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陈抟

北宋学者、养生家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64]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66]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县,另说在今亳州市)(或云普州崇龛县,今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或西蜀崇龛县,今四川安岳县)人。[1][63]五代末北宋初道士、道教学者。[67]
陈抟早年读经史百家之言,有拨乱济世之志。唐长兴年间(930年-933年),陈抟举进士不第,遂隐居武当山九室岩,后移居华山云台观和少华石室,与隐士李琪、吕洞宾等为友。因后周世宗好黄白术,于显德三年(956年)召至宫中,问飞升黄白之术,擢谏议大夫,固辞不受。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4年),因至京师建议宋太宗“远招贤士,近去佞臣,轻赋于民,重赏三军”而得太宗宠信。端拱二年(989年)七月,陈抟仙逝于华山张超谷石室,享年一百一十八岁。[30-31][65]
陈抟在思想上融儒、释、道三教学说于易学之中,创立了“先天易学”。他鄙弃隋唐道流之丹鼎符箓之术,不事黄白飞升,而以服食辟谷、玄默修养为主。著有《无极图》和《先天图》,描绘宇宙生成及六十四卦。他的学说经周敦颐、邵雍推演,成为宋代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著作有《易龙图序》《贯空篇》《阴真君还丹歌注》《正易心法·注》等。[67]
概述内图片来源[68]
别    名
白云先生希夷先生清虚处士
图南
扶摇子
所处时代
晚唐、五代、北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亳州真源县,或普州崇龛县,或西蜀崇龛县[63]
出生日期
871年11月25日
逝世日期
989年8月25日
主要作品
《指玄篇》《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集》
本    名
陈抟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少时落第

陈抟(tuán),字图南,亳州真源县(今河南省鹿邑县)或普州崇龛(今重故酷庆市潼南区崇龛镇臭乐己)或西蜀崇龛县(今四川安岳县)[63]人。[2]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十月十日生,四五岁时,在涡水岸边游戏玩耍,有青衣老妇给他哺乳,从这以后陈抟日益聪明颖悟。[3]长大后,他读经史百家,一见成诵,过目不忘,以诗著名。[4-5]
五代后唐长兴年中(931年),赴试进士落第。从此不求俸禄官职,以山水为乐。[6]

隐居名山

陈抟自己曾说过遇见了孙君仿、獐皮处士二人,他们道行高尚,对陈抟说:“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7]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陈抟就前往栖居在那里。[8]在那儿陈抟服气辟谷修道二十多年,只是每天饮几杯酒而已。[9]后陈抟移居华山云台观,又再次移居少华山石室中。[10]每当他睡觉时,多是一百多天不醒。[11]

进觐二帝

周世宗喜好道士船旬您烧炼丹药、点化金银墓葛匙辩元的法术,有人把陈抟的名上奏朝廷。
三年(956年),周世宗命令华州把陈抟送到朝廷,留陈抟在皇宫中居住了一个多月,周世宗向陈抟询问点化金银的法术。陈抟回答说:“陛下为四海之主,应当以致力治国为念,怎么留意黄白方术这样的事情呢?”周世宗不责怪他,任命他为谏议大夫,陈抟坚决辞谢这一职务。[12]已经知道陈抟没有其他方术,周世宗就放他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诏令该州长官逢年过节慰问陈己婚故抟。[13]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成州刺史朱宪向皇帝辞别赴任时,周世宗命令他带五十匹帛、三十斤茶叶赐给陈抟。[14]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陈抟来朝廷进觐,太宗对待他很优厚。[15]
太平兴国九年(984年),陈抟再次来朝觐,皇帝更加以厚礼对待他。对宰相宋琪等人说:“陈抟独善其身,不为势态利益所干扰,才是真正的方外之士啊。陈抟在华山居住已经四十多年,估计年龄将近一百岁了。他自称经历五代离乱之世,庆幸现在天下太平,所以来朝廷进觐我,他的看法很值得一听。”[16]于是派中使送陈抟到中书省宋琪等人从从容容询问陈抟说:“先生得到的玄默修养的方法,可以传授别人吗?”[17]陈抟回答说:“我是一个山野隐士,对当下的世道没有什么用处,我也不知道神仙炼丹化成金银之事、吐纳养生之理,无此类方术可以传授。假使能让白日冲天,对当今世道又有什么好处呢?现在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一样的外表,博古通今,深究治乱,真是有道德仁义圣明的君主。现在正是君臣上下同心同德,兴起改革以使天下太平的时候,勤行修炼的功劳也不及此。”[18]宋琪等人称好,把陈抟的话告诉皇上,[19]皇上对陈抟更加器重。同年,太宗下诏赐号希夷先生,并赐给一套紫衣,挽留他住在朝宫,命令官吏扩增修葺他所居住的云台观。[20]皇上多次与陈抟和唱诗赋,几个月后放他回山。[21-22]

