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千河

黄河支流渭河左岸较大支流
千河,古称汧河,因流经千山脚下故称千河,为渭河左岸较大支流之一,发源于甘肃六盘山南坡石嘴梁南侧(一说张家川县,一说华亭县境内),于陕西省陈仓区底店汇入渭河;流经甘肃张家川、陕西陇县千阳县宝鸡市凤翔区[27]、陈仓区,流域面积3493平方公里,干流总长152.6公里,河道平均比降为0.58%。
千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阶地较宽,土地肥沃,灌溉条件较好,交通便利,水利发达,是粮、油生产区之一。流域内城镇集中,陇县、千阳、陈仓区城区都在千河沿岸,是经济发达地区。
千河文化底蕴深厚。据考证,西周时期秦非子受周孝王之令从天水来到关中为周王室牧马的“汧渭之会”就在当时千河流入渭河的宝鸡市凤翔区长青镇[1]
中文名
千河
古    称
汧河
所属水系
黄河支流渭河左岸较大支流
发源地
发源于甘肃六盘山南坡石嘴梁南侧
流经地区
华亭、陇县千阳凤翔、陈仓
河    口
陈仓区千河镇冯家嘴
流域面积
3493平方公里
干流总长
152.6公里
平均比降
0.58%

干流概况

播报
编辑
千河干流
千河源头,陕西省水利志载:源出甘肃六盘山南坡石嘴梁南侧[2],陇县志载:发源于华亭县麻庵乡庙岭梁[3],千阳、宝鸡县志载:源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唐帽山南麓石庙梁。[4-5]由华亭县东南流至唐家河入陕境,斜穿陇县中部,经千阳县、宝鸡市凤翔区,于宝鸡县冯家嘴注入渭河。河流全长152.6公里,平均比降5.9‰,流域面积3493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抹境流量4.85亿立方米。[2]其中:
千河千阳县境内冯家山水库上游[7]
在屑担炒甘肃省华亭县境内,为河源段,称麻庵河,分布在县西南部。发源于麻庵乡庙岭梁[3]马峡燕麦河和长沟,由关山山麓5条支流汇成,经南庄入陇县唐家河,为汧河(即千河)源头。境内长23公里,流域面积157. 29平方公里。有长5公里以上支沟几拔元棵7条,5公里以下毛沟97条。河床比降1/28. 6,年均流量每秒0. 195立方米,年均径流量0. 35亿立方米。[6]
在陕嘱去腊西省陇县祖匙境内,千河干流从县境西部固关镇唐家河入境匙泪,至东风镇交界村出境入千阳县。横贯全县东西,境内流长68.8公里。河床平均比降1:135,河道宽阔,漫滩较多。流域面积1957.9平方公里,占县境内渭河水系流域总面积的90%,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5.60%。年径流量3.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5.6立方米/秒。千河上游比降大,水流湍急,属花岗岩、灰岩、砂岩、片麻岩山区,植被良好;下游河谷阶地较宽,土地肥沃,灌溉条件较好,为宜农区。[3]
千阳县境内,千河干流横贯千阳县南,流经草碧镇水沟镇、柿沟镇、县城,境内流长36公里,境内流域面积835.86平方公里。[4]
在宝鸡市凤翔区境内,千河干流流判洒婆经西部长青镇,入陈仓区。[8]
院盛柜在陈仓区(原宝鸡县)境内,千河干流流经贾村镇、千河镇,于千河镇冯家嘴注入渭河,境内河段长30公里,流域面积3493.9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5.8‰,宽约280米。[5]

