勒赫城堡遗址的建筑支柱
根据玄奘的记述,乌荼国的东南方向滨临孟加拉湾,并有港口城市折利呾罗城(意译发行),即今普里(Puri)镇,地理坐标,北纬19.48度,东经85.51度。玄奘描述说,在晴朗的夜空下,从这里可以看到南面斯里兰卡岛上的“佛牙窣堵波上宝珠,光明离然,如明炬之悬烛也。”
玄奘记述,从普里镇向西南行,为东高止山脉(Eastern Ghats)的坎德山(梵Khandagiri,又译肯达基里山,今为Khallikote Forest自然保护区),山中有补涩波祇厘僧伽蓝。玄奘没有记录的是其西北方向的优陀耶山(梵Udayagiri,又译乌达亚吉里山),有开凿年代在公元前2世纪的18座石窟,其中包括:诃提衮帕石窟(象头石窟)和记录公元前1世纪羯陵伽国历史的石刻铭文、分上下两层的拉尼衮帕(王后窟)等,洞窟之间满布着动物、人和神的形象,这些雕刻显示了早期阶段奥里萨艺术家的喜好,展示出强烈的、活泼的民间元素,这里历来是耆那教的圣地。
玄奘没有记录但是在佛教史上有重要意义的羯陵伽战役,发生在乌荼国都城南方向8公里的达亚河(Daya River)畔。1837年,考古发现在河岸旁边的帱里山(Dhauli hills,帱读dào)的巨大岩石上,存有完整的阿育王《十四章敕令》石刻,敕令旁边还雕有2头大象的前部,并说明一为“最善之象”,一为“白象”。《十四章敕令》讲述经过羯陵伽战役,阿育王转变了武力治国的观念,改而实行以佛法文治国家的策略,这是研究当时的印度社会和早期佛教教义的珍贵文字资料。1970年代初期,由日本出资在帱里山上建造了一座佛教和平塔多户泪提(Shanti Stupa,地理坐标:北纬20.113244度,东经 85.501953度)。
图2大象雕像
图2海达页为帱里山阿育王敕令永宙石刻旁的大象雕像
在玄奘之后,乌荼国继续与中国保持着交往。在唐贞元十一年(795),中印度僧人释莲花,乘船将乌荼国王亲笔书写的梵本四十华严经,进献给德宗皇帝。

玄奘经过

播报
编辑
公元第七世纪中期玄奘游印度时,曾到此。名见《大唐西域记》第十卷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四卷。乌荼,梵名Od!ra 。东印度之古国名,其地相当于今之奥立沙(Ori^ssa),每被误为乌苌国。据大唐西域记卷十所载,其地气候温暑,风俗犷烈,人貌魁梧,颇为好学,笃信佛法,有伽蓝百余所,僧徒万余人,皆习大乘教法。其国东南境临海滨,有折利呾罗城,周二十余里,为入海商人、远方旅客往来之要道。其城坚峻,多诸奇宝。国之西南境有康度山(梵Khandagiri ),与北方之优陀耶山(梵Udayagiri )夹国道而相对。山中多石窟,同属耆那教遗迹,开凿年代为西元前二世纪顷。玄奘西游时,其国佛教盛行,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乌荼国王亲笔书写梵本四十华严经上贡唐室。[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解说西域记、东南印度诸国の研究]
公元7世纪,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记述:“乌荼国周七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土地膏腴,谷稼茂盛。凡诸果实,颇大诸国,异草名花,难以称述。气序温暑,风俗犷烈,人貌魁梧,容色釐黮。言辞风调,异中印度。好学不倦,多信佛法。伽蓝百余所,僧徒万余人,并皆习学大乘法教。天祠五十所,异道杂居。诸窣堵波凡十余所,并是如来说法之处,无忧王之所建也。国西南境大山中,有补涩波祇厘僧伽蓝。其石窣诸波极多灵异,或至斋日,时烛光明。故诸净信,远近咸会,持妙花盖,竞修供养。承露盘下,覆钵势上,以花盖笴,置之便住,若磁石之吸针也。此西北山伽蓝中有窣堵波,所异同前。此二窣堵波者,神鬼所建,灵奇若斯。国东南境临大海滨,有折利呾罗城,(唐言发行。)周二十余里,入海商人、远方旅客,往来中止之路也。其城坚峻,多诸奇宝。城外鳞次有五伽蓝,台阁崇高,尊像工丽。南去僧伽罗国二万余里,静夜遥望,见彼国佛牙窣堵波上宝珠,光明离然,如明炬之悬烛也。自此西南大林中行千二百余里,至恭御陁国。(东印度境。)”

华严经

播报
编辑
南天乌荼王进献的《华严经》说到了乌荼王进献《华严经》的时代,乌荼已是南天非常重要的不空罥索观音信仰地。这就是为何在古代的乌荼国遗址出土有巨型的观音造像的原因。因此,乌荼的密教发展,不会如德巴拉。密特拉所说,乌荼的大乘佛教在第九世纪中期左右才逐渐形成密教化或金刚乘(Vajrayana)化。第八世纪末乌荼王所献的《华严经》,事实上只有《入法界品》(Ga??avyūha)的经文内容,而此《入法界品》的名字,照释般若翻译的《华严经》之〈出经后记〉的说法,也称为《普贤行愿品》。有关此《华严经》经文在唐代翻译的经过,上述的 〈出经后记〉有如此的记载:“贞元十一年 (795) 十一月十八日进奉梵夹,十二年(796) 六月五日罽宾三藏般若等人奉诏于长安崇福寺翻译,十四年(798)二月二十四日全经译毕。[84]“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因此,当时南天竺乌荼王是将《华严经》进献给大唐皇帝唐德宗。乌荼王进献《华严经》的事,亦见记于《释般若传》及《释莲花传》等文献,譬如,《宋高僧传。释莲花传》即说,南天竺乌荼国王书献支那天子的《华严经》梵夹,乃是中印度僧人释莲花以信者的身分附舶将来。释莲花带来乌荼版《华严经》的事有一段因缘。该《传》说:释莲花本中印度人,以兴元元年杖锡谒德宗,乞钟一口归天竺声击。
乌荼国
敕广州节度使李复修鼓铸毕令送于南天金堆寺。华乃将此钟于宝军国毗卢遮那塔所安置。后以华严经后分附舶来为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