通易能预

陈抟头像,取自1924年修《江苏锡山陈氏宗谱》
陈抟喜好读《易经》芝辩捆,手不释卷。常常自号扶摇子,撰写《指玄篇》八十一章,阐述引导养生及使水银还成丹的事情。宰相王溥也撰写了八十一章来笺注《指玄篇》的要旨。[23]
陈抟又有《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集》,六百多首诗。[24]
陈抟能预知人意,他的斋室中有大瓢挂在墙壁上,道士贾休复心里想要这个大瓢,陈抟旋即知道他的意思,对贾休复说:“你来不是有其他事情,是想要我的大瓢而已。”[25]陈抟叫侍者取瓢给贾休复。贾休复大为吃惊,认为陈抟是神仙。[26]
道埋茅婆有个叫郭沆的人,小时候居住在华阴,曾夜宿云台观。陈抟半夜叫他赶快回家,郭沆犹疑不决;过了一会儿,陈抟又说:“你可以不回去了。”[27]第二天,郭沆回到家中,果然他的母亲在那天半夜突然得心痛病几乎死去,一顿饭的功夫又好了。[28]

石室仙逝

端拱初年,陈抟忽然对弟子贾德升说:“你可以在张超谷凿石为室,我将要在那里休息。”[29]
端拱二年(989年)秋七月,石室凿成,陈抟亲自写几百言作为奏表,奏表大略说:“我气数将尽,圣朝难以依恋,随后将在这个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30]后果然如期仙世,经过七天四肢身体还有余温。当时有五种颜色的彩云掩盖堵塞洞口,经月不散。[31]

学术思想

播报
编辑

易学

陈抟的《易》学受《周易》经传、《易纬》的影响,除了有对儒学自身的发掘,更涵摄老学与佛学的思想与范畴,在象数领域进一步开拓了《易》学的视野。[62]陈抟从《老子》等书中的宇宙人物生成论,又以道家反本说和《老子》返朴归真、归根复命的信念为旨归,将《周易》卦爻变化的节序性、规律性的思想与《老子》论道体的自然无为思想相结合,将道体的虚无自然看作是具象个体变化的本质,而具象个体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规律性和节序性又是虚无自然道体的内容和显现,道体不离个体变化之用,个体变化之用显现道体的内容,从而以体用的方式贯通道体与器用,沟通形上与形下,为道教修持确立形上的本体依据,也为形上的道体奠定形下的现实的、物质的基础。做到既“穷高极远”,又能落到实处。系统地构筑起人物生成及修炼还元的理论体系。
从隋唐内丹道的流变看,内丹道流也多征引《老子》“专气致柔”等语为典要。这是陈抟学术思想的主要来源。陈抟将内丹理论系统地建立在对《老》与道家易的阐发上,他以老庄易相发明的思想方法,深受先秦道家与王弼及唐人的影响。陈抟继承先秦两汉等道家易思想,在《正易心法》的注文中,陈抟引用《列子·天瑞篇》的说法,以《老子》“视之不见”的道、解释《周易》所谓“易”,说:“易者大易也,大易未见气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日易。易者,希微玄虚凝寂之称也。及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32]”。《老子》书中有“道生一”云云,陈抟继承《列子》的观点,以“通”与“易”相论释,谓易变为一,是万物形体生成变化的开始,这是从探绩万物之“原”’的意义上将二者融合起来,在《无极图》中,这个“原”被概括为“复归于无极”。

象数

陈抟版画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南陵无双谱》
所谓“象”,就是指《周易》中卦象爻象,以及用卦象和爻象表现世界生成发育的万有现象,从中寻求万物变化的规律。[33]陈抟的《先天图》是其象学代表。《宋史·朱震传》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34]邵雍的易学被称为先天易学,据一些史料称,其与陈抟所传之先天图有关。所谓先天图,主要指的是乾坤坎离的图式。
所谓“数”,就是指《周易》中的数学、数理以及“河图”、“洛书”中的符号数学规律。[33]陈抟的《易龙图》是其数学代表。《宋史·艺文志》易类有陈抟《易龙图》一卷,《宋文鉴》卷八十五保留有《龙图序》一文[35]。陈抟创作的《易龙图》,在中国道教史和科技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无论是以“易图”建构各学科的框架体系,还是以易理为指导思想规范各学科的学术走向,都对中华文化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6]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宋太宗:抱道山中,洗心物外,养太素浩然之气,应上界少微之星,节配巢由,道遵黄老。怀经纶之长策,不谒王侯;蕴将相之奇才,未朝天子。[37]
北宋魏泰:图南有经世之才。[38]
南宋陆九渊:希夷之学,老氏之学也。[39]
清代胡渭:希夷,老氏之徒也。[40]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指玄篇》

共81章,阐述引导养生及使水银还成丹的事情。

《易龙图》

此书是陈抟对《河图》、《洛书》研究的专著,卷前有作者自序云“龙马始邓负图出於伏羲之代,在太古之前,今存已合之位,或疑之以陈其未合之数耶。於仲尼三陈九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且龙图本合,则圣人不得见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陈其象。圣人观象而明其用,是龙图者,天散而示之,优羲合而用之,仲尼黜而形之。今略述其概焉。”是《易》学研究的重要资料。[41]

《先天图》

主要指的是乾坤坎离的图式。据史记《朱震传》记载,邵雍的《先天图》即传自陈抟。[34]
《先天图》[42]