水文特征

播报
编辑
宝鸡虢镇陇海铁路千河大桥[9]
千阳县内千河年均径流量6.75亿立方米,最大9.8亿立米(1964年),最小1.8亿立米(1979年),年平均流量17.3立米/秒。境内最大洪水流量3180立米/秒(1954年8月16日),最小0.17立米/秒(1973年8月14日和1974年7月22日),月均流量:洪水期29.61立米/秒,枯水期5.18立米/秒。平均流速:洪水期2.63米/秒,枯水期0.63米/秒。
平均含沙量18.7公斤/立米,年均输沙量522万屯,输沙模数1530吨/平方公里,输沙率184.7公斤/秒,平均比降0.58%。
历年结冰期为11月至次年2月,约120天。
河床不固定,历年汛期南北隔绝,常破岸冲地毁财害命。南岸曾垮至辛家沟口、安化门前、堎底下、桥头沟、纸坊沟等地的崖跟,北岸冲至草碧镇、罗家店、长川、段坊、石家崖一线的今宝平公路。属季节性多洪水泥沙河流。[4]
陈仓区(原宝鸡县)境内,多年平均径流量4.9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5.4秒立方米,年枯水期约80天左右,最小流量0.17秒立方米(1974年7月22日)。多年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10公斤,年输沙量439万吨。千河汛期径流量占年总径流量54.6%以上。1907年汛期洪峰流量3840秒立方米(千阳水文站调查值),1954年洪峰流量3200秒立方米,1981年8月21日实测洪峰流量1180秒立方米。[5]

主要支流

播报
编辑

甘肃省境

甘肃省华亭县境内,上关河,分布在县西南部。发源于上关水眼子,经半川入陇县秀水,汇入汧河。境内长10公里,流域面积32. 2平方公里。有长5公里以上支沟2条,5公里以下毛沟13条。河床比降1/70,年均流量每秒0. 15立方米,年均径流量0.05亿立方米。[6]
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内,四岔河,发源于石庙子梁南侧,由此南流经玉皇庙梁北侧出境至华亭县经陕西省陇县之唐家河、东风镇交界村流入千河,境内全长30公里。
后河,源出于道保石梁北麓,由大南沟出境,经华亭县上关乡进入陇县新集镇上花家磨,曹家湾乡之塄塄上村南流入千河,境内全长18公里。
以上两条支流均属过境水,全长48公里,流域面积102.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7.8%。年降水量720毫米,年径流深210毫米,年径流模数5.90公升形Km2,多年平均流量0.682立方米/秒,占总流量的11.12%。多年平均径流量2152.5万立方米,占总径流量的12.8%,比降大,水流湍急,植被良好。[10]

