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洲际弹道导弹

播报上传视频
射程大于8000公里的远程弹道式导弹
收藏
0
0
同义词洲际导弹(洲际导弹)一般指洲际弹道导弹
洲际弹道导弹,通常指射程大于8000公里的远程弹道式导弹[1]。它是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核三位一体中两极的重要条件。主要用于攻击敌国领土上的重要军事、政治和经济目标。洲际弹道导弹具有比中程弹道导弹短程弹道导弹和新命名的战区弹道导弹更长的射程和更快的速度。主要拥有国为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2]
2017年5月30日,美国国防部导弹防御局宣布,美军首次洲际弹道导弹拦截测试获得成功。[3]
当地时间2022年8月16日凌晨0时49分,位于美国加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试射一枚“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22]
当地时间2024年4月12日,俄罗斯国防部在位于阿斯特拉罕州的卡普斯京亚尔试验场使用陆基移动导弹系统成功发射了一枚洲际弹道导弹。[29]
当地时间2024年6月6日,美国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发布消息称,当天凌晨1点46分从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基地试射了一枚“民兵-3”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导弹飞行4200英里(约合6759公里)后,落入马绍尔群岛夸贾林环礁的预定靶场。此前,美军于4日凌晨以几乎相同的轨迹试射了一枚同型号导弹。[30]
中文名
洲际弹道导弹[2]
发明国
苏联[1]
用    途
远程攻击敌国领土上重要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目标[1]
主要拥有国
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2]
射    程
通常大于8000公里[1]
类    型
陆基和潜射[1]
特    点
射程更远,速度更快,打击威力更大,准备工作更复杂[1]

