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县令

[xiàn lìng]
中国古代官员名
收藏
0
0
县令:官名,读音xiàn lìng。指的是一县之长。县令之名,起于战国
中文名
县令
外文名
xiàn lìng
别    名
县太爷
地    位
一县之长
设立年代
战国时期

释义

播报
编辑
《通典 卷三十三 职官十五》:“汉制,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凡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侯国为相,秩次亦如之。皆秦制也,汉因之。”[1]

组词

播报
编辑

破家县令

pò jiā xiàn lìng  谓地方长官手中的权力,足以使人破家灭门。

王县令

wáng xiàn lìng
汉明帝王乔,任叶县令,有神术,故称。见《后汉书·方术传上·王乔》。[2]诗文中每以"王县令"称之。

历史背景

播报
编辑
战国三晋(魏、赵、韩)和已称县的行政长官为蒸迁捆令。秦商鞅变法,并诸小乡为县,置令及职责。县令戏欠本直隶于国君,战国末年,郡县两级制形成,县属于郡,县令成为郡守的下属。
秦、汉法令规定,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县官称县令,秩六百石至千石;万户以下的称长,秩三百石至五百石。[3]汉以后放宽尺宽,《晋令》云:“县千户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为令;不满此为长。”(见《北堂书钞》七十八)所辖户数不及汉制十分之一。
南朝县,户数一般很少,而《宋书·州郡志》所载,大多为令。后遂一删永趋律称令。《隋书·百钻少乘官志》只说陈五千户以上县令与五千户以下县令,不提县长。北齐县分九等,县官一律称令。隋、唐因之,员旬判只以县的等第,分定县官舟雅道品秩,唐县令,京县、畿县正五品上有与正六品上,余自从六品上至从七品下,宋县令只存虚名,以京朝官任其职,称知某县事,因而有知县的名称。元为县尹。明、清以知县为正式官名。
影视作品中的清朝县令形象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称县知事;国民党统治时期称县长, 中共执政后,县长低于市长(地级市)而高于泪盛腊乌乡长。县长是一个县的第二把手(仅精元次于中共县委书记),一般也是该县的中共县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