陕西省境

陇县内流入千河的支流北侧有24条,南侧有25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石关沟河、咸宜河、蒲峪河、大杜阳沟河、梨林河、峡口河、杨家河、苏家河等10条,其中主要的7条。
分布在北侧的有:
北河 ,发源于陇县火烧寨乡杨岭子,由李家河、峡口河、田家河、温水沟河、水银河5条支流汇成,于县城东0.5公里处入千河,长35.3公里。流域面积413平方公里,最大洪峰流量653立方米/秒,平均流量2.36立方米/秒。容量119.61万立方米的丰收水库位于支流上游。
大杜阳沟河, 发源于陇县河北乡大谈湾村,于杜阳乡堡子身村入千河,长23.4公里。流域面积95.8平方公里,平均流量0.55立方米/秒。最大洪水流量108.1立方米/秒。
石关沟河, 发源于甘肃省华亭县上关乡,由新集川乡入陇县境,于曹家湾乡的堎堎上村流入千河,长19.3公里,流域面积133.4平方公里,平均流量0.42立方米/秒。
以上3条河为季节性河流,均发源于北部千山黄土丘陵沟壑区,区内沟谷纵横,地形破碎,黄土覆盖。在暴雨季节,河水猛涨,泥沙俱下,雨过水落,沉沙淤浅,遇旱干涸,溪涧断流。
分布在南侧的有:
咸宜河, 发源于关山乡松林沟,于陇县曹家湾乡流渠村入千河,长33.5公里。流域面积163.2平方公里,平均流量1.04立方米/秒。
蒲峪河 ,发源于关山乡麻沟,于陇县天成乡韦家庄村注入千河,流长35.8公里。流域面积176.3平方公里,平均流量1.12立方米/秒。梨林河(亦称普乐河) 其上游为八渡河。发源于陇县八渡乡的碾盘村,于东风镇西沟村入千河,长37.6公里。流域面积218.9平方公里,平均流量1.39立方米/秒。
长沟河, 系渭河水系的另一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鹿乡叶子洼,从关山乡的磨沟门往下300米处入陇县境,于阳湾村南下1.3公里处出境,上游称马鹿河,陇县县境内称长沟河。陇县境内流长15公里,流域面积210平方公里。位于关山峡谷之中,流经范家台村等地,植被好,水土流失较轻。[3]
千河在千阳县境内有支流20余条,均源于两侧山地,流程短,河谷窄。主要有:
冯坊河,源于千山分水岭南麓。主源于席家河和赵家河。两河在回回鼻梁脚下相会为一,流经冯坊和晖川,故古称晖河。在千阳城西毗庐寺入千河。主流长34.4公里,流域面积230.1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864.7万立米,五十年一遇的洪水量576立米/秒,河床比降为0.15%,是千阳县第二河流。属季节性多泥石河流。
草碧河,源于千山南麓陇县西凉湾。呈西北——东南流向,至草碧汇入千河,主流长30公里,流域面积238.4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968.1万立米。河床比降为0.1%。多细沙淤积,雨季洪水漫溢,天旱水枯断流。属季节性多泥石河流。
葫芦铺河,源于北山橡林寺沟溪,呈北——南向流至葫芦铺入千河。主流长9.5公里,流域面积10.83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34.8万立米。
寇家河,源于高盘,呈北——南流向,由寇家河汇入千河。主流长9公里,流域面积12.49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55.5万立米。
新兴铺河,源于千山分水岭南麓丑沟峪溪,呈北——南流向,经新兴铺入千河。主流长22.4公里,流域面积51.9平方公里,河床比降0.15%,年径流量646.2万立米。
段坊河,源于千山分水岭南麓刘家要险沟溪,呈北——南流向,经段坊入千河。全长11公里,流域面积16.7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07.9万立米。
西河沟河(又名东江河或小河沟河)。源于千阳县北焦家山沟溪,呈北——南流向,经县城西关入千河。主流长13公里,流域面积8.2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02.1万立米。
东河沟河(又名天池沟河),源于千阳县北王家山沟溪,呈北——南流向,经县城东关入千河,沟深水浅,谷水汪汪,岩水潺潺,群众通称筛子沟或天池沟。主流长10公里,流域面积10.2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28.3万立米。
涧口河,源于麟游县麻夫镇,呈东北——西南流向,由大柳树进入千阳县境,经大沟、涧口河入冯家山水库。县内流长24公里,流域面积84.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053.3万立米,河床比降0.35%。
白石河,是千阳与宝鸡市凤翔区界河,故又名“界址河”。源于宝鸡市凤翔区老爷岭西麓,呈东北——西南流向,至五里坡入冯家山水库。千阳县内流长19公里,流域面积62平方公里,年径流量821.7万立米,河床比降0.4%。
源于箭筈岭北麓入千河的河溪有:辛家沟、三泉涧沟、水沟、石家沟、阎家沟、邓家沟(新庄沟)、上王家沟、柿沟、后沟、西沟、纸坊沟(留坊寨、留坊沟)、下王家沟、冉家沟、洞子沟、惠家沟、刘家沟、段家湾沟、富家沟、老虎沟、侯家头沟、担水沟、张家沟等。这些小溪,长约3~8公里,流域面积多在5~17平方公里间。[4]
在宝鸡市凤翔区境内,境内有两条支流。
五里坡河,长19.6公里,流域面积42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5.3‰。1973年在上游建汉封水库,灌地2400亩,控制流域面积12.5平方公里。
刘家河,长15.3公里,流域面积33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5‰。上游建有后沟塬水库。[8]
凉水泉,在宝鸡市凤翔区陈村西北10公里临河村山下。清泉两眼,流入千河。水旁芦苇盛生,环境甚为清雅。
潘家泉,在宝鸡市凤翔区陈村西北潘家山下,泉水流入千河。[11]