发展沿革

播报
编辑
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
洲际导弹的设计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著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向纳粹政府提议的A9/10计划。后来,二战中德国战败,这-计划未能实施,但发展出了最早的中程弹道导弹V2。此后,人们便尝试将导弹的射程-再扩展[1]
与核武器等许多战略性武器类似,洲际导弹的诞生和发展也与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密切相关。1957年8月,苏联成功试射了世界上第一枚射程达8000公里的洲际导弹——被苏军称作“老七”,北约代号为SS-6的P-7型弹道式导弹。这款导弹带来的全新远程核打击能力,大大改变了美苏战略力量对比。惊恐之下,美国也于1959年装备了第一款洲际导弹“宇宙神”。从此,两个武器大国在国际上掀起了洲际导弹数量与质量的长期竞赛[1]
从二次大战至50年代末,美国和苏联在核弹头、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制导控制技术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研制出了第一代战略弹道导弹。典型的型号有美国的“大力神1”和苏联的SS-6,后者是世界上最早发射成功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这一代导弹的特点是:都使用低温不可贮液体推进剂,技术性能差,命中精度低(圆概率偏差4-8千米)。已全部退役。50年代末至60年代,美、苏开始研制装备第二代战略弹道导弹,典型型号有二美国的“大力神2”、“民兵l”,苏联的SS-9、SS-11等。这一代导弹的特点是采用了可贮液体推进剂或固体推进剂,地下井发射。与第一代导弹相比,生存能力、命中精度、可靠性和打击能力有较大提高。至1969年前,苏联装备了陆基洲际导弹1029枚,美国为1054枚[7]
60年代末至70年代,第三代战略弹道导弹迅速发展。典型型号有二美国的“民兵3”,苏联的SS-17、SS-18、SS-19和SS-20等。主要特点是可携带集束式或分导式多弹头,在增大射程的同时,提高了命中精度和有效载荷能力、突防能力和攻击多目标能力。80年代以来,战略弹道导弹发展到第四代。这-时期,美、苏都发展了陆基公路机动小型单弹头洲际弹道导弹、铁路机动大型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典型型号有:美国的“侏儒”、MX“和平保卫者”,苏联的SS-24、SS-25等。主要特点是提高了核战争条件下的生存能力,采用先进的复合材料壳体、高能固体推进剂、挠性密封全向摆动单喷管、.可延伸喷管出口锥、先进的惯性制导和复合制导技术。命中精度达百米级,大大提高了摧毁硬目标的能力[7]
90年代后,陆基洲际弹道导弹进-步趋向小型化,对制导系统等作了新的改进,如采用星光制导和雷达相关未制导技术,命中精度进-步提高;采用速燃发动机,可使导弹在80千米高度下自动关机飞行;表层喷涂抗激光材料或其他防护材料,以提高自身防护能力.这一时期新的型号是俄罗斯的SS-27(“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美国千1”1年终止“侏儒”小型机动洲际弹道导弹计划,但继续使“民兵3”导弹现代化[7]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洲际导弹已多次升级换代,如今,它正逐步从多弹头、大当量、大规模部署向提高机动能力、精确打击能力方面转变。世界公认的拥有可立即投入使用的洲际导弹的国家已扩展为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和中国等5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洲际导弹成为体现大国威慑力的重要“名片”[1]
2017年5月30日,美国国防部导弹防御局宣布,美军首次洲际弹道导弹拦截测试获得成功。[3]
2022年3月24日,朝鲜成功试射新型洲际弹道导弹“火星-17[19]。报道称,这枚导弹的最高射高为6248.5千米,射程为1090公里,在飞行约67分钟后,精准降落在朝鲜东部海域的预定水域[20]
2022年5月25日,韩国联合参谋本部表示,朝鲜从平壤顺安一带朝东部海域先后发射3枚弹道导弹。韩国军方推测,第一枚可能是“火星-17”型洲际弹道导弹(ICBM),其余两枚可能为短程弹道导弹。[21]
当地时间2022年8月16日凌晨0时49分,位于美国加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试射一枚“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22]
2022年11月19日,据朝中社报道,朝鲜2022年11月18日试射新型洲际弹道导弹,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现场指导试射活动[23]
2023年3月16日,朝鲜试射了洲际弹道导弹“火星-17”。[24]
2023年4月13日,朝鲜进行了使用固体推进剂的“火星-18”型洲际弹道导弹的首次发射试验。[25]
当地时间2023年4月12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俄战略导弹部队在卡普斯京亚尔试验场进行了一次洲际弹道导弹的试射。俄国防部称,俄军本次试射的是“亚尔斯”陆基洲际弹道导弹,试射的目的是测试先进的战斗装备。[26]
2023年7月12日,朝鲜试射了“火星炮-18”型洲际弹道导弹,并称该导弹为战略武装力量的“核心武器系统”。[27]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5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了“亚历山大三世皇帝”号潜艇进行弹道导弹试射的视频。新型战略核潜艇“亚历山大三世皇帝”号从白海水域成功向堪察加半岛的库拉靶场发射了“布拉瓦”洲际弹道导弹。导弹发射在水下位置进行,弹头在指定时间到达指定区域。[28]
当地时间2024年4月12日,俄罗斯国防部在位于阿斯特拉罕州的卡普斯京亚尔试验场使用陆基移动导弹系统成功发射了一枚洲际弹道导弹。[29]
当地时间2024年6月6日,美国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发布消息称,当天凌晨1点46分从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基地试射了一枚“民兵-3”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导弹飞行4200英里(约合6759公里)后,落入马绍尔群岛夸贾林环礁的预定靶场。此前,美军于4日凌晨以几乎相同的轨迹试射了一枚同型号导弹。[30]
2024年7月20日,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国家核安全管理局称,截至2023年9月,美国核武库共有3748枚核弹头。[31]

技术特点

播报
编辑
大力神洲际弹道导弹发射
一般来说,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至少应达到5500-8000公里。洲际弹道导弹一般(但并非一定)装备1枚核或热核弹头,其典型构成为:液体或固体推进装置,二级或多级助推火箭,惯性制导系统(并可加装星座导航、卫星导航或末端制导系统),一个或多个载入飞行器,每个载入飞行器各含有一枚弹头[4]
在美国,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远程轰炸机的地位大致相同,共同组成“三位一体”的战略威慑力量。而在俄罗斯,洲际弹道导弹是战略打击力量的主体[5]
洲际弹道导弹具有比中程弹道导弹、短程弹道导弹和新命名的战区弹道导弹更长的射程和更快的速度[6]
世界上试射成功的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是苏联的Р-7,北约代号SS-6“警棍”,飞行了6000公里[4]

陆基型

中国洲际弹道导弹
一定意义上说,陆基型导弹才是真正的“洲际”,因为陆基型导弹可以不考虑体积对周围环境影响的因素。这种导弹发射距离最远,反应时间最快,自我保护能力也最强[8]
所有陆基型导弹都需要一个发射井。原子弹发明后,洲际弹道导弹都具备了发射核弹的功能。因此,为了自身具有反击能力,陆基型洲际导弹的发射井井壁很厚且深埋地下。一般都能够在自身遭受核弹攻击后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自行启动,实施核反击。因此,陆基型洲际弹道导弹具备二次打击能力[8]
所有的宇航用发射架都适合发射洲际弹道导弹,但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井却未必适合用于航天项目。因为作为战争机器,洲际导弹需要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射出舱,并通过大气层外的高速滑翔飞向敌战区,故而发射震动很大,且自身体积越小越好。而航天发射架主要用于民用和科学实验,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8]

