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痰

百度百科

      播报上传视频

      中医术语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认证 。

      热痰,是指临床表现为身体虚热,逆害饮食,头面噏噏而热,烦热燥结等的一种疾病症状。病因分为痰水与热邪相搏,聚而不散;火痰;或痰热聚于心;或素有痰疾,外感生热痰。

中文名
热痰
常见病因
痰水与热邪相搏,聚而不散;或痰热聚于心;或素有痰疾,外感生热痰。
常见症状
身体虚热,逆害饮食,头面噏噏而热,烦热燥结等。
定    义
临床表现为身体虚热,逆害饮食,头面噏噏而热,烦热燥结等的一种疾病症状

目录

  1.       1病因
  2.       2临床表现
  3.       3治疗方剂

病因

播报

      编辑

      据文献记载,热痰分四种:痰水与热邪相搏,聚而不散;火痰;或痰热聚于心;或素有痰疾,外感生热痰。

  1.       1.
  2.       2.

          痰水与热邪相搏所致的病证 “热痰者,谓饮水浆,结积所生也。言阴阳否隔,上焦生热,热气与痰水相搏,聚而不散,故令身体虚热,逆害饮食,头面噏噏而热,故云热痰也。”( 《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

  3.       3.

          火痰: “热痰,即火痰也。”证见烦热燥结,头面烘热,或为眼烂喉闭,癫狂嘈杂,懊憹怔忡,痰色亦黄。治宜清热化痰,用清气化痰丸、清热导痰汤。(《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4.       4.

          痰热聚于心者: “在心曰热痰,其色赤,结如胶而坚,多烦热,心痛,口干唇燥,喜笑,脉必洪,宜半黄丸。”(《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5.       5.

          素有痰疾,因外感而喘咯咳唾者:“热痰者,因食辛辣烧炙煎煿,重裀厚褥,及天时郁勃而然也。”“此皆素抱痰疾者,因风、寒、气、热、味而喘咯咳唾,非别有此五种之痰。”( 《泰定养生主论》)

临床表现

播报

      编辑

      身体虚热,逆害饮食,头面噏噏而热,烦热燥结,头面烘热,或为眼烂喉闭,癫狂嘈杂,懊憹怔忡,痰色亦黄。热痰,其色赤,结如胶而坚,多烦热,心痛,口干唇燥,喜笑,脉必洪。有痰疾,因外感而喘咯咳唾。

治疗方剂

播报

      编辑

      治则:治热痰,利胸膈,止烦渴。

      方药:凝水石(炭火)、铅白霜(研)、马牙硝雄黄(研)白矾(熬令汁枯)、甘草。捣研为散,别入龙脑少许,更研匀,蜜水调下,小儿风热涎。用沙糖水调,此药大凉,不得多吃。

      治则:治热痰,凉心肺,利胸膈,解热毒,补元益气。

      方药:鹅梨、皂荚、生地黄、薄荷、蜜、木香、人参、白茯苓、白蒺藜、牛膝、肉苁蓉、羌活、防风、白术、青橘皮、桔梗、山芋、半夏、槟榔、炙甘草。

      治则:治热痰壅盛,咽膈不利。

      方药:姜半夏、滑石(末)、凝水石、青蛤粉(末)。

      治则:治热痰;宁神志,去头痛恶心,解烦躁。

      方药:丹箔(细研水飞过)、牛胆制天南星、雄黄(研)、龙脑、银箔、马牙硝。六味。各研细,再同研令匀,炼蜜和丸,煎人参汤放冷下。或竹叶汤新水下。食后临卧服。

      治则:治热痰,导壅气,润肠胃。

      方药:大黄(煨锉)、人参、枳壳(汤浸去瓤麸炒)、槟榔(煨锉)、半夏(汤洗去滑炒黄)。

      治则:治热痰壅盛,虚烦躁渴。

      方药丹砂(研水飞过)、天南星(炮)、白矾(熬令汁枯)、莽草(炙)。薄荷茶或生姜汤温水下,不拘时候。

      治则:治热痰壅滞,咯唾如羊脂,利咽膈,坠痰涎。

      方药:皂荚(烧存性为末)、白矾(好者半生半枯)、朴硝(研)、铅白霜(研)。四味合研匀,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浓煎槐实汤下,如咽喉肿痛,上膈不利,以甘草煎汤,食后临卧服。

      治则:治热痰壅滞。

      方药:白矾(熬令汁枯)、丹砂(研水飞过)。二味研匀,薄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不拘时候。

      治则:治热痰,噎闷干呕,头疼目昏如醉。

      方药:犀角(镑)、半夏(浆水煮透)、天南星(黄牛胆内浸三宿焙)、大黄(用醋煮一复时焙干)。食后生姜薄荷汤下。

  •       麝香丹砂丸

      治则:治痰热,咽膈不利,头目错痛。

      方药:麝香(研)、丹砂(研)、麦门冬(去心焙)、龙脑(研)木香、丁香、犀角(末)、甘草(炙锉)、人参、藿香(去梗)、天南星(牛胆内制者)、防风(去叉、)黄(锉)。捣研为末、拌匀,炼蜜和丸,以荆芥汤下,食后临卧服。

      治则:治胸间热痰,不思食。

      方药:麦冬、葛根、人参、前胡(去芦头)、犀角(镑)、桔梗、芦根。去滓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