流域特征

播报
编辑

陇县境内

陇县以上流经陇山山地,植被较好,为山货林产区;陇县、千阳间为黄土原梁浅山丘陵区,千阳以下流经黄土台原区,冯家山附近两公里长一段呈峡谷状,以下则河谷展宽,水流分散,主岔不明。主要支流有石罐沟、咸宜河、捕鱼河、峡口河、普洛河等。[2]
陇县境内,千河主流区域古称陇州川道。除此以外,陇县境内千河流域较大的川道有蒲峪川、咸宜川、梁甫川、梨林川、固关川。
州川,千河主流河谷一级阶地与高漫滩,西起城关乡的神泉,东至东风镇交界村,长36公里,宽约5公里,西北——东南走向。城关、杜阳、东风等乡镇政府均居其中,人口密集,土壤肥沃,水利条件较好,为本县粮油、蔬菜、经济作物区。
蒲峪川,蒲峪河两岸一、二级阶地与高漫滩,位于千河南侧。西起扫帚滩,东至韦家庄,长约7公里,宽约25公里。天成乡政府位于川中。蒲峪川古时为“弦蒲薮”,是有名的大湖泊。《禹贡》载,“天下九薮,此其一也”。隋《九域志》载,“汧源县有弦蒲薮”,经过长期淤积,乃至决口变湖为川。清《陇州志》所载“陇州八景”中的“弦蒲名薮”时云:“峰遇势阻,入谷平衍,泉甘土肥,桑麻遍野,如太行之盘谷”。川中有宝(鸡)天(水)公路、蒲峪渠穿越而过,交通便利,水利发达,是本县粮、油生产区之一。
咸宜川,在县城西曹家湾乡南。西起桃园村,东至流渠村,因咸宜河得名。长约6公里,宽约3公里。为古驿站通道,旧有咸宜铺、流渠铺。土地平坦肥沃,水源充足,是本县粮食产区之一。
梁甫川,南北走向,南起盘桃坡下,北至梁甫村,长12.5公里,宽0.25至1.5公里。牙科乡政府位于川中。
梨林川,西起八渡乡西坡村,东至东风镇峪头村,长7.5公里,宽3公里,口宽内窄。土地平坦,土质肥沃,盛产大麻、辣椒,是本县粮油、经济作物产区。
固关川,位于县西部。西起上岔,东至殿咀,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2公里。川北有千河穿境而过,川南有固殿渠。为河谷平川地,水利条件较好,有耕地1030.2亩,土地肥沃,是固关乡小麦、烤烟主产区。[12]

千阳县境内

千阳县内,千河南岸有3个阶地,北岸有3个阶地,而三级阶地仅存局部残留部分。一级阶地分布于宝(鸡)平(凉)公路和千陇公路沿线,阶面宽0.2~0.5公里,前缘高出千河水面5~10米,海拔720~730米。二级阶地分布城关镇的川台地和柿沟、水沟二乡的“二原”地区,阶面宽0.5~2.5公里,前缘高出千河水面20~30米,海拔730~780米,以2~4度向千河倾斜。三级阶地分布城关镇的小原、段坊和文家坡乡三级台原前的前原地区。阶面宽0.3~1公里,前沿高出千河水面60~75米,海拔750~820米,以2.5~3度向千河倾斜。
千河一级支流中,有晖川(也叫冯坊河川)、涧口河川、草碧峪川几条较大的沟川,沟川宽0.3~0.5公里。[13]

