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塔布吸蜜鹦鹉

鹦形目鹦鹉科动物
收藏
0
0
塔布吸蜜鹦鹉(学名:Vini peruviana)鸟体为深蓝色,羽色鲜艳,头顶带有浅蓝色的放射状羽毛,喉咙和胸部上方为白色。突出的特点是有较长的喙、细长的刷状舌头和处理硬质食物能力较差的砂囊.[1]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分布于波利尼西亚的几个小岛上。
中文名
塔布吸蜜鹦鹉
拉丁学名
Vini peruviana
别    名
塔希吸蜜鹦鹉大溪地吸蜜鹦鹉蓝吸蜜鹦鹉塔希堤岛吸蜜鹦鹉
动物界
鸟纲
鹦形目
吸蜜鹦鹉族
Vini
塔布吸蜜鹦鹉
分布区域
波利尼西亚
命名者及年代
P. L. S. Müller, 1776
保护级别
易危(VU)IUCN标准[7]
外文名
Violet Lorikeet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塔布吸蜜鹦鹉体酷拜章柜故企项长18厘米,体霉少雄重漏榆煮31~34克。这种鹦鹉鸟体为深蓝色,头顶带有浅蓝色的放射状羽毛;鸟喙和眼睛之间、耳羽、喉咙和胸部上方为白色;讲霉企尾巴内侧灰色;鸟喙和脚爪同为橙色,虹膜深色。幼鸟的鸟喙带有局旬巴黑色腊煮良端,需要6个月才能长成像成鸟般体色,同时体色较浅,虹膜为黑色。[2]

栖息环境

播报
编辑
塔布吸蜜鹦鹉主要栖息于棕榈树丛花园、椰子园和香蕉园等地。[3]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在繁殖季它们会组成约3到4只左右的小群体;尽管体色亮丽,但是在浓密的林区活动时,仍然相当难以察觉它们,除非听见它们的叫声才会被人发现。这些小鸟平时非常活泼,一整天都精力相当充沛的到处攀爬活动,个性并不十分胆小怕生;飞行的时候会伴随比较尖锐的鸣叫,因此比较容易被人所发现。
在繁殖季节以三个或略多的鸟集成小群。通常在树叶丛中可以看到和听到它们的鸣叫声。在自然界中喜食花粉、花蜜和花朵,主要来自椰子棕榈树等软性水果。[3]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塔布吸蜜鹦鹉分布图[4]
曾经分布于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库克岛所辖的23个岛屿,社会群岛和土阿莫土群岛均有分布。如今(2004年)仅限于艾图塔基、别林斯高海岛、锡利群岛朗伊奥拉奥尔图和提卡浩这几个小岛上还有其踪迹。[2-3]

繁殖方式

播报
编辑
塔布吸蜜鹦鹉在野外的繁殖季为5月到8月,会在枯死的树洞中或是腐烂的椰子树干中筑巢,有时候也会利用其他鸟类废弃的窝,甚至会在棕榈树的裂缝或是在树上已经开始腐败的椰子内筑巢;人工豢养的塔布吸蜜鹦鹉资料相当稀少,因为它们饲养难度非常高。塔布吸蜜鹦鹉一次会产下2枚卵,孵化期约25天,雌鸟通常在产下第2枚卵之后才会开始孵蛋;幼鸟羽毛长成约需9周;时常发生亲鸟弃巢或是根本不喂养幼雏的情况,因此必须及时取出人工养,幼鸟在13周大时可以完全独立。[3]

繁殖季节

播报
编辑
吸蜜鹦鹉一般2~3岁性成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的季节性不明显,只要条件适宜,除换羽期外一年四季均可繁殖。雌鹦鹉在交配季节来临时,骨质钙储备会增加20%,为产蛋作准备,蛋壳是由母体中的钙质沉积而成[5],在繁殖前如果不补充钙质,雌鹦鹉会患软骨症,产粗壳蛋或薄壳蛋。同时,鹦鹉在繁殖期能量消耗大,要特别注意各种饲料的质量,供给足够食物,增加维生素和饲料添加剂,可加入少量蜂蜜。[6]

保护现状

播报
编辑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1年 ver 3.1——易危(VU)。[7]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10]

种群现状

在塔布吸蜜鹦鹉生活的自然栖息地,主要是受到外来入侵物种的威胁,如猫,欧洲黑鼠,沼泽猎兔犬,以及带有禽流疟疾的蚊子。其生存状态濒临灭绝,2004年仅在别林斯高海岛还有较大的种群,大约有250对,锡利群岛,300到400对。在各公园人工养殖合计起来也就在千余对。[3][7]
注:塔布吸蜜鹦鹉图册网址[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