海基型

从水下(上)发射,如潜艇水下发射和水面舰艇发射的弹道导弹,被称为海射或海基弹道导弹[9]。其中潜射弹道导弹是指由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
潜射弹道导弹技术门槛较高,对整体国防科技实力依赖性强,一般被认为是大国的利器,除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外,很少会有国家投入资源进行研发。

车载型

机动车载发射方式对于远程及洲际导弹而言是一个技术创新。其实,无论是苏联、俄罗斯还是美国,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解决了公路机动车载洲际弹道导弹发射问题,比如苏联时期的“白杨”导弹、“手术刀”导弹,美国的“侏儒”导弹、“和平卫士”导弹等,中国洲际弹道导弹的陆基机动化直到20世纪末才完全拥有[10]

其他型

理论上讲,看似笨重的弹道导弹还可以“插翅”飞上天,这就是空射或空基弹道导弹。具体来说,空射弹道导弹是指由空中飞行平台携载升空,并从其上释放和分离,随后点火发射的一类弹道导弹[9]

系统组成

播报
编辑

各系统

弹道导弹通常由推进系统、战斗部、弹体结构和制导系统组成[11]
推进系统是为导弹飞行提供动力的装置,主要由发动机和推进剂供应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其核心是发动机。地地弹道导弹一般采用固体或液体火箭发动机。战术弹道导弹要求较好的机动性能和快速反应能力,因此大都选择固体火箭发动机[11]
弹体结构用于构成导弹外形、连接导弹各分系统并用于承受各种载荷,起支承作用。导弹外形是影响弹大气层内飞行速度和机动性能的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弹体结构的要求是应尽可能地轻,空气动力外形好[11]
制导系统用于控制导弹的飞行轨迹和飞行姿态,引导导弹或弹头准确地飞向目标。导弹制导精度的高低决定了导弹的命中精度,因此是判断导弹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不同类型的导弹可用不同的制导方式。弹道导弹早期曾用过无线电指令制导,后来大多用惯性制导,也有用天文-惯性和惯性-地形匹配复合制导的[11]
战斗部又叫弹头,是导弹的重要组成部分。弹头是用以摧毁、破坏目标,杀伤有生力量,完成战斗使命的部件,一般配置在导弹的头部,主要由壳体、装填物、引爆装置和保险装置组成。根据打击目标的不同,可分配不同类型的弹头。战略导弹的弹头大多用核装药。可以是单弹头,也可以是多弹头。多弹头有集束式、分导式和机动式三种。战术导弹的战斗部多采用非核装药,如高能炸药、化学毒剂、生物战剂等,有的也用核装药[11]

导弹射程

能够被称为洲际导弹的武器,其基本门槛就是射程。按照国际惯例,洲际导弹通常是指射程大于8000公里的弹道导弹。世界上射程最远的洲际导弹是苏联/俄罗斯研制的SS-18撒旦洲际导弹,射程可达1.6万公里[12]
洲际导弹极限射程一般为地球的半周长,因为只要能绕地球半圈就能打击到地球上所有的目标。其发射后分成推进加速阶段、中途阶段和再入大气层3个飞行阶段,决定洲际导弹射程的阶段主要是推进加速阶段[12]
洲际导弹的射程和推进阶段发动机的关机速度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讲,洲际导弹从发动机点火到关机,时间为3~5分钟,到燃料烧尽时的飞行速度可达7公里/秒,此时洲际导弹上升到150~400公里的高度,进入靠惯性飞行的中途阶段[12]
在中途阶段飞行期间,洲际导弹主要在大气层外沿着椭圆轨道作亚轨道飞行,轨迹接近于抛物线,类似于用手向远处抛石子,石子离开手时的速度越快,抛的距离越远。同样的道理,导弹发动机关机时的速度越快,导弹射程越远[12]
此外,对洲际导弹来说,射程远并不是唯一要求,导弹的投送质量大小也非常关键。太小的投送质量对于弹头来说没有意义,即使是小型化的核弹头也有几百公斤。为了获得较高的飞行速度和尽量多的投送质量,导弹发动机的推力和比冲就成为了关键[12]
无论是液体燃料导弹还是固体燃料导弹,大推力、高比冲的火箭发动机是导弹射程的根本保证,这也是洲际导弹研制难度远大于短程、中程弹道导弹的主要原因。单纯给短程、中程弹道导弹增加燃料,并不能让导弹飞得更远成为洲际导弹,因为发动机的性能达不到洲际导弹的要求[12]