凤翔区境内

宝鸡市凤翔区境内,千河流域称千河阶地,位于县西南部,西邻宝鸡、千阳县。地域包括长青乡的8个行政村,1.9万人,面积33平方公里,占县总面积2.9%。系河流冲积的一、二级阶地,海拔588~750米。覆盖物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沙、沙砾石及亚粘土,土壤多为淤土、潮土。耕地4.3万亩,为凤翔主要产粮区之一,所产瓜果早熟香脆。此区水土流失面积大,约占全台塬区68%,以面蚀为主,平均浸蚀模数236吨/平方公里·年,年输沙量0.84万吨。1974年冯家山水库建成后,逐渐减少了河流冲淘、塌岸现象,水土流失有所控制。[14]
西周时期千河流入渭河的地方在宝鸡市凤翔区长青镇,那里就是当年秦非子受周天子之令从天水来到关中为周王室牧马的汧渭之会。据《史记·秦本记》记载,周孝王时代,生活在天水、礼县一带的秦人先祖大骆小儿子非子因擅长养马,被周天子召到今宝鸡市陈仓区汧渭之会的地方为周王室养马并因此立功受封,周王室将非子封于秦,邑于秦亭——即张家川县城南,中国历史上一个全新的部族——秦族由此诞生。汧渭之会还从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3年)到秦宪公二年(公元前714年)做过秦人从天水东迁后48年的都邑。《史记·秦本记》说:“三年(公元前763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但长期以来,汧渭之会的确切地点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热点。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凤翔县(现宝鸡市凤翔区)长青镇孙家南头村发现的大量先秦墓葬证明,掩埋在茫茫迷雾中的汧渭之会就在当年千河与渭河交汇的长青镇一带。[1]

陈仓区境内

陈仓区(原宝鸡县)境内,位于渭河、千河两岸,包括虢镇、杨家沟、阳平3乡(镇)全部和千河、石羊庙、蜀仓、钓渭、天王、磻溪、清溪、八鱼乡(镇)的川道,面积241.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7.58%,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673人。川道地势较平坦,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在1%以上,全县97%一等地分布在本区。海拔507~600米,年平均日照2100~2130小时,大于或等于摄氏10度积温4010~4200摄氏度。地表水、地下水藏量占全县地下水总藏量82%,每人平均耕地1.4亩,其中每人平均水浇地1.1亩,每个劳动力平均耕地3.21亩,农业机械化耕作水平达70%以上,粮食、油菜等农作物亩产均高出全县水平。[15]

自然灾害

播报
编辑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六月二十五日,长期连阴雨中的10多时暴雨,使千河、冯坊河洪水猛发,冲毁千阳县城,人民生命财产损伤无计,是历史上最惨重的灾难。
二十六年(1547)六月二十五日晚子时至次日午,大雨,千、晖二水涨发,
清 顺治七年、八年(1650、1651),夏、秋,霖雨害稼。
康熙元年(1662)七月,千水涨,绝渡10日。
中华民国14年(1925)6~7月,淋雨40天,道路翻浆,千河涨发,秋禾受损。[16]
1954年8月13、16两日,宝鸡地区普降暴雨;17日全县降雨量56.8毫米。同时,渭河上游甘肃境内的葫芦河、牛头河及千河上游日降雨量166毫米到209.4毫米。是日,11时至15时,渭河、千河暴涨,出现罕见洪水。渭河洪峰流量林家村站为5030秒立方米(1933年渭河洪峰林家村站6990秒立方米)。魏家堡站为5780秒立方米;千河洪峰流量3200秒立方米(1907年千阳水文站洪峰流量3800秒立方米)。两河洪峰于千、渭交汇处相接撞,水流不畅,洪水涌向陇海铁路以南,淹没虢宝公路、农田,虢镇东门外火车站水深三四米。全县22个乡镇受洪水灾害,淹没滩地365200亩、耕地7680亩;冲毁村庄79个,冲塌房屋1780间。死18人、牲畜23头。经济损失600万元。[17]

