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北庭都护府

唐朝管辖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之一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唐代都护府之一。贞观十四年(640年),置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于天山之北。长安二年(702年),置北庭都护府于庭州,统辖天山北路东起今阿尔泰山、巴尔坤湖,西达今咸海(一说今里海西突厥部族,与安西都护府以天山为界,分治南北。至贞元六年(790年),府治被吐蕃攻占。[5]
中文名
北庭都护府
性    质
军政机构
设立时间
唐朝
府    治
庭州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公元702年,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在庭州设立了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章良润嫌鸦谅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格精北庭都护设立后,提携万里,社会安定、农业、牧业、商业、手工业都得到空前发展,成为西北地区中心。景云二年(711年),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她跨垫,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第二任都护郭虔瑾进驻北庭后,将所率军队编为田卒、开荒种地、屯垦戍边唐玄宗为了确保这条中西大道的安全和领洪微土完整,又在北庭设立节度使,统领瀚海、天山、伊吾三军,有镇兵万余人,其中瀚海军一万二千人就屯成在北庭。
北庭都护府
八世纪中叶后,地为回纥、葛逻禄所有。贞元六年(790年),府治为吐蕃攻占,北庭节禁己度奔西州,不久亦为吐蕃所破。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茅旋叠无力西顾,将大批兵力调往内地,西域与内地联系遂被隔绝。北庭都护府孤悬塞外,坚持了三十五年之久。
唐朝自公元702年设置都护府到公元791年都护府被吐蕃人攻陷,共89年。之后,北庭被回鹘人占领,北庭地区在回鹘人经营下历时三百余年,宋代属葛逻禄只记讲枣。

历史意义

播报
编辑
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作为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利。任命各级官吏,统率边防守军,推行中央政令,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在这一带都得以施行。这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西北边防,发展中西交通,促进西域和中原以至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唐政府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设施,充分证明了安西和北庭两都护府管辖的地区,历史上是中国的领土。

机构编制

播报
编辑
大都护府,大都护一人,从二品;副大都护一人,从三品副都护二人,正四品上。(汉武帝开西域,安其种落三十六国,置使者、校尉以领护之。)
宣帝时,郑吉西域都护,始立幕府;都护之名,自吉始也。至章帝时,废西域都护,令戊己校尉领之。魏、晋之间,有都护左·右军都护将军之号,遂废都护之名。皇朝永徽中,始置安南、安西大都护。
景云二年,又置单于都护。开元初,置北庭都护。今有单于副都护。(长史一人,正五品上;汉宣帝置西域都护长史一人,自后不绝,今单干则不置。)司马一人,正五品下。
(汉武帝置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各司马二人;元帝置戊己校尉,亦置司马一人,皆都护司马之任也。)录事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上;史二人。
功曹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下;府二人;史二人。仓曹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下;府二人;史二人。户曹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下;府三人;史三人;帐史一人。
兵曹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下;府三人;史四人。法曹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下;府三人;史四人。参军事三人,正八品下。(单于唯有兵曹、苍曹两员。)[1]

行政区划

播报
编辑
全盛时期,北庭都护府下辖金满、轮台、蒲类三县;瀚海、天山、伊吾三军;以及盐治州、盐禄州、阴山州、大漠州、轮台州、金满州、玄池州、哥系州、咽面州金附州、西盐州、东盐州、叱勒州、迦瑟州、冯洛州和孤舒州等十六个羁縻州
北庭都护府遗址为唐北庭大都护府遗址,城址平面布局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约1公里。地理坐标为东径89°12′43″,北纬44°05′52″,海拔485米北庭都护府遗址位于吉木萨尔县城以北的冲积平原上,东临东河坝,西接西河坝。
城池布局受唐长安城影响,分为内外两城,城池为不规则长方形分布,内城为全城的中心所在,位于外城中部略偏东北部,城墙周长3003米,官署多居其中。
外城规模较大,城墙周长4596米。外城之北还有低矮的羊马城,内外城墙都有马面敌台角楼和城门。外城北门还有瓮城,城外有天然河环绕成护城河,城墙的建筑方式为夯筑,高约5—7米,宽约7—8米北庭都护府遗址位于吉木萨尔县北庭镇境内,距县城约12公里,有公路直通。

历任都护

播报
编辑

北庭都护

  1. 1.
    解琬(703年1月7日至708年在任)
  2. 2.
    郭虔瓘(713年至715年在任)
  3. 3.
    汤嘉惠(715年至717年在任)
  4. 4.
    张孝嵩(717年至722年在任)
  5. 5.
    郑乾观(722年至727年在任)
  6. 6.
    杨楚客(727年至730年在任)
  7. 7.
    刘涣(730年至734年在任)
  8. 8.
    盖嘉运(734年至740年在任)
  9. 9.
    王正见(741年至750年在任)
  10. 10.
    程千里(752年至754年在任)
  11. 11.
    封常清(754年至755年在任)
  12. 12.
    杨预(杨志烈,760年至763年在任)
  13. 13.
    杨休明(763年至765年)
  14. 14.
    曹令忠(765年至781年在任)[6]

北庭大都护

  1. 1.
    杨何(709年至710年在任)
  2. 2.
    吕休璟(710年至712年在任)
  3. 3.
    阿史那献(712年至715年在任)
  4. 4.
    曹令忠(781年至784年在任)
  5. 5.
    杨袭古(786年至790年在任)[6]

相关文献

播报
编辑
1、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安西、北庭都护府的设置看唐朝对西域的治理- 昌吉学院学报-2008( 4 )[2]
2、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北庭都护府游记- 丝绸之路 -2010( 11 )[3]
3、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北庭副都护和守阳事迹考述-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