打击精度

弹道导弹的命中精度是衡量技术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威慑能力的重要体现,尤其是洲际弹道导弹一般携带的都是核弹头,其中一个重要作战目标就是摧毁敌方的地下导弹发射井,消除敌方的二次核反击能力[13]
洲际导弹想要摧毁敌方的战略目标,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核弹头、射程和命中精度,而命中精度是最为关键的条件,前两者是基础和前提[13]
世界各国建设的地下导弹发射井都具有一定抗核打击的能力,而导弹命中精度的提升,对导弹发射井摧毁能力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弹头当量的影响。例如,1枚美国民兵3洲际导弹的爆炸当量如果提升10倍,精度不变,其摧毁地下发射井的能力只能提升5倍,如果打击精度提升10倍,爆炸当量不变,其摧毁地下发射井的能力则提高100倍。所以,提高导弹命中精度比单纯提高核弹头的爆炸威力更重要,其理论根据就是基于爆炸威力呈立方关系衰减这个物理规则[13]
总之,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即可降低核武器当量,可大幅度降低核弹头的重量、节约宝贵的军品核物质、提高核弹可靠性、增加携带核弹头的数量[13]

研发进程

播报
编辑

第一代

第一代洲际导弹主要是指上世纪50年代末苏联研制成的SS-6系列导弹,以及美国的“宇宙神”“大力神”等系列导弹。它们实现了洲际导弹从无到有的跨越,但技术性能较差。这些导弹主要采用液体燃料,发射前需要很长时间加注准备且不易贮存,最大起飞重量可达122吨。导弹装载的单弹头最大威力相当于500万吨TNT当量,但精度较低,圆概率误差近10公里。[1]

第二代

第二代洲际弹道导弹的特点为固体推进增射程。就武器装备发展而言,弥补了上一代的弊病往往就会是下一代的亮点,洲际导弹也不例外。针对第一代洲际导弹使用液体燃料射程短、自重大、反应时间长等缺点,美国“大力神Ⅱ”“民兵Ⅰ”“民兵Ⅱ”以及苏联SS-7、SS-8等导弹都改为固体燃料推进,最大起飞重量减小至80吨,射程却增加至1.1万公里,命中精度提高到了百米级,导弹的发射地点也逐步从地上塔架转入地下发射井。这一阶段,洲际导弹搭载的核弹头开始加装突防装置,其命中精度、威力、实用性和可靠性都有所提高。[1]

第三代

第三代洲际弹道导弹的特点是集束式弹头且突防强。矛与盾总是共生的,随着洲际导弹的发展,到了上世纪70年代,导弹防御系统也雏形初现。为此,第三代洲际导弹开始在增强突防能力上“做文章”。苏联的SS-9系列、SS-11系列和美国的“民兵Ⅲ”系列导弹都普遍采用了集束式多弹头。当导弹搭载这种弹头飞至预定地点时,可在打开弹头母舱的同时释放出多个子弹头,共同攻击目标。与单弹头相比,这种集束式多弹头可有效提高洲际导弹的突防能力,增强对地面目标的毁伤效果。[1]

第四代

第四代洲际弹道导弹的特点是分导弹头“一打多”。集束式多弹头诞生后不久,人们就发现了它的不足:子弹头多靠惯性飞行,精度低、消耗大,且不宜打击点目标。为此,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苏两国开始研制分导式多弹头。与集束式多弹头-次释放多个子弹头不同,分导式多弹头的弹头母舱可以按预定程序逐个释放子弹头,并使其分别导向目标,从而可精确攻击相隔-定距离的数个目标或集中攻击同-目标。美国的“潘兴Ⅱ”以及苏联的SS-17、SS-18、SS-19、SS-20等导弹都是分导式多弹头的代表。随着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这些导弹的精度大幅提高,圆概率误差降至百米以内。[1]

第五代

第五代洲际弹道导弹的特点是更小巧,更精悍。随着导弹防御系统越来越坚固,当洲际导弹发展到第五代时,讲究的已经不再是威力和射程,而是生存力和突防力。各国洲际导弹竞相朝着小型化、可车载机动发射以及水下潜射等方向发展。在这方面,俄罗斯人似乎领先一步,他们已发展出陆基的“白杨-M”“亚尔斯”,潜射型的“布拉瓦”“蓝天”等多型第五代战略核导弹。美国人也不甘落后,研制出了可铁路机动发射的“和平卫士”洲际导弹,以及可采用轮式机动车作为发射平台的“侏儒”系列导弹。相比前几代洲际导弹,这些导弹的威力虽有所减小,但突防能力却不断增强,而且精度越来越高,甚至可以直接攻击对方的导弹发射井。[1]