水利工程

播报
编辑

蓄水工程

千湖(冯家山水库)[18]
冯家山水库,系宝鸡市兴办的一座以蓄水灌溉为主,兼作防洪、养殖、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位于千河中游末段,枢纽大坝设在陈仓区(原宝鸡县)桥镇乡冯家山村的老爷岭与宝鸡市凤翔区长青乡的宋家堡之间的千河峡谷处。,库尾止于千阳县城千河大桥,长约20公里(境内长15公里,水面1415平方公里),回水由大坝直趋千阳城下长约17.50公里,可控制千水流域面积3232万平方公里。水库淹没了千阳、凤翔、宝鸡三县相交的千河河谷与川道,最大水面达17.75平方公里。总库容3.89亿立方米,有效库容2.86亿立方米。枢纽除大坝外,还有输水洞、泄洪洞、溢洪洞、非常溢洪道、水电站等项工程。水库供宝鸡、凤翔、岐山、扶风、眉县、乾县、永寿等7县136.826万亩耕地灌溉用水。冯家山水库,1970年7月动工,1981年基本竣工。
王家崖渠库结合工程(含王家崖水库),系陕西省兴办的引蓄结合中型水利工程。为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总干渠跨越千河而建。大坝横跨千河河谷,西起陈仓区(原宝鸡县)境内,石羊庙乡王家崖,东止千河乡的产东,顶长1816米,高25米。总干渠由坝顶纵向通过,大坝上游蓄水。水源一面引总干渠水充库,一面来自上游冯家山水库调节,总库容960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6420万立方米。枢纽工程除布设大坝、溢洪道及放水洞外,尚有引水入库的进水道和抽水人渠的坝后式抽水站。引渭渠水量不足时,抽出库水济渠,调剂水量,缓和供需矛盾。[19-20]

河道治理

明嘉靖《千邑河水变异记》载,千河与支流晖河(冯坊河),“其前开垦未广,阻塞尚多,二水俱为小溪,未闻有涉水之患。后关山道通,泉流亦疏,水势冲绕西城,识者思防之而未逮也!”这是对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水毁县城前因的一段记述。可见由于植被破坏,河水渐大,以致山洪猛发而造成灾患。据记载看,千阳历史上的洪水成灾有不断加剧趋势。建国后,始建设防洪工程。
千阳县境内,1964~1965年,投工23.73万个,建成丁字坝、防洪堤、导流堤、导流坝40余处,总计土石方量6.22万立方米。1973~1977年,投工174万个,修筑千河南北防洪堤39.8公里,支流入千河引堤2.4公里,引水建筑物19座,险段丁字坝195座,共计土石方量89.9万立方米,总投资80.5万元。千河一级支流治理。对城区西河沟和冯坊河等千河一级支流,均进行过治理。[21]
陈仓区(原宝鸡县)境内,千河在有冯家山、王家崖两座水库滞洪调蓄,这是治理千河下游的关键。王家崖水库以上,右岸有桥镇乡、贾村镇,左岸为宝鸡市凤翔区长青乡;以下,右岸石羊庙乡,左岸千河乡。石羊庙、千河两乡治理千河,年代久远。常因争滩淤地,发生冲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仍有发生。1965年,县政府作出规划,堤距定为200米,中止争滩纠纷。至1987年,石羊庙乡由王家崖至千河入渭处建堤防7.9公里;千河乡由王家崖至铁路桥建堤防6.3公里。由于堤防断裂,质量较差,常有被毁之处。1974年3月~1976年9月,桥镇乡曾于上河村至留村建堤2.9公里,并建铅丝笼坝1座(装石约300立方米),后水毁2.5公里,坝不存。后又整修,1987年有堤防2.39公里。
贾村镇张家寨至王家崖一段,七十年代中期曾建堤防,以护果园,为水所毁。经修复现存堤防0.5公里和护岸短坝8座。[22]