《无极图》

丹道养生的符号图式。
《无极图》[43]

人物争议

播报
编辑

籍贯争议

  • 真源说
陈抟为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县)的说法,得到不少官修史书或私撰文献的支持。
北宋杨亿口述《杨文公谈苑》称:“陈抟,谯郡真源人,与老聃同乡里,生尝举进士不第,去隐武当山九室岩辟谷练气。”[44]
北宋张方平在《乐全集》卷三十三《华山重修云台观记》中,转述“国书陈抟传”对陈抟籍贯、生平的记载:“庆历初 ,某领史官,尝阅国书,见抟本传云:‘传字图南,毫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之滨,有青衣媳召至怀中乳之·····’”[45]
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记载说:“帝召华山隐士真源陈抟,问以飞升、黄白之术。”[46]
宋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说:“抟亦真源人,然少微志尚清洁,专奉科仪,抟嗜酒放旷,虽居室密迩,未尝往来。”[47]
脱脱主编《宋史·陈抟传》记载说:“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48]
学者一般认为,此“亳州真源”即今河南省鹿邑县,[45][49-51]还有人将之具体到太清宫镇陈竹园村,但也有观点称该地在安徽省亳州县[52](后为亳州市),具体位于谯城区十八里镇陈庄村。前述两村均在涡河之滨,相距不远。[1]
  • 崇龛说
历代名人著作中也有不少称陈抟为“西蜀崇龛人”的。
陈抟
北宋李宗谔编《祥符图经》分册《普州图经》记载:“陈抟,字图南,崇龛人。”“既长,辞父母去学道”。(此书已佚,辑自)
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记载:“钦真观,在安岳县之崇龛镇,即陈希夷故宅。”“希夷故宅,在安岳县崇龛镇二里,国初,即其宅为灵山观。宣和间,赐额‘钦真’。”
宋人冯叔豹的《过崇龛寨题希夷宅》一书中也说:“希夷故宅,在安居县崇龛镇二里,国初,即其宅为灵山观,宣和间赐额‘钦真’”。
明代文学家杨慎在他的《太华山歌送陈子学巡方三泰》诗中写道“君家老仙旧隐处(自注陈希夷崇龛里人),丹垆石榻荒苍台”。
《潼南县志》乡贤一章中,首列其名,并记称:“陈抟,普州崇龛里人,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离家隐居于武当九室岩。”
陈抟在他所著的《易龙图》的自序中,也称自己为“西蜀崇龛人[63]”。
  • 其他观点
除了以上两种主要说法外,围绕陈抟的籍贯,还有其他说法,例如西洛(今河南省洛阳市洛水西)说、夔州府(今重庆奉节)说。就此问题,学术界至今仍未做出定论。有学者指出,与其一味纠缠于思想、观念源出的具体地点的认定,不如加强对于思想和观念本身的研究;其实,无论陈抟籍贯为何,有关陈抟学术思想的文化遗迹也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53]

形象演变

当代学界及大众认知中的陈抟形象,实际上来源于宋元时期三种不同类型历史文献的书写与塑造。其一是在宋代国史及源于国史的文献中,陈抟的形象仅限于"隐士"范畴,他的生平事迹也并无神奇之处。其二是邵伯温、朱震等出于个人目的描述与书写,称陈抟传《先天图》于种放,种放再传于穆修,穆修传之于李之才,李之才传于邵雍,最终将陈抟塑造为北宋先天易学师承的源头。其三是《三洞群仙录》《太华希夷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道教文献的渲染,陈抟的生平事迹显示出众多"神迹",其个人形象呈现出近乎于"神"的种种特征,也被当代宗教学界看作宋时道教内丹派的代表人物。陈抟形象的这些变化与塑造,是宋元时期众多学者出于各自的现实需求,运用文本写作,有意识地对陈抟形象进行再塑造的结果;也是从个人书写到社会意识的演变过程,代表着"陈抟"一词最终实现了从人物形象到文化符号的转化。 [61]

史籍记载

播报
编辑
《资治通鉴》[46]
《续资治通鉴长编》[54]
宋史·隐逸上·陈抟传》[48]
《太华希夷志》
《宋史·艺文志》[55-59]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陈抟庵与陈抟公园

陈抟塑像
在河南省鹿邑县城东南隅、紫气大道南侧,有一个占地300余亩的公园,叫陈抟公园。公园内湖水荡漾,绿树掩映,青草如茵。公园东南角建有陈抟庙和陈亭,这里就是鹿邑人纪念陈抟的地方——陈抟庵。据史料记载,陈抟庵,又名白云庵。明朝嘉靖年间,为纪念陈抟,鹿邑有一位张姓乡绅捐献土地300余亩,始建陈抟庵,后清朝又重修。[60]

亳州陈抟庙

陈抟庙位于亳州市南郊陈庄,庙内有山门、碑亭、主殿、后殿、左右配殿及陈抟文化长廊组成。希夷故里陈抟庙是一座庙祠,同时也是陈抟纪念馆和重要文化旅游景点。

影视形象

播报
编辑
年份
作品名称
作品类型
演员
2015年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
电视剧
李建义[69]