代表型号

播报
编辑

“民兵”导弹

正在发射的“民兵”洲际弹道导弹
民兵1是美国地地洲际弹道导弹,用来取代宇宙神导弹。主承包商为波音公司,使用者为美国空军[14]
民兵1有两种型别:民兵1A和民兵1B,武器系统代号都是WS-133A。民兵1A为研制型,为尽早服役,后改为作战型。民兵l于1957年开始方案论证,1958年10月开始研制,1961年2月民兵1A首次从地面发射,进行全程飞行试验取得成功。1962年12月民兵1A开始服役[14]
民兵1B1962年7月开始研制性试飞,1963年7月开始部署,1965年6月完成部署[14]
民兵1计划的总投资为60.5亿美元(1970年美元值),生产总数为930枚,每枚导弹价格为132万美元(1964年美元值)[14]
民兵1武器系统的成本(包括导弹、地面设备和维护费用)刚好为宇宙神武器系统成本的1/3。操作人员只有宇宙神所需人员的1/8[14]
民兵2是民兵1的改进型,编号为LGM-30F,武器系统代号为WS-133B[14]
民兵2于1961年5月开始方案论证,1962年7月开始研制。1964年9月~1967年5月进行研制性试飞,共试飞51次。1965年10月~1972年为部署阶段,共部署500枚。1975年后有50枚民兵2被民兵3取代,其他部署在蒙大拿州姆斯特朗空军基地150枚,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150枚,南达科他州埃尔兹沃斯空军基地150枚。根据“削减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民兵2在1991年已全部脱离警戒状态,姆斯特朗的150个地下井已换装民兵3,其余民兵2地下井在1997年以前全部销毁。截至2008年,所有民兵2导弹已全部退役[14]
民兵2计划投资共51.4亿美元(1970年美元值)。民兵2导弹单价780万美元(1984年美元值)[14]

SS-24导弹

SS-24导弹列车
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从火车上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15]。解剖刀SS-24(北约名称及代号)是三级固体洲际弹道导弹,由南方设计局负责研制,巴甫洛夫勒机器制造厂制造。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约定代号为PC-22。SS-24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1982年10月进行首次飞行试验,1987年开始服役,2005年全部退役[16]

东风-41导弹

东风四十一洲际导弹是中国研制的一种先进的多弹头洲际导弹,固体燃料,两级结构。东风四十一能够携带十二枚分导式核弹头,最大射程超过一万四千公里[17]
东风四十一洲际导弹采用公路机动平台,铁路机动平台和加固地井发射三种方式部署,其中公路机动平台为陕西特种汽车制造厂生产的sx-4320重型牵引车,集储存-运输-发射一体化三用拖车,导弹置于拖车的弹舱内,在运输状态下呈封闭状态,拖车装有两扇对折舱门,发射前舱门开启,导弹通过液压装置起竖发射。由于东风四十一弹体重量巨大,已经达到了公路机动平台所能承受的极限,所以放弃了较复杂的冷发射而采用热发射,与冷发射相比,热发射对导弹本身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质量要求较高,但是节省了发射载车上的有限空间[17]

战略意义

播报
编辑
第一,洲际弹道导弹是一个国家核大国地位的主要支撑。洲际弹道导弹具有全球覆盖能力,能够对全球的重要目标实施核打击。这就决定了拥有洲际弹道导弹的国家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必将占据重要的位置,在国际社会中具有很强的政治和外交影响力。如果没有这样的核武器,在国际上的地位就可能没有那么高[18]
第二,拥有洲际弹道导弹能够有效遏制强敌对我实施核威慑。一旦别国、尤其是军事力量比我强大的敌对国家实施核威慑,要遏制这种威慑,最根本的就是要具备对敌战略目标实施威慑和核打击的能力。而洲际弹道导弹就是这种能力的最直接体现[18]
第三、洲际弹道导弹对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奉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我们的空中洲际打击力量和海基洲际打击力量十分有限。一旦中国安全面临重大危险,洲际弹道导弹将是极为重要的打击手段,也是能够对敌构成重大威胁的战略手段,是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杀手锏”[18]
第四、中国拥有洲际弹道导弹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了洲际弹道导弹,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慑力、影响力就会大大增加,就会有更多的发言权。世界核大国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就不得不重视中国的态度。因此,中国拥有洲际弹道导弹,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安宁与和平[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