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平逢山

中国古地名
展开2个同名词条
平逢山位于洛阳市孟津县横水镇,[5]乃洛阳北邙山之首,炎黄二帝的诞生地,[7]被称为“炎黄故里”。[10]
平逢山以龙马古堆为中心,西邻畛河,北邻黄河,主峰海拔为451米。[7]
平逢山已经有6800年历史,现存12个历史景点遗址,有“地母半躺哺乳帝”、“九龙朝凤拜炎黄”、“一山二帝三神庙”三大自然景观。[5]
中文名
平逢山
所属山系
邙山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阳市
主    峰
龙马古堆[4]
海    拔
451 m[7]

地理环境

播报
编辑
平逢山北依万山湖、东临古城山,南接宜苏山,西望荆紫山。
平逢山西有畛水,东有疆水,北临黄河。[13]

山体特征

播报
编辑
平逢山山体如慈母平卧,山头如炎黄二首,山林似凤凰展翅,山路似九龙朝凤。[11]

主要山峰

播报
编辑
平逢山主峰龙马古堆
平逢山的主峰为“龙马古堆”,海拔451米。[7]

人文历史

播报
编辑

炎黄诞生地

循钻平逢山束盼局是中华民族的人协喇企文始祖炎黄二帝的诞生地,是其故里。
第一,炎帝、黄帝为有蟜氏所生。《煮朽脚柜国语》记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炎帝、黄帝。淋厚”从中不难看出,有蟜氏是炎黄二帝的母族,少典氏是炎黄二帝的父族。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是由有蟜氏、少典氏两大部族裂变而来的。
第二,炎黄二帝出生在有蟜氏家。当时是母系氏族社会,女人当家。少典氏是上门女婿,那黄帝和炎帝自然是生在有蟜氏家。
第三,有蟜氏住在平逢山垫嘱讲。《山海经·中次六经》有详述:“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蟜虫,是为螫虫,实为蜜蜂之庐。”有蟜氏是以蜜蜂为图腾的部族,居住在平逢山。
因此,平逢山为炎黄二帝的诞生地。[7]

龙马归葬地

传说,一日黄帝在平逢战体拳山巡视,一龙头马身的庞然大物献图给黄帝,后龙马葬于热希应此地,龙马古堆便由此得名。[6]

主要建筑

播报
编辑

炎黄庙

炎黄庙,建在平逢山主峰。[10]供奉着炎黄二帝。庙所在的位置是龙马的马身,西边不远一座山峰是马头。[7]

炎帝窝

平逢山主峰龙马古堆东北山腰有一块坐山面河、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村民称其为炎帝窝。
传说远古时代,住在平逢山的母族首领有蟜氏生炎帝那天早上,伴随着巨大的雷声,山坡上燃起熊熊大火,人们把这个伴火而生的男孩叫“炎”,此地因而得名“炎帝窝”。
炎帝窝东的荒丘上有一遗址,有房三间,塑有炎帝像;炎帝窝北有一庙,塑有炎娘像。[14]

史料记载

播报
编辑

山海经

平逢山之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山海经》介绍平逢山是缟羝山东边的第一座山头,向南可以看到伊水和洛水,向东可以看到榖城山。山上有名为蟜虫的神,祭祀时用一只公鸡做祭品,祈祷后放掉不杀。平逢山至缟羝山十里,系缟羝山的头。
《山海经全译·卷五·中次六经》:“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实为蜂蜜之庐。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1]

水经注图

杨守敬编绘的《水经注图》精装本和现代学者陈桥驿编绘的《水经注图》简装本,均将平逢山的位置标在洛阳周山南,即今辛店镇与孙旗屯交界之地。

相关争议

播报
编辑
主流观点认为平逢山是邙山的主要山峰之一,[8]但有部分史料认为平逢山即北邙山。
宋代乐史著《太平寰宇记·卷五》载:“邙山在河南县北十里,洛阳县北二里,一名平逢山,亦郏山之别名也。”
清郝懿行撰《山海经笺疏》:“平逢山即北邙山郏山之异名也。
《山海经·图文百科1000问》:“平逢山在哪里?……平逢山乃北邙山的别名,位于伊洛之北,包括今新安县东部和孟津县全境的邙山岭上。[2]
马正标先生认为,平逢山之说在远古,郏山之说在周公建洛邑之后,邙山、北邙之说更在东汉以后,三者时空界限均在千年之上,而且所蕴涵的地域文化清晰可辨,将其混说,既无助于理清河洛文化之头绪,又易造成后学者舛误曲解,实为不妥。[3]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拜祖大典

2009年4月14日上午,第五届炎黄母族有蟜氏故里拜祖大典在孟津县横水镇张庄村平逢山举行。世界和平基金会台湾分会理事总监李世金、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博志刚、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王仁民等参加了拜祖大典。[5]
2010年5月11日,洛阳平逢山第六届炎黄母族有蟜氏故里拜祖大典在孟津县横水镇张庄村平逢山举行。来自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以及省、市、县炎黄文化研究会研究人员近千人参加了拜祖大典。[9]
2011年4月20日,由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黄河文化研究会主办的“中华炎黄母族故里第七届拜祖大典”在洛阳市孟津县平逢山前举行。[12]

研讨会

2011年1月9日,“中华炎黄母族故里文化研讨会”在孟津闭幕,研讨会持续3天,共收到有关论文16篇。40余名省内外研究炎黄文化的专家学者参与研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