灌溉工程

升塬渠,清代郑士范《旧雨集》:“唐之升塬渠,引千水升凤翔塬上,北宋时尚存。”唐时升塬渠由长青灵化拦引千河,东南向,经今铧角堡、石家窖窝、山头沟、罗钵寺村东,从小海子村北到黄塬,灌今尹家务、南指挥一带农田,渠长约25公里,遗迹砂带宽约10米,有输水干渠(遗迹在页西、页中、页东村北)和大海子、小海子等蓄水建筑物(今沿为村名)。1966年修千河引水工程,1972年修冯家山水库总干渠时,曾在刘家台、罗钵寺、高咀头、铧角堡等地发现多处古渠遗迹。[23]
豆村渠,位于汉封乡豆村。直接引千河上游支流灌地百余亩,长2公里许。
柳家河渠,引柳家河水灌地30余亩。
长青渠,引千河水灌滩地40余亩。
孙家南头渠,引千河水灌地50余亩。[24]
成国渠,《水经注》载:“……成国故渠,魏尚书左仆射卫臻征蜀所开也,号成国渠,引以浇故田,其渎上承汧水于陈仓东,东迳眉及武功槐里县北,……。”《晋书·食货志》载:“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晋书·宣帝纪》载:“青龙元年,穿成国渠,筑临晋陂,溉田数千顷,国以充实焉。”其迹久已堙废。待考。
利民渠,位于千河以东,虢镇以西的川道地带。修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历经明、清、民国三代的一条小型灌溉工程。清乾隆以来的三次《宝鸡县志》均有记载。水源来自千河,由宝鸡市凤翔区长青乡高嘴头引水。渠线沿千河左岸,经杨家沟、司家崖、魏家崖、冯家嘴,折东经惠家湾、湾沟堡南下入渭。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受益面积最大,“灌地百十余顷”(折合今制约1万余亩)。后兴衰无常。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有灌溉面积2400亩。清雍正十三年(1735)春,果亲王允礼途经宝鸡时,曾察看过利民渠,并为之题诗立碑。诗碑镌刻:“太守开渠民利赖,停车使者为题诗。好将南亩勤耕作,更勉儿孙孝悌规。”1982年7月,宝鸡县人民政府将诗碑列为保护文物,矗立原址千河乡魏家崖村西石灰窑边。1987年,本县水利志工作者又觅得清雍正十三年和乾隆五十年“利民渠”三字碑各1座,一并立于其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利民渠杨家沟至冯家嘴一带,先后为1954年所建的凤宝汧河渠、1967年宝鸡市所建千河抽水灌溉工程东一干渠、1970年省建的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总干渠三斗……付四斗等五条斗渠所取代。
冯家山水库宝鸡县灌区引水渠系工程,分东、西两个灌区。东灌区,位于千河以东。灌溉宝鸡、凤翔、岐山、扶风、武功、乾县、永寿等县。共有设施面积121.50万亩,其中本县设施面积13.20万亩。总干渠是联系灌区的纽带,设计引水流量每秒36立方米,上承冯家山水库枢纽输水洞出口消力池,下沿千河左岸,穿宝鸡市凤翔区境,于里程桩18处流入本县,长14.548公里。于33处出县界,复入宝鸡市凤翔区境而东流。万米隧洞是总于渠通水咽喉,跨宝鸡、凤翔两县,总长12600米。前段长7687米,处本县境内。在境内总干渠的右侧,设有总四、五、六3条支渠,自流灌溉5.47万亩;左侧建有高里、张谢两处抽水站,抽灌面积7.73万亩。西灌区,位于千河右岸,控制桥镇、贾村、蟠龙、金河、石羊庙等五个乡的原区和塬坡耕地15.2万亩。西干渠工程是联系西灌区的纽带。于冯家山水库总干渠里程桩2公里处设闸引水、引水流量每秒5立方米。主要建筑物有:跨越千河的桥式倒虹工程,累计总扬程为312米的抽水站共5处,隧洞4处、总长2295米,以及分水闸等。西干渠于不同高程分设支渠6条,将水引向灌区。西灌区是本县兴建的一项民办公助高扬程抽水灌溉工程。1970年冬开始施工,1980年建成。截止1987年,6条支渠已有5条告竣。其中一、二支渠所属斗渠基本配套,部分引渠业已砌护;三、四支渠所属斗渠部分正在兴建。由于灌区扬程高,耗电量大(每亩浇一次水,电费高达4~6元)。作物种植单一,农民不愿灌溉,历年实灌面积最多2.2万亩,仅占设施面积的15%。[25]

水电工程

1953年,陈仓区(原宝鸡县)千河乡产东、产西村,引千河水,采用木制旋浆式水轮机在张家崖创建了本县第一座水电